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晓波:以“大美育”为引领构建育人新格局

鲁晓波 中国高等教育 2022-04-25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以“大美育”为引领构建育人新格局鲁晓波 [摘  要]本文通过解析“大美育”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教育理念,探讨了“大美育”概念下的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如何通过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关键词]大美育;交叉学科;学科建设;艺术设计 美育的概念和内涵随着时代有所创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形象,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推动艺术与科学高水准、深层次的互动互融,以“大美育”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走向世界一流,构建具有新时代风范的“大美育”体系,探索了实践路径,推进了大学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形成符合时代与未来发展需求的育人新格局。 “大美育”的概念和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创新发展 “大美育”的概念最早由教育理论家滕纯提出。他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美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有着无穷价值的资源,“美”是人类数千年文明以来的永恒追求,关于“美”的教育,则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 美育在新时代日益受到重视,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首站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观学院校庆特别展,听取了学院学科发展汇报并关切询问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相关实践,特别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这既是对美术设计学科的高度重视与巨大鼓舞,更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大美育”的内容随着时代有所创新。就审美对象而言,除了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均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为美育的素材,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重要的审美内涵。而就美育的场所而言,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所都可以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新时代的美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强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艺术通识教育并行融合,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优秀传统美学精神传承与时代审美精神的创新有机结合,同时大力推进社会美育,将美育融入全民素质提升、城乡环境建设和产品智造之中,构建多层次美育体系,切实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赋能新时代国家高质创新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一直倡导“为生活而艺术”的“大美育”理念。在上世纪末,学院袁运甫等教授明确提出了“大美术”观,倡导艺术家在现代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具备在一切事物上发现美、捕捉美、感悟美、阐释美、融会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落实于教学和创作实践,就是打破专业壁垒,并向“打通区域文化体系之间的壁垒”转进。及至21世纪,前沿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媒介发生剧烈变革。在“大美育”概念指引下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办学目标和育人模式也相应地不断凝练发展。新时代要求学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确立美育目标内容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构建“大美育”的育人新格局 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大美育”为宗旨,培养一流人才,构建包括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多层次美育体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同时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与全球影响力。 1.坚持文化自信,确立美育目标内容体系 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构建“大美育”的育人新格局,应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高等院校要通过美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机制和体系建设,一方面创新艺术设计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建设具有中国风格的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另一方面,发挥综合性大学中美术学院的优势与作用,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提高社会服务意识,主动承担社会美育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华大学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和世界变革的未来趋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此加强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将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开展深入基层的艺术与设计实践,通过课程及项目实践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新型的中国审美价值体系,为建设“美好生活”贡献专业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还将国家重大设计任务融入教学,让每一项设计任务都成为一次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师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院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展开了多形式的跨文化人才培养项目,策划组织、参与了内容形式多样化的系列重要国际交流。如“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家走进非洲文化交流活动、“中国风格艺术设计展”欧洲巡展、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以及各类艺术教学交流展、艺术家个人展,增进交流的同时传播中国艺术、设计的成就。 学院以跨文化跨学科展开人才培养,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与全球胜任力,以创作设计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学院与6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开展师生互换、联合培养、合作科研。
清华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共同建设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创建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开展研究生双学位人才培养、本部学生海外研修、高端人才培训等项目,创建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平台、艺术设计创新研究平台和艺术设计原创成果展示发布平台。 2.推动艺术与科学融合,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调人才培养和科研及社会服务质量与特色,遵循 “三位一体”办学理念,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为方法路径和特色,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德厚艺精的拔尖人才,赋能高质创新发展。学院着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稳定本科生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规模、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本科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面向世界一流和国家需要,展开了各类跨文化、跨学科、跨院系合作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取得显著成果。以清华“顶天、立地、育人”科研思想为指导,利用学校多学科优势资源,以艺术设计学科特色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创新,学院科研工作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也均有有大幅提升,除了承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基金等传统文科项目之外,以跨学科优势实现突破,参与和立项了众多科技部项目,包括“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如《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冬奥会首钢赛区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研究与示范》,这是设计学科首次主持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同时,学院面向社会和产业需要承担许多重大横向研发设计和创作工程项目,全面参与国家重大美术工程和形象设计、城乡环境建设和制造业产业产品创新设计。 学院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为基础,展开众多面向学科前沿和艺术设计领域和社会服务热点的关键问题的系列高质量学术展览和学术论坛,推动和引领学科发展。如由诺贝尔奖得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李政道先生与艺术名家、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发起,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从中国美术馆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共举办了5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学院加强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大美育”理念下的多种类美育资源,增设美育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新系科,开发多学科交叉融合新课程、新项目,打造艺科融合研究与实践新平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5年正式成立信息艺术设计系,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研究新技术条件下艺术设计创新的专业,旨在培养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人才,面向未来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设计创新和艺术表达;美术学院与计算机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的“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学位项目,着力建设面向数字未来的艺术设计课程,培养新时代亟需的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综合知识背景的人才,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教学奖。还有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帝国理工合作的“GID-全球创新设计”跨学科文化研究生项目,与清华金融学院、美国IDEO合作的“创领中国2035”项目,则将设计与商业、科技创新相结合,进行跨学科、跨行业探索设计专业的变革与创新。 在教学手段方面,积极探索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模式创新学校课程教学,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美育的深度融合。针对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类课程“身教胜于言传”的特色,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线上线下实时互动融合”的教学方式,促进“现场”教学由知识传递逐渐向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和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转变。 发挥艺术教育专业优势,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清华大学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到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体系,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公共艺术课程,让美育全面进入清华大学课堂。学院逐步承担起全校美术类公共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设立“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推出人文系列网络公开课,面向全校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等形式,服务全校审美教育、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学院开设校级选修课程从2010年的24门稳步提升至2020年的38门,年均选课人数超1500人次;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实验课程占全校探究课程总数超10%,每年授课学生人数达5000人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践行“大美育”理念应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热爱中华文化艺术,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塑造中国风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除了主动承担社会美育责任,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并发挥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优势,努力践行非遗生态保护理念。承担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任务,组织了14期共计280名非遗传承人参加。同时师生们也走进大凉山、墨玉等偏远地区,运用设计智慧优化资源、改善现状,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良好的空间环境会以无形的力量教化众人,学校作为体现美和培育美的最佳场地,校园文化环境已成为“大美育”格局的组成部分。学院一直采用运用艺术手段规划和打造校园文化环境,采用雕塑、壁画、绘画、各类设计等美化公共空间,突出学校文化特色。 在崇尚“人文日新”的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大美育”推动学校“更人文”,通过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会教育结合的大美育体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塑造时代新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努力成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艺科融合的引领者、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在新时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向美而行,以美育人,以美为媒,美美与共。 【作者鲁晓波,单位:清华大学】
 原载2021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策划:唐景莉

监制:李石纯

制作:王惠英

编辑:王   瑶

核校:黄   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