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典到平昌,两个“8分钟”,文化自信14年来有什么不一样?
第1910期文化产业评论
2018年2月25日晚,平昌冬奥会的奥运圣火徐徐熄灭,伴随着这次大赛的结束,冬奥下一站成为了大家新的焦点所在。“北京八分钟”在全世界的瞩目下高调上演,这次科技感十足的表演形式着实给世界以一个新时代的中国印象。本文将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基点展开,从不同角度展开讲述属于中国的新时代文化自信。
作者 | 赵荣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近年来,“文化自信”常常被社会所提及,如果说之前它对我们还是个概念,那现在我们似乎更清楚的看到了它长什么样子?昨晚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给国人惊喜的同时更给世界以耳目一新的震撼。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发酵出的灿烂文化,依然能从八分钟里看到,但比重却远远不如中国的新时代新面貌展示。
平昌的“北京8分钟”表演形式充满科技感,注重文化科技融合,智能机器人、冰屏、木偶材料等演出道具极具科技含量,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表演最后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同样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整个表演更加现代和大气。而这短短八分钟的形式突破背后,则是中国整整十四年的文化自信的提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597f2avn&width=500&height=375&auto=02018平昌冬奥会 北京八分钟
从雅典“北京八分钟”到平昌“北京八分钟”,从繁杂到深远
与现在高科技、现代感十足的八分钟相比,回顾2004年在雅典上演的“北京八分钟”则显得有点繁杂甚至颇有些“春晚国外分会场”的画风。总导演张艺谋在雅典八分钟的表演里挑选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乐、旗袍、中国功夫、京剧等,正如他在平昌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04年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想要展现很多东西,那是第一次在奥运舞台亮相,大家都有很多欲望要表达,最后做了一个像拼盘一样的东西,而且起了一个非常大的名字——《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
那时我们的心情的确也如导演所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便一抓就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拼盘似的八分钟在当时看来可能还略显遗憾,怎么还没开始讲就结束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当我们再次回顾十四年前的八分钟时甚至会觉得有点“土”,这是为什么呢?2004年,人类刚刚跨入21世纪不久,北京刚刚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正处于举国欢庆的状态。“北京8分钟”迫切地想要告诉世界:中国文化有多丰富!中国文化多有魅力!我们很自信世界也会喜欢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59h6hoio&width=500&height=375&auto=02004雅典奥运会 北京八分钟
也许那时在我们看来,这八分钟是中华文化的精彩浓缩,可在世界看来,这就是一个陌生的大拼盘。因为事实就是,他们没有机会切身感受、体会过乃至爱上过中国的文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处于“闭关”状态,我们不主动出去国外也不想进来,东西方两种文化平行却不交集的状态持续了大段时间。当我们终于有机会能把自以为傲的中国文化向世界尽情展示时,可世界也在直观的回应:“表示看不懂”。强大的“人海战术”倒着实震撼了一把,也就是说:2004年,世界与中国文化是有明显距离感的。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没错,想把传统文化输出去也没错,但是要考虑当今世界主流语境熟悉吗?符合如今的世界发展潮流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日本英美的文化输出就那么自然,而我们就要花大力气去推广?是否在方式手段本身上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执着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传播,以至于我们走不出“传统文化”这个圈子的困境,这也自然延伸到下一个问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025xwmgln&width=500&height=375&auto=0【专访】“北京8分钟”总导演张艺谋
文化名片的大力推广,是自赏还是共享?
曾经的中国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足的,无法拿出能代表中国的世界名片。
世界名片是什么?想到日韩就能想到韩剧、动漫、K-Pop音乐,想到欧美,就能想到高科技、大片、时尚。为什么我们能脱口而出这些国家的文化关键词,因为我们就是这些关键词的直接享受者,集体追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欧美的电影,这些甚至都成为了国人甚至国际粉丝日常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于我们还要主动传播。
但是你听过老外集体追功夫、追国粹吗?好像还没有。有人说《功夫熊猫》《花木兰》不就是外国人在追我们吗?但这依然是好莱坞制作体系下的产物,或者说是“好莱坞为了开拓中国市场而推出的‘迎合’文化”,以至于大家觉得除了电影背景有中国元素外,核心人物设定和理念依然是有浓浓的好莱坞感觉。
这些国际流行文化之所以风靡全球,不仅是因为自身的文化魅力,更是有着被受众接受并传播的基因。“爱上一种文化便爱上一个国家”在当今时代可谓得到充分验证,以至于文化产业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一定要从自身视角出发向外看,站在世界水平的视角出发向全球看也许是文化形象传播的更有效方式。
以本次平昌开幕式为例,亮点之一便是韩国的k-pop作为入场背景乐(指在传统韩乐的基础上大量混入hip-hop音乐的风格,国际流行基因强烈)。K-pop无疑是新时代下的韩国流行文化产物,几年前全球大火的《江南style》《fantastic baby》均榜上有名,可谓集体唤醒了全球广大青少年粉丝的娱乐记忆,那已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追捧,而是成为了一个融于自身的音乐习惯。如果说《阿里郎》是我们对韩国过去的印象,那么k-pop就是我们对韩国现在及未来的新期待。
文化的有效输出需要适时依靠世界语境的支持。同为“神曲”,《江南style》以其“k-pop”节奏跳到了纽约时代广场,而我们的神曲《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可能也只会流行于国内的各大广场上了吧。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艺人携作品不断走出国门踏上世界舞台,我们的文化也在积极接轨世界潮流。(详情请看《从维秘、格莱美再到超级碗,看中国流量艺人的国际化养成》)
让我们再回顾下最近春节档大热的《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这便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证,两者均走出国门到海外实地拍摄,前者的野心是建立如美国漫威宇宙的“唐探宇宙”,推出属于新时代下的中国原创IP。后者则是强势讲述在世界安全局势背景下的中国军人形象,均获得了海内外口碑的一致好评,也被网友称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强势亮相”。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在《唐探2》的开头,唐仁问秦风排名是不是“全河南第二”,秦风大叫道“是全世界!”这句台词就像那句“这才是大片”一样,成为中国电影雄心的最好注脚。告别古老的狄仁杰、包青天,我们依然可以创造世界所接受并喜爱的中国当代侦探。
再回到这次平昌的“北京八分钟”,我们就如同上述电影一样,不再通篇介绍中国的辉煌过去,而是出现了中国的高铁影像、城市影像、国家体育场“鸟巢”影像、国家大剧院影像,中国桥梁影像等现代化的建设成果,还有“天眼”工程、大飞机、中国未来空间站等影像,这些都与人类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世界也从这次八分钟的表演里看到: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无不惠及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国也有绝对能力办好四年后的新一届冬奥会。
“北京八分钟”从第一次的“自我欣赏”再到第二次的“共享欣赏”,演绎了“中国昨天很伟大,中国今明更精彩”的高速发展之路。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提高不能仅仅守在固有的“资产”上,当“文化自赏”过渡到“文化共享”,我们才能更有胸怀地拿出代表中国贡献的世界文化名片。
文化“向后看”是我们根本的精神滋养,文化“向前看”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速度惊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成为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谁都想用“文化崇拜”建立自身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在积极输出文化的同时所面对的外来文化诱惑也是前所未有的,很难说在哪个程度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根基甚至纯粹地陷入“崇洋媚外”,没有自信,又何谈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呢?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于国内,我们需要激发需要引导甚至需要环境“创造”,才能站在民族的心底找到自信的源泉,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等便是社会主动创造的中国文化培育环境。只有我们对自身文化足够自信,才更有底气更有能力地去在世界文化语境下寻求新时代的“文化融合”,即站在世界的肩膀上去培养全球的中国粉丝。
正如平昌的“北京八分钟”一样,在世界面前,中华文明的灿烂大家有目共睹,我们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对外强制复习来提升自己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应该来源于我们自身细水流长的文化建设。
经过14年来的“陈酿”,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中国也在机遇中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纵使把我们多年来引以为豪的灿烂文化外衣脱掉,我们仍然可以骄傲着对世界喊出:中国,在新时代,依然可以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伴随着这种自信,属于我们的“北京时间”也正式开启了!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