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闰 2018-05-28

第1833期文化产业评论


职业编剧徐闰,2002年成为北漂,03年始做枪手,05年接了人生第一个署名作品《庚子风云》(06年在卫视播放),职业编剧生涯至今十五年半。本文系其对中国电视剧十年之怪象(仅从职业编剧的角度),以影视内容为主要对象,进行的回顾、梳理及反思。内容涉及:行业集体的焦虑——天价制作费与版权费;影视圈资本运作的疯狂,抄袭成风,打压原创,唯数据论,唯IP论。


 

作者:徐闰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2016年下半年《将夜》初稿完成之后,我决定组建自己的编剧工作室。套一句高大上的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是做一流的剧作家,写一流的电视剧本。

 

然而,当然,此处必须有然而——然而我却遇到了从未预见过的种种怪象。我突然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横亘着的敌人不是才华,不是实力,不是执着,甚至不是人脉。是什么呢?是资本,是金融业,是理财专家,是一帮根本不懂创作不懂文学不懂美学,既没有职业操守,更没有艺术修养的各路妖魔鬼怪们!

 

好吧,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如此曲折历程,还请诸君能耐心往下看完这篇长文。文章要讲的内容,正如同标题,是对中国电视剧十年之怪象(仅从职业编剧的角度),以影视内容为主要对象,进行的回顾,梳理及反思(其他非编剧角度,恕不涵盖)。

 

另外文章真的很长,请相信我已经压缩了再压缩了,可它还是那么过分地长……而且在时下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不但希望读者花那么多时间来阅读,还要得寸进尺地提一个要求:无论您是行业小白,还是业内资深,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么麻烦您,多支持,多转发!

 

怪象之一:行业集体的焦虑——天价制作费与版权费,究竟还有几重天

 

近几年天价制作费一山更有一山高,一浪更比一浪骚,使整个行业集体处于焦虑中。想要探讨天价制作与版权费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将电视剧在近十年来的发展,粗分不同阶段。

 

1、传统平台阶段

 

传统平台阶段指的是视频网站播放平台兴起和繁荣前那些年,以电视台播出为电视剧主要收入阶段,主要买家是电视台的阶段,具体说就是2014年以前。

 

在传统平台阶段,电视剧挣钱的模式较为单一,制片公司采购或定制剧本,拍摄制作完成后卖给电视台。制片方赚的是电视台的买价和制作成本之间的差价,而电视台赚是广告费用和购片成本之间的差价。

 

从以上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电视剧产业链最终赚的是广告商的钱,广告商就是我们的金主爸爸。因为每年的广告费用是有限度的,电视台给制片方的价钱也就有了天花板的。制片方在制作伊始进行预算时对一部戏用多少成本,有多大利润,心里基本有谱。

 

但传统阶段的平衡在2014年被新兴起的网络平台彻底冲破。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的介入,不仅打破了电视剧原有的盈利模式,更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国电视剧迎来了颠覆历史的阶段——网络平台阶段。

 

2、网络平台阶段

 

网络平台阶段的兴起大概从2014年底2015年初,时间刚刚卡在“一剧四星”到“一剧两星”的变革时期。何谓“一剧四星”和“一剧两星”?指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针对电视剧播出的相关政策。2015年1月起,实行的“一剧两星”,即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的政策。这个政策令的实施,是对当时已经实施了10年的一部电视剧最多能在4家上星卫视同时播出的政策调整。

 

其实在这之前,网络平台播放电视剧早已不是新鲜事,只是声势尚微,渐露锋芒。2006年播出的《士兵突击》,据说每集3000元。简直是性价比之王。恐怕当时绝大部分业内人士都没有想象到,之后的两年里,网络平台武装着资本的利齿,会将传统电视行业撕咬得面目全非。

 

网络平台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中国电视剧市场原有的市场结构和模式。它们不断推高剧集的收购价,其大手笔之豪迈程度令人咋舌。单集120万,150万,200万,500万,再到900万……今年慈文传媒制作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报出每集版权费就将达到1500万元。

 

《凉生》所创造的天价版权费已经令人惊愕。然而2017年10月15日,欢瑞世纪发布公告称,其出品的电视剧《天乩之白蛇传说》、网络定制剧《盗墓笔记3》分别作价3.3亿元和2.88亿元,将独家网络版权售与爱奇艺。《盗墓笔记3》以单集2400万元的定制价,超过了《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所创下的单集千万的记录,这标志着网络定制剧已经进入了单集两千万的时代。

 

从2006年到2017年,短短11年间,从《士兵突击》每集3000到《盗墓笔记3》以单集2400万元的定制价。网络版权费暴涨了8000倍。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今天的《盗墓笔记3》,很快就会变成昨日黄花。“天价”永远生生不息,总是还没等外界回过神来,便又被新窜出来的价码干脆利落地甩在身后。(以上内容部分摘自《10年间,影视版权暴涨7200倍,天价独播抬高天花板能否撬动市场格局?》,以及《盗墓笔记3单集2400万卖出网剧最高价!欢瑞世纪获爱奇艺6亿巨额采购缓解对赌压力》)

 

尤其是台网联播剧,只用了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从以电视台版权费为主体收入,以网络版权费为纯利。进入到完全相反的盈利模式,即网络版权费基本算制作成本,电视台版权费基本算盈利。

 

3、天价制作费并没有让网络平台赚钱

 

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费用不断刷新着纪录。网络平台给的价钱越来越高,一时间洛阳纸贵,乐死书商。电视剧因此出现多种因播出模式不同而区分的类型,如台播剧、网剧、网台联播剧,周播剧、台独播剧、网独播剧……

 

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增至5.14亿,用户使用率为72.4%;网络视频是第一大休闲娱乐类互联网使用方式,各大视频网站已备案的网剧多达4430部,共计16938集。

 

然而,就如大家都关心的一样,网络平台真的挣钱了么?答案很简单——还没!


撕开光环视频网站的真实生存状态可谓狼狈,那些动辄四百亿点击量的漂亮数据背后,却是视频网站财报上负向增长的盈利额,快被压垮的天价版权费和产能过剩的自制内容。或许他们布局远大,而笔者目光短浅,也或许有个别网站已经实现了盈利,但并未广而告之,在这里只论述普遍存在的现象。

 

那么,谁在为它们豪迈的手笔买单呢?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资本!

 

怪象之二:影视圈资本运作的疯狂——唯数据论

 

而中国电视剧制作成本疯狂的增长,不得不承认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除去不可回避的贪腐和政策挤压外,可以负责任的说,网络平台的疯狂烧钱是近两年电视剧行业各种天价的核心缘由。只有疯狂烧钱,拼命烧钱,狠命烧钱来扩大市场份额,借烧钱来提高自己用户数量和用户粘性。狠砸猛烧网络平台收获的数据才会好看,才会吸引资本前赴后继的涌入。

 

中国资本环境整体的变化,股票金融房产业的势微使得资本疯狂涌入中国影视市场,过速增长的资金规模和来不及准备的市场环境之间的落差,造成了影视行业巨大的混乱。并不具备文学属性和艺术属性的资本,如何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预估预判和投资指向呢?

 

数据!自然是数据!华丽丽的数据闪亮亮地登场!

 

然而数据又是什么呢?漂亮的数据真的能带来名利双收的美好结果么?

 

1、数据是只咕咕哒,什么姿势都可以(唯数据论所造成的假数据泛滥)。

 

前面指出的种种怪象,归根结底是因为资本的运作只依赖数据。资本运作的逻辑便是数据至上。写到这里,作为一名职业编剧,笔者满心悲凉。因为我们呕心沥血的创作在资本眼里远不及一堆数字堆成的数据有用。然而,这种悲凉在资本眼中毫无意义且矫情十足,他们只想对他们的钱负责,保证他们的钱可以为他们获得更多的资本,他们不懂影视,更不想懂剧本创作。他们唯一能看重的就是数据。

 

在资本看来,漂亮的数据是不会欺骗他们的,资本只对数据有信心。没有数据,资本就无法评估项目是否能盈利。而他们宁可砸钱在一部涉嫌抄袭,甚至水准不佳的IP作品,也不敢轻易接受原创剧本,就是因为IP作品身后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可以给到资方巨大的信心。对数据的盲目信任,已经让一些制片方变得急功近利,甚至让某些事变得极端荒谬。

 

2016年9月,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我和我的团队开始着手创作一部原创的春秋历史传奇电视剧《赘龙记》,仅大纲就耗时一年打磨,目前刚刚进入分集大纲阶段。这部大女主戏,不靠嫁男人得位,不靠生男人得势,不靠踩男人得权,反玛丽苏,反套路,与历史严丝合缝,更不失爱恨情仇,剧本阶段便已引进春秋史专家护航,可谓诚意匠心且目前市面绝无仅有之作。

 

创作伊始我便联系了有过良好接触的制片方,一开始他们就非常认可这部作品,我也以为事情就会这样顺利进行下去。然而,变数却出现了。负责此项目的制片人可以称得上业界资深和专业,看过此项目的责编团队也都认为非常好,但是到了股东大会上,项目却通不过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赘龙记》是原创,不是IP,没有数据的支持,资本不敢投入!

 

我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运用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进行了广撒网的推介。结果却令人震惊,看过《赘龙记》的所有制片方,无一例外都认为作品很好,几乎都提出只要我找到承制方,他们积极跟投。但大多也都表示不敢主控和承制,因为《赘龙记》是原创,不是IP,没有数据支持,而这些年他们积攒了太多所谓IP,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去自己的库存。

 

好吧,人在江湖,就要认怂。我们接受了现实,决定将《赘龙记》IP化,也就是在做分集大纲的同时,推出《赘龙记》的网络小说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的事让我更为瞠目——

 

原来,近年来网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快感,更多的作品是为意淫生活麻醉精神而出现的,毫无逻辑只求爽感的所谓“总裁文”、“逆袭文”、“异术超能文”、“重生穿越文”……,同时网文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订阅分账,不得不每天至少更新几千上万字,有些更是不敢随意结束旧作,重开新作,怕流失大量读者影响分账收益,只能拼命的往作品里注水,网络小说进入了动辄好几百万字的时代,网文平台几成烂文摇篮。

 

这完全违背创作的基本规律,难怪这些年,精品越来越少,烂文大行其道。可是小说越写越烂,改编影视版权费却越来越高,如何让这些极烂的小说,快速的获得漂亮的数据,卖出更高的版权费?很自然的,无论是平台还是作者,都开始数据作假,刷流量,刷排名,刷刷刷!

 

可是,数据造假之路,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2、罪恶最容易形成产业链

 

大价钱买来的看似数据极好的网文IP经过鲜肉和鲜花的加持,被搬到了银幕上。无论收视率还是点击率都不好怎么办?资本一直信赖的数据不灵了怎么办?没关系,点击率收视率都可以购买,多高的数据都能做出来。于是,一条完美的电视剧造假产业链形成了——

 

文学网站为了能够将自己手中的网络小说卖出去,疯狂的给网络小说制造假的数据→制片方靠流量明星带点击量和收视率,同时刷点击率买收视率,从而获得一个漂亮的数据→更多的资本嗅着数据疯狂涌入→更多的资本去买更多的假数据IP→制作更多更惊艳的假数据成绩单……如此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可悲吗?更可悲的是,一个一线编剧乃至著名编剧收入不过15万-40万每集不等(另有版权入股,在此不详述),二三线编剧的收入则锐减。而导演,摄制组成员的费用也是多少年没有涨过。不过但凡和流量数据沾边的,比如流量明星鲜花鲜肉,比如网络点击率和收视率数据造假公司,则赚的盆满钵满!

 

演员天价薪酬在此就不赘述了,据说最高已经涨到2亿了。而那些刷数据的造假公司单集电视剧的刷数据费都是40万起!这还有天理吗?编剧点灯熬油,呕心沥血写的剧本,导演、演员、摄制组每一个成员殚精竭虑,风餐露宿来拍摄电视剧,我们每个环节的人赚取的报酬连一个数据造假公司单集的要价都不如!还能有比这更可笑又可悲的事情吗?!

 

当然,流传坊间还有那种几百上千亿点击率是全地球哺乳动物,不,再下去是全地球细胞乃至全宇宙物质加反物质一起点出来的点击率段子,说明这条罪恶的产业链,已经裹挟着全体影视人,绑架了整个影视行业!

 

还好《赘龙记》有了渐渐清晰和明确的操盘方式,我们终于等来了真正的伯乐,《赘龙记》将走网文、出版、漫画以及影视化,四线并进的全方位开发方式。这使我们备受煎熬的这一年多没有白折腾。

 

怪象之三:影视圈的唯“IP”论,以及它有多糟糕

 

唯数据自然只能唯IP,在资本眼里,原创像个忽悠的骗子,而IP,才是带着数据汹汹而来的亲儿子。

 

IP,本来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而这里所谓的IP,目前几乎被狭隘地框定为网络文学、游戏动漫。

 

《琅琊榜》《无心法师》第一二部、《人民的名义》《无证之罪》……优秀的IP作品可以引爆怎样的内容狂欢和市场获利,不言而喻。而曾手握《大官人》《将夜》这样优秀小说的我,绝对相信好的IP作品,完全可以制作成为优秀电视剧。

 

但网络文学近年来滋生出的两个巨大脓瘤正在滴滴答答感染着整个文学创作行业,更污染着影视行业,尤其是电视剧行业!这两大脓瘤就是——抄袭成风、内容低劣。

 

1、抄袭成风

 

卷入影视资本的疯狂漩涡中,IP大热,趋之若鹜。然而好的IP千金难求。稍有知名度的网络作家作品早已被瓜分殆尽。各方资本争夺IP资源,影视版权费在这十年间暴涨。天价版权费让太多写手渴望获得资本的青睐,但成熟的IP作品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形成的。

 

于是乎在利益的驱使下,原创者的“赤子之心”被无情践踏,点击率成为判断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绝对标准。因为网络文学的门槛低、草根性强的特点成为写手入门的捷径,加之网络的自由度似乎没有边界。“致敬”、“借鉴”开始日渐发酵,很多“大神级”写手被争相模仿,甚至出现了网文写作器。(部分摘自《IP大热、趋之若鹜,但无关原创;网文的维权之路有多难?》)

 

那么,哪怕是抄袭,这些网文的质量如何呢?来,看我的表情: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2、内容低劣(好吧,我还是太文明了,有些就是泡屎)

 

采购IP引发了种种乱象。开始阶段,一本质素非常不错的小说,它的版权采购价几十万便可拿下,现象级的作品最多不过百万左右。然而,当资本疯狂的开始追逐所谓的IP时,制片方采购IP的价格就开始让人震惊了。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2016年初某知名青春疼痛小说作家的一部小说要价5000万,而她的上一部小说则以2500万卖出。与此同时,网络IP进入了“打包卖,论斤秤”的阶段。

 

貌似高大上的“头部作品”一词也由此产生。什么是所谓的“头部作品”?就是文学网站捆绑销售,影视公司或者版权贩子用几百万或者上千万打包购买几十本网络小说的版权,而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头部作品”。可悲吗?可笑吗?可耻!

 

几十本,上百本,几百本的IP买来了,怎么办?按照行业规律,接下来肯定是将其影视化以期变现。可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这堆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东西大多惨不忍睹,制片方只好找到编剧进行影视化的改编。运气好的制片方,找的专业编剧进行艰难加工改造,基本上作品只留下标题和人名,其他全部重写,终于将其搬上了电视银幕。运气不好的制片方则更惨,编剧换了几十波,屎依旧还是屎。最后只能砸在手里,版权一到期,前期投资血本无归。

 

2017年中,市场开始回归理性,资本不再盲目投入,直接导致了一批又一批影视投机公司大量倒闭破产,所谓的IP储备,IP资源,根本就是论斤称都脱不了手的稀屎。抱歉,我就是要用那么多个屎字才能发泄我的情绪。

 

IP作品改编之疯狂和无厘头,我可以举个亲身经历。前段时间,我们接触过一个制片方,他们花了大价钱买到了某知名网络作家的作品,找到我们进行改编。我看完小说后精心制作了改编方案,去和制片方详谈,却发现这个制片人竟然根本没有看过这本小说,压根不知道小说的内容。

 

如此急功近利,已经完全没有了制作电视剧的匠心。这种现象如今在行业里屡见不鲜,我不明白这种做法是资本的傲慢还是有钱任性,但我知道这种违背行业基本规律的做法最终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结语:怎么办?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尽管我在上述内容中指出了资本盲目涌入造成的行业乱象,抨击了唯数据论、唯IP论,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劣质网络文学的核心屎质。

 

但我绝不是对这些年来,影视行业发展之繁荣,制片方层层受益,乃至我个人稿酬急速提高视而不见。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爱这个行业,更爱编剧这个我将终身从事的职业。在资本带来的行业繁荣中避免被资本绑架,是我辈影视人必须要去面对和思索的现实。

 

资本如狼,资本如娘。资本天然具有逐利性,无可厚非,只是由于目前国内影视圈的专业分工还不够细致,优秀的制片人、知识产权律师、担保公司等等远远不够,热钱才有了空间乱冲乱撞,无章可循。但产业对资本的利用,未来还是有空间的,只要是好的编剧作品(当然需要传播得宜),观众眼睛是雪亮的,资本更是。

 

可是就上述之种种怪象,我们依旧要问——该怎么办?国产电视剧改编题材混乱不堪良者寥寥,原创剧目备受压抑难以出头,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2017年9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分为十四条,包括:加强电视剧创作规划;加强电视剧剧本扶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电视剧投入、分配机制;完善电视剧播出结构;规范电视剧收视调查和管理;统筹电视剧、网络剧管理;支持优秀电视剧“走出去”;加强电视剧人才培养;保障电视剧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明确新的文艺群体职称评审渠道;加强电视剧宣传评介;完善支持电视剧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引导规范社会资本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加强组织领导。

 

这十四条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们中国电视剧制作的规范化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是针对影视圈各种乱象的严厉打击。我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影视文化产业的支持和重视。

 

另外,针对明星天价片酬的问题。2017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了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

 

该《意见》规定,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如果出现全部演员总片酬超过制作总成本40%的情况,制作机构需向所属协会(中广联制片委员会、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或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及中广联演员委员会进行备案并说明情况。

 

该《意见》的出台,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全国电视剧工作座谈会有关精神,推动了行业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可是,这样就够了吗?

 

作为一个编剧,电视剧产业链里的小小一份子,人微言轻,仅仅从剧本创作的角度,再提几个建议,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重要的事情说第二遍: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么麻烦你,多支持,多转发。

 

1、掌握和运营影视资本的管理者,尤其对购买哪些IP,与哪些编剧合作掌握决定权的,必须是真正专业的影视人。

 

他(她)应该熟悉且尊重内容生产创作的规律,尊重影视作品的美学尊严,给予创作者保有创作良知的可能性,不唯数据论,能辩妖魔分良莠,除了代表资方谋利,更要有影视人的情怀。

 

2、我呼吁有关部门专门建立有一定行业执行权的影视作品评估机构。

 

对于涉嫌抄袭,涉嫌造假数据、假点击量、假收视率的影视作品,一律先下架,经过专业评估团的层层评估,做出永久下架或再次上架的判别。利用影视作品的时效性,用暂时性下架这种措施,给资本套蹶子,让它守规矩!

 

3、作为编剧,我不反IP,反IP从本质上,就是反古今中外所有名著,反我们自己的原创故事。但我反唯网络小说动漫游戏才算是IP的狭隘概念,反用网文IP打压抑制甚至消亡了原创剧本IP的采购逻辑和影视内容生态逻辑。

 

我呼吁有识有钱更有眼光魄力的金主以及行业大佬们,能尽快投资组建原创剧本孵化平台(不是剧本代理,不是剧本中介,不是剧本经纪!),让原创剧本像网文小说一样有展示的平台和数据支持,让原创剧本回归IP大家族,并领导IP影视化的内容阵营。若真懂内容为王,先懂得尊重专业!

 

4、我恳切地呼吁题材限制要适当放宽。

 

题材的多样性保证故事的精彩纷呈来打动观众,在作品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只有这样,中国的电视剧才能真正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第三遍:无论你是行业小白,还是业内资深,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么麻烦你,多支持,多转发!

 

最后的最后,引用《小窗幽记》一句话与同行诸君共勉: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政府的抓手/企业的帮手/个人的助手

十八大以来,262个中国文化产业重要政策

了解更多

购买,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