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杜玉波: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格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场合,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将扩大教育开放。高等教育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世界各国互信合作、互利共赢、交流互鉴中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高等教育形态正在深刻重塑。高等教育如何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中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教育中断。国际大学协会2020年5月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64%的高校表示伙伴关系受到影响,89%的高等教育机构表示国际学生流动性遭到限制,80%的高等教育机构表示科研活动遇到阻碍。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大学同世界各国大学一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保障教育公平、有质量地惠及每一个学生。坚持“停课不停学”,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已经有超过3.3亿人次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坚持创新合作教学,2020年12月,我国与全球14个国家的17所大学和3家在线教育机构共同创立“世界慕课联盟”,与11个国家的13所著名大学开展了国际学分互认,多所高校开设了全球融合式课程,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坚持推进教育数字化,今年,我国教育部上线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了2万门课程,覆盖了13个学科92个专业类,提供900余门多语种课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是攻克人类难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格局,是当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重中之重。
突出平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平等是基础,相互尊重是前提。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地位。平等的地位催生对等的合作关系,平等的合作关系催化紧密的伙伴关系,紧密的伙伴关系无疑是全球教育国际化的稳定之锚。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各国高等教育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国际交流合作举步维艰。要发挥好国际化程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的各国顶尖教育机构引领作用,引导各国大学和教育组织资源互补,大手拉小手。因为,大学国际合作是国家间知识和人文的交流与互动,不仅有利于合作的国家,而且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融合发展。在此意义上,大学是改善国际和地区关系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国际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要明确平等的义务。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在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教育的大门理应平等开放,而不是半遮半掩、欲开还闭,各国有义务在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下持续扩大教育开放。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有义务推动教育解决效率与公平、投入与产出、教学与科研等瓶颈问题。
要开展平等的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共同的诉求。受疫情影响,教育国际流动性下降,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发达国家高校依然占据国际教育交流的主导地位,吸引全球人才聚集,拥有众多文化输出渠道,优势资源单向流动明显,形成了“马太效应”。要打破“小圈子”,建立“伙伴群”,突出双赢理念,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用开放包容取代封闭排他,用交流互鉴取代“唯我独尊”,以更加平等的姿态开展合作交流,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效益和可持续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优势,目标集中、多点发力,深化沟通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聚焦关键,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世界面临的问题挑战接踵而至、面对的风险日益凸显,必须要聚焦关键问题,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要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议题。2002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视为核心价值融入各级各类课程,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教育创新的一种方法和评价标准。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17个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全面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因此,大学要站在全球视野和人类福祉的高度,更加重视教育可持续发展,承担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创新与实践。
要聚焦国际研究与全球开放创新。大学是知识与技术创新主体,世界性难题的解决需要凝聚全球高等教育的思想智囊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领域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要提升学术交流的层次,进一步把研究全球性问题纳入工作范畴。大学需要构建全球教育研究和开放创新的新生态,将主要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中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纳入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提升合作层次和质量,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要聚焦信息时代的资源共享。回溯历史,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高等教育深刻变化。目前全球教育还未达到相对均衡、高质量的发展状态,而“互联网+教育”是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是信息时代下具有迭代性质的高质量资源扩展方式,是促进全球优质资源均衡共享的有效途径。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构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积极探索数字治理方式,以开放科学为路径,以全球课堂作为平台,推动建立没有围栏的全球大学。
协作共赢,开创全球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新格局
尽管新冠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了阻碍,但我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决心没有变,以实际行动为全球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注入正能量没有变。
要健全沟通交流机制,携手建设国际高等教育共同体。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需要全球携手共同面对挑战提出策略。要构建国际高等教育共同体,推进国家间教育政策沟通,建立良好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疏通教育合作交流的政策堵点。积极签署双边、多边及区域性的教育合作协议,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公约,把各国高校优秀师资、高端设备、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融入世界性循环体系,优化各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放大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价值,有效推动知识创新与技术应用。
要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努力构建国际科研协作体。社会组织具有广泛代表性,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国际科研协作体,搭建平等对话的国际平台,推动形成全球性学术交流机制,成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协调者和区域政策制定的推动者。实现全球优势科研资源汇聚,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一是开展国际联合攻关项目,围绕全球科研热点和重点计划,共同推动世界尖端技术创新。二是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和一流人才,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三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中心,采取有效的破壁政策,构建关键领域国际高端人才中心,促进全球高端人才资源的循环与共享。
要加强联合办学,通力打造国际教学联合体。国际化人才是人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要打造国际教学联合体,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提升高等教育合作质量。一是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促进各国高校资源的流动与融合,建立全球化课程建设、评估、共享机制,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基地,推动国际课程由认证向共建共享转化。二是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推动跨国教育机制有效衔接,实现由联合培养向联合学位、由学历学位认证转为学历学位互认、由学分银行向学籍互认的转化。三是在质量保障方面,寻求广泛认可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认证模式,坚持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升全球教育合作的质量。
合作是历史潮流,共赢是人心所向。只要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就一定能推动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迎来人类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作者杜玉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原载2022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王 瑶
策划:唐景莉
监制:黄 蔚
制作:王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