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的悲哀:12名学生轮番殴打女同学,受处分的却是班主任

张飞 好教师 2023-04-25


吴老师说教育:

为什么我们严厉禁止校园暴力,可校园暴力事件还是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校园暴力事件。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班主任不应背黑锅

近日,安徽颍上县政府新闻办公室针对网上流传的“12名学生轮番殴打女同学”视频作出回应。

表示相关视频情况属实,公安机关已对涉暴的古城镇中心校七年级学生梁某某等12人依法作出处罚。

其中对陈某(14周岁)处以行政拘留10日,其他11人因不满14周岁,依法不予处罚。

已对其监护人进行训诫,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经县教育工委研究决定,给予古城镇中心校校长李某党内警告处分,分管副校长王某记过处分,免去其副校长职务,给予涉事班级班主任郑某记过处分,对古城镇中心校全县通报批评。

作为同是班主任的我,看到这则通报不禁有些心寒。

学生之间相互欺凌,班主任却要被记过处分。

难道最应该惩罚的不应该是施暴的这些学生吗?

仅仅因为不满14周岁就不予处罚,这会纵容多少14周岁以下的学生继续走上欺凌同学的道路。

难道不应该对家长进行严厉处罚,孩子犯了错,作为监护人理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仅仅是对监护人进行训诫,这样的处罚是否太轻,不足以让那些蛮横、娇惯孩子的家长收敛自己。

如果我是法官,最起码要罚他们个十万八万来作为对受害学生的补偿,让这些施暴者的家长出出血,长长记性。

施暴者的家长和本人受到的只是无关痛痒的惩罚,记过处分却给了八竿子打不着的班主任。

如果这次欺凌事件是发生在班内,或者是班主任知道了没有履行职责对学生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不当,那属于班主任失职,理应处罚。

可是,随着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频频发生,哪个班主任对于“预防校园欺凌”不是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可以说是天天讲,月月提,年年重复,预防欺凌班会给学生不知道开了多少遍,相关的案例视频也不知道放了多少次。

可是仍旧有校园欺凌的事件发生,这难道真的是班主任的失职吗?

哪个班主任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守着自己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对于班级里的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育引导,告诉他们不要去欺凌同学,否则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

但有一些学生是没法教育没法引导的,教育和引导在他身上起不到任何效果,这难道也是班主任的问题吗?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复杂成因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在全球各国,普遍存在校园欺凌现象,每年约2.46亿学生遭受欺凌,平均每3个学生就有1个。

而在中国,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对近年来暴力欺凌事件的统计,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


而校园暴力系列案件中,女性学生既是主要施暴群体,也是主要受害群体,76%的事件有女性参与。

可以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

如果每一次发生都对施暴者轻轻放过,把板子打在学校和班主任身上,不仅不利于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还可能会加剧此类现象的发生。

作为从教多年的老师,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何这些正值青春年华,小小年纪的学生竟然会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畸形的社会文化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

二是缺位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人格残缺;

三是被应试和家长绑架的学校教育难以发挥育人作用;

四是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犯罪的学生肆无忌惮。


先说社会文化,现在随便打开一个网页或网站去浏览,我们总会看到关于色情、暴力、游戏、凶杀等诸如此类的视频。

有多少不适宜学生浏览的内容,学生却触手可及。

再加上如今短视频和手机游戏的泛滥,种种不良的因素特别是暴力文化在侵蚀着学生的价值观。

导致学生崇尚暴力,靠拳头来解决问题,价值观极度扭曲。

除了网络上的不良影响,还有就是学校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成了欺凌、暴力、罪恶滋生的温床。

一些学校附近到处都是游戏厅、网吧、台球室、酒吧等。


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经常在学校周围聚集,甚至勒索、恐吓学生,当地的政府和执法部门却视而不见。

学生耳濡目染,怎么可能不学坏。

去年澎湃新闻报道,轰动全国的“社会大哥被控2年内强奸29人,无一人报警”案件,不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吗?

再说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采取溺爱的方式来去娇惯孩子,结果导致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无法无天。

更多的家长则是养而不育,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90%都是留守儿童,家长过问的只有生活和学习,却从未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教育。

在校园欺凌案件中,留守儿童被欺凌的比例往往占据很高的比重。


这些被欺凌的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即使自己受到了侵犯也不敢跟家长和老师说。

家庭教育的缺失没有给孩子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这也是导致欺凌事件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然后就是学校教育对欺凌事件的有效预防,但是学校由于被应试教育和家长所绑架,对于学生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升学率和考试成绩。

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人际交往、价值观塑造等一系列德育教育的重视,导致校园预防欺凌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的惩戒权被剥夺,学校怕家长举报,老师更怕家长投诉,学生犯了错也不敢施予严厉的惩戒。

导致学生对学校和老师没有敬畏之心,规则意识缺乏,法律观念淡薄。

最后一点就是法律法规在整治校园欺凌案件上存在大量缺失和漏洞。

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成了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伞,一些实施校园欺凌的施暴学生,甚至口出狂言:

“我还不满14周岁,打死你也没事!就算把我开除又能怎么样,我大不了再换一所学校。”


在遇到校园暴力事件以后,对于施暴者的惩罚执法部门多以说服教育、警告训诫为主,对于施暴者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这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谴责,对于这些施暴者无疑没有任何威慑力,也无疑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滋生。

预防校园欺凌
不能光靠老师

所以,预防校园欺凌,减少乃至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绝不可能仅仅去靠学校,更不能指着班主任一个人。

要想真正杜绝或者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社会层面要注重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引导。

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为学校里的学生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

家长们要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你们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

在保护好自己孩子不受欺凌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不要让他们走上欺凌乃至暴力的犯罪之路。

学校和老师也要认清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对学校名誉的损害,对那些受到欺凌的学生来说,身心都承受着一种巨大的伤害。


因此,预防校园欺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口号喊得再响,档案做得再细,没有任何意义。

55%的校园欺凌案件都是学生之间的日常摩擦导致情绪失控,从而做出失去理智的举动。

常言说得好,治病要除根。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根在哪,就是学生的品德教育没有做好,冷漠、自杀、崇尚暴力、价值观扭曲、缺乏同情心。

除了这个案例之外,还有近期发生的另外一起重大校园暴力事件:

安徽灵璧渔沟中学,一名14岁的初中生在自己的宿舍被同年级的同学殴打致死。

这些悲剧的发生,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校园欺凌的治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抓共管,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而不是免掉一个副校长,把板子打在班主任身上就能解决的。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校园施暴者越来越少,施暴者无暴可施,施暴者会为自己的施暴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