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八个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七)】王洪波: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
王洪波
[摘 要]思政课建设应坚持“八个统一”基本原则,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办好思政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思政课建设成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金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主体性;改革创新;教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夯实主体责任,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切实担负起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
当前,思政课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与思政课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开辟新境界,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为独立的教学研究机构,思政课也已成为各高校重点建设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质量思政课程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另一方面,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不仅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与地方大学、公立大学与民办大学、本科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差异,而且存在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之间的差异,重“成果”轻“效果”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还应很好地解决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问题。坚持“八个统一”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核心在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八个统一”,既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来主导落实,也需要学生这个主体来实践,离开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八个统一”就难以坚持,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也就难以实施。
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主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功能需要通过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来彰显;而学生则是学好思政课的主体,学好思政课关键在学生,价值建构、知识掌握、能力养成、素质提升,需要亲身实践来完成。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需要思政课教师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要落实思政课教师办好思政课的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和学好思政课的主体作用,把思政课真正建设成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金课。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
发挥教师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主导作用,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学科自信、学术自信、教学自信、职业自信,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
1.加强思政课教师政治建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素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建设,坚持德才兼备、政治优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强化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建设一支信仰坚定、政治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自觉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能成为有信仰、讲信仰的人,才能担负起铸魂育人的使命和责任并成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2.加强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夯实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要研读原著、学懂原理、悟通道理,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要延展学习广度,提升学习高度,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本质,学懂弄通教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懂弄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要紧盯学科前沿、拓展学术视野、推进理论创新,造就一批勇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要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和问题导向,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主题,进一步落实学科责任人负责制、专项项目支持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加强创新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坚持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有机结合,直面社会现实、直面学生需求,彰显学科特色。围绕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诠释、传播、认同、践行等重大选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基石。
要落实主体责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造就一批善于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系列改革,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思政金课”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考核“菜单化”。以研促教,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向教学体系进而向认同体系转化,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引领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3.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锤炼,强化思政课协同育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政课教师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和典范。
要优化大思政格局,强化协同育人,落实“三全”育人。践行“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事事都是育人平台、时时都是育人契机、处处都是育人环境”的协同育人理念,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团干部“三支队伍”,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三类课程”,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线上课堂“三个课堂”有机统一的“三三制”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通过教育教学主体、资源、管理协同,聚合育人要素,整合育人过程,汇聚育人合力,着力解决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断裂化、教学要素分散化、教学过程碎片化、教育功能退行化问题,实现课堂、实践、管理、科研、文化、环境协同育人。
4.加强思政课教师人格修养,做为学为人表率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思政课教师发挥铸魂育人关键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胸怀浓厚的家国情怀,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殚精竭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育人,还要有崇高的职业情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施教。因为教师是在教育人格平等的鲜活生命,只有以心化心、以爱育爱,才能得到真心、收获真情、取得实效。
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传道者首先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践行“四个统一”师德师风要求,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严于自省、严于修身,做到品格纯正、品行纯良、品德高尚、品味高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课内课外一致、共处独行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引领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呵护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为学生全面发展铸造强大精神支柱、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发挥学生主体性是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探究中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1.更新思政课教学观念,引导大学生发挥主体性
从本质上说,思政课学习过程是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生是探究知识、掌握知识、践行知识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思政课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变革单纯的政治灌输和道德说教,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教育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大学生活观,增强成才机遇意识和主体意识,树立计划成才观、发展学习观和终身学习观,有效把握大学成才机遇。应充分开发利用大学成才资源,自主学习、内化、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实现成人成才统一,奠定人生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展现主体性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运用“导学→阅读→研讨→讲评→实践”五环教学法,提高思政课学习的挑战度。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大学生平等融入教学过程的主体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实现从教师一教到底向教师主导教、学生自主学的转变,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调研,找准大学生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文献,分析案例和数据,撰写研究小论文,参与课堂研讨等得出正确结论,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信念、形成为德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3.创新实践教学,指导大学生彰显主体性
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做奋斗者。坚持需求引领、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要尊重学生选择权,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主题体验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关心成长,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生命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感知;挖掘资源,通过策划、指导、参与、合作等方式对接学生社团,协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指导开展道德教育,爱心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领悟;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开展“历史面对面”“口述家乡史”“口述家族史”等红色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认同;会同组织指导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美丽中国行”、城乡居民价值认同调查访谈等系列研究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践行。
【作者王洪波,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原载2019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t0501yii123
编辑:王 瑶
设计:马 杰
美编:王 瑶
视频:王弘扬
制作:王惠英
监制:李石纯
策划:唐景莉
思想,从这里启程!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请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