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冯秀军 张沥元: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冯秀军 张沥元 中国高等教育 2024-02-03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冯秀军 张沥元


[摘 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指导和遵循。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望远镜”“显微镜”和“金钥匙”。只有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有效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才能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

[关键词]教育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


建设教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的高度重视和强烈期盼。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正确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从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登高望远”的“望远镜”


教育是实现国富民强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教育强国则是把教育视为国家崛起最根本的“战略投资”和实现永续发展、持久繁荣“根基命脉”的战略举措。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之中进行战略考量。从国际层面看,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竞争加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数字技术加速演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层面看,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产业、经济布局,对教育强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把握大变局,应对新变革,回应新要求,必须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能力,才能始终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这就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一副“登高望远”的“望远镜”。


坚持人民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正确价值方向指引。要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必须首先正确回答教育“为了谁”的问题。置言之,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首先正确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守、不能偏离的正确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工作的试金石和根本标准。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美好生活的期盼,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公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切实担当起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责使命。必须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教育领域热点问题多、难点问题多,是因为教育牵涉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是人民福祉所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将人民心声放在心中,人民有所呼,教育有所应。


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改革创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动力,但必须立足守正基础之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国建设教育强国,既是攸关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历史工程,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工程;既是牵系千家万户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宏大社会工程。这样一项使命重大、责任重大、挑战巨大的工程,没有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既不能保证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也不可能取得最终成功。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决定教育强国建设成败的根本保证。


坚持自信自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要义。历史证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都是扎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己国家的国情制度所构成的“土壤”办教育,脱离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沃土”,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能办成功,也不可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扎根中国大地,必须坚守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办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制度环境和最基本的国情,脱离或放弃这一点,就会脱离中国最大的实际。坚守教育强国的社会主义方向,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坚持自信自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集中体现在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立足国家战略、呼应社会需求,办出教育特色,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是建设教育强国坚持自信自立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教育从“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见微知著”的“显微镜”


当前,我国已建成有近3亿在校生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这个体量,超过了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人口数量。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成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和巨大的考验。既需要有着眼长远的正确方向、明确目标,也需要有针对当下、结合实际、符合国际,能把教育强国宏观战略落实落地的实施方案和应对举措。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局面和教育改革创新的繁重任务,必须有一双拨云见日、洞察秋毫的“慧眼”,敏锐捕捉问题和矛盾,才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钉钉子的现实任务和具体行动。坚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可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一副“见微知著”的“显微镜”。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痼疾,可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攻坚克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去蛮干,还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因此,既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还要遵循规律办教育,这是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独有的复杂难题。现在距离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只有不到12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挑战大。有的问题是陈旧观念理念束缚,有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有的问题牵涉社会公平,有的问题涉及民心民意,更有问题多重交织、千头万绪。在复杂局面中从哪里入手破局,在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对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的把握。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辨识和捕捉教育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正确认识教育强国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问题是矛盾的外在表现,矛盾则是问题的内在实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契机。正确认识问题而不被各种困难吓倒,才有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胜信心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其次,善于辨识和分析矛盾,通过把握矛盾的不同性质和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此提供破解问题的根本依据。唯有如此,教育改革才能从众多头绪中抓住关键和根本,抓住本质和要害,从而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事半功倍。再次,善于推动矛盾的转化,从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导向,就是要从问题出发,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开门办教育,在大兴调查研究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可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和智慧。怎样发现真问题,怎样找到破解难题的“金点子”?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教育改革的无穷智慧。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就能找准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关切新期盼,从深入教育一线的实际实践中发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真问题,找到破解教育强国建设难题的好答案。问题的答案只能存在于现实的问题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书本之中。问题中就包含回答问题的答案,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但是,答案不是直观的,不是信手拈来的,需要调查,需要研究,需要理论思考,而且需要实践检验。提出问题需要研究,回答问题更需要研究。调查研究既是发现问题的必由之路,也蕴含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方位新愿景,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呈现出新变化新特征。比如,人民群众关心的“有学上”“有业就”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上好学”“就好业”的需求更为强烈;家长和社会对更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更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更为强烈,学生对教育符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等新技术条件的发展,教育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适应快速发展的新技术环境和社会要求的压力更大;等等。针对这些新需求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在教育领域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加快问题收集分析、提出对策举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从中获取发现问题、破解难题的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革故鼎新”的“金钥匙”


从本质上讲,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对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怎么看”和“怎么办”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其中,世界观主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一般而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反之,一定的方法论背后也有着特定的世界观为支撑。因此,在工作实际中,辩证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就集中体现为特定的思维方式。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就集中体现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系统观念,掌握科学思维,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攻坚克难、革故鼎新的“金钥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的复杂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对这些复杂性高、牵涉面广的挑战,就必须拥有科学思维的“金钥匙”。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具体的、联系的、整体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看待事物,而不能用抽象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去看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思维,就是对辩证思维的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结合具体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科学思维以指导教育实践。从本质上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教育领域中的多元主体、多维关系,从中找到满足不同主体需求、协调多维关系、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


以战略思维为例。战略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既需要从全局考虑的系统性思维,又需要超越当下实际、科学预测未来的前瞻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侧重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前瞻性思维侧重于对事物变化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因此,战略思维实际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普遍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综合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是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讲,前瞻性思维也是一种系统性思维,是在系统认识当前和长远、历史和现实、现实和未来辩证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前瞻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应对激烈大国综合实力竞争的战略目标,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定位,一体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全面科学把握国际与国内、当下与未来、教育与科技和人才辩证关系的战略考量,为我国下好大国竞争先手棋、赢得国际竞争中的历史主动,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的方法论指引。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VEA20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冯秀军 张沥元,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原载2023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唐景莉  杨  婧

策划:唐景莉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制作:王惠英





 请点击上方图中二维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请点击下方二维码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冯秀军 张沥元: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冯秀军 张沥元 中国高等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