其次,是国产品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情况,工程师选用国产芯片多数出于成本考虑,但与之相悖的是,小厂的产品却不断出现疑难杂症,这种问题即便找售后也很难解决问题。一位工程师在EEWorld论坛上表示早在十年前就已接触国产芯片,那时候国产芯片刚刚兴起,当时的芯片没有几家性能是合格的,更谈不上市场品牌了,市场上的芯片假冒的特别的多。(原帖地址:http://bbs.eeworld.com.cn/thread-1212792-1-1.html)就比如说2010年左右,从代理商哪里买来几片样片LM1117-3.3,焊到板子上测量电压接近3.3V,就没想太多,可是板子上的单片机就是不工作。直到有一天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时,发现居然是“三角波”,和稳压二极管弄出来差不多,最终找到了旧的芯片换上才弄好。自那之后我凡是新焊的板子都喜欢用示波器看看波形,直到最近几年才不关心电压波形了。比较离谱的是从深圳代理商买来的国内某知名串口控制芯片,因为设备需要使用好多个串口就选定了这家产品,可这芯片死活不工作,而且晶振也不起振,就打电话到他家的售后,他们让我把芯片的批号保一下,后来直接给我几片样片,换了样片后就没事了。经过反复对比,之前的芯片和厂家的样片除了批号以外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就连封装注塑点都一样。一些小厂芯片指标存在虚标问题。工程师表示,公司一款产品使用了PC104结构的单板计算机,这类计算机在早期设计中很流行,因为8位机时代MCU运算能力较差,有些需要大量运算场合很难满足要求,但这类单板机价格几乎和工控机差不多,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就采购了一批深圳产的单板,该公司的单板机上面的接口芯片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国产的芯片,安装到内蒙古的设备使用国产芯片主板的都在冬天出现了问题,后来不得不把江苏的设备上的主板和内蒙古的设备进行了互换。所以,这告诫了我们,不管使用什么芯片,低温试验一定不能省。很多国产MCU的确能够达到Pin to Pin,但在软件兼容性上,没有网络上说得那么美好。比如,工程师曾试用过两款国产产品替,串口中断代码基本上没有什么兼容性。不过,性能还是不错的,包括硬件模拟性能、PWM、定时器、SPI、I2C等,只是改动程序模拟量就有点不够看了。模拟量最好的是TI的单片机,尤其是电池供电的情况下16个数平均基本NTC可以轻松实现0.1的精度,这方面国产模拟量真的有差距。“一些国产芯片的模拟部分宣传页上的指标好得不得了,一用起来全都抓瞎,找FAE只会埋怨你的电源不行、你的走线不行。那为什么我换了个S*或者L*的片子就不存在这问题?FAE翻了翻白眼开始吐泡泡。”一位工程师在EEWorld论坛上这样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