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票38万张,后来的我们一边赚眼泪,一边骗票房

2018-04-29

作者 前沿的


第1972期文化产业评论


“五一档”大幕正式拉开,《后来的我们》一骑绝尘,牢牢占据了小长假银幕的绝对霸主地位。刘若英一首《后来》曾经唱哭多少人,如今她把故事搬上大银幕,加上电影宣发相当到位,最终的预售票房(1.2亿)和首日票房(2.88亿)看上去相当亮眼。然而,较之电影本身,目前的“退票”事件令人震惊。4月28日晚上8点开始,网上质疑票房造假的信息铺天盖地。随着各地院线经理的声讨(这种行为透支了院线的信任,深深伤害了院线渠道),漂亮的数字背后牵扯出一系列肮脏的、令人不齿的行业操作。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 | 梁鑫

 

这年头,唱而优则导,金曲歌手转型当导演,作为粉丝怎么着都得意思意思买张票支持一下。

 

当年的《恋爱通告》,好奇心使我走进影院,求生欲使我退了出来。

 

矮个里也总能出高苗,比如周董《不能说的秘密》,好听又好看,但那时年幼无知的我居然没有选择买票去看!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从此,我再也没有奢望过,在影院看一部歌手拍出来的好电影了。直到传出刘若英要拍电影——《后来的我们》(以下简称“《后来》”)。


 

好几个月前,奶茶的这部处女作就利用官方营销妥妥地点燃了大众期待。映前11天,首日预售票房就飙升至2000万。猫眼上,有91万人标记想看,成功打破了之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维持了9个月的最高纪录。要知道,平常的热门电影,这个数字达到10万已经很不错了。


 

终于,官宣定档4月28日后,粉丝们的热情更是挡都挡不住——首日票房劲收2.88亿,逼近去年《战狼2》制造的工作日票房纪录,开局堪比《速度与激情8》等好莱坞大片。同时,这样的票房数字也遭业内质疑:片方被指进行恶意刷预售票,继而退票“绑架”院线排片的不正当操作。



人有多大胆,票房就有大多产?

 

五一档期,《后来》《幕后玩家》《战神纪》《低压槽》《黄金花》共5部华语片同步上映,而这当中,由刘若英执导的《后来》上映前一天票房就迈过一亿大关,首日共收获2.88亿票房,现在正朝着4亿迈进。相较之下,其他几部影片都表现平平,该片可谓一家独大,首日成绩是第二名《幕后玩家》的近7倍,差距悬殊。


 

然而,《后来》作为一部中低成本的爱情题材电影,凭什么能在上映首日拿到近50%的排片率,预售票房和首日票房均逼近好莱坞真人电影最高水平?

 

就在市场反馈热火朝天的时候,网上一些“造假言论”已然炸锅——票房是刷出来的。


 

从4月28日下午起,业内的影院投资管理群中,便有人互相询问该片是否有大量的退票,经过交流沟通,普遍反映出现异常的退票现象,其中万达院线的单区域退票数量都在数千张以上,远超过平常的退票比例和幅度。目前,仅万达方面已统计出有超过9万张退票,而其他院线由于加盟品牌太杂,相关数据仍在统计中。


 

根据现在获得的消息,此次异常退票情况跟以往的注水、锁场和买票房等手法截然不同,是一种新型的票房造假手段。相关造假流程和原理如下:


 

电影放映怪圈下的面面观

 

其实,内地电影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经过15年的持续膨胀式发展,各种营销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暗箱操作。这么多年了,中国电影质量没提升多少,潜规则小动作倒是风生水起。此次的《后来》事件,很有可能将这种“塑料艺术精神”发扬光大。

 

  • 谁有可能在背后注水?

 

能够做到前文提到的造假行为的“背后推手”,首先平台方在技术和操作上是有能力实现的。据报道,截至4月28日23点,猫眼平台疑似被恶意刷票并退票数量约38万张,涉及票房约1300万,占影片当日总票房2.8亿的4.6%。某家院线高层表示,据他们统计,当天《后来》的退票率是6%。与此同时,他也提到,按行业内以往情况,一般单片单日退票率是在千分之2-3左右。

 

不过,猫眼表示,为了保护用户、影城、片方的合法利益,猫眼平台将暂时关闭退票功能,并将协同主管部门做进一步的详细调查。


 

此外也有消息称,万达方面在上映当天统计出超过9万张退票,一些院线限制了该片退票功能,阿里巴巴旗下的在线售票平台淘票票也关闭了该片的退票功能。因此,有人提出,对于《后来》这样一部热门影片,猫眼与片方应该并没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更何况目前这一问题暴露得还如此明显,所以这件事也有可能由其他第三方所为。
 

另有分析认为,购票平台一开始就不该参与发行,否则容易被指“贼喊捉贼”。还有业内人士表示,黄牛经常会抢购热门影片影片在其他平台进行倒卖,这也可能是造成目前现象的原因。


 

  • 造假手段不断升级:从传销式到绑架式

 

以往的造假都是人工操作,比如从今年春节档《坏爸爸》人尽皆知的“传销式”购票任务可以看到,该片电影票被各种捆绑销售、返现、搭配套餐,并且极力鼓动会员购买,然后再将会员发展成下一级销售人员。营销方还做了多个套餐,有的购票就送饮料,有的购票就送商城大礼包,还有的只要10人以上团体购票就送港澳四日游,甚至有的不仅能获得同等价值的回报,还有现金奖励,还能“参与票务销售分红”。这种生硬的哄抬票房行为,可以看成票房造假的1.0版本。


 

而这次的造假则升级为2.0版本,已转变为互联网手段。造假方直接使用软件注册不同的网络虚拟账号,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段购买大量的电影票,制造大量的虚假票房数据入场,让影院误以为预售高而增加排映场次,而后利用影院退票渠道进行虚假票房的退票处理,这些已经售出大量影票的场次已无法取消排片,而达成绑架排片的目的。


 

  • 2018仿佛2016的又一个轮回

 

回头一看,会发现今年的票房走势和2016年真的非常相似,都是一季度和春节的超级爆火,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的低落走冷,迅速回升之后紧接着的又是影片的造假风波。

 

历经了2017年“中国文化领域第一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以来的掷地有声,令人遗憾地是,中国电影仍然还在步入前尘……或许正如著名作家严歌苓所言,“我们太追求票房了,就像民族追求财富一样”。

 

饮鸩止渴式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名言: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业内资深人士,从事10年影院一线管理的陈君伟表示,“电影艺术现在愈加产品化,既然作为产品,背后肯定有资本在运作。影院作为电影产品终端,会按照市场行为去为电影安排排片。10年前,胶片时代,排片基本就是以上座率来决定,上的好就加场次。那时候还没有第三方,也没有各个发行公司落地到影院,但现在有了第三方,会慢慢干涉到影片的排片,甚至观众购票的金额”。

 

毋庸置疑,无论票房造假的手段是什么、具体目的是什么,造假都会对电影生态产生恶劣影响。要知道,放眼全球电影市场,如此猖獗的票房造假也只有中国才有。一旦票房可任由种种手段被注水、被操控,饮鸩止渴式的电影市场就会沦为简单粗暴的票房游戏,这对于已经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电影业将贻害无穷。

 

后来的我们”票房后续如何变化我们无从知晓,但是这次的“幕后玩家”一定要找出来。否则电影行业里那些真正的“战神纪”只能活在“低压槽”里,永远开不出“黄金花”……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合集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