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11年11届77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分析报告》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469期文化产业评论


5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揭晓。数据显示,本届“30强”主营收入4164亿元、净资产3636亿元、净利润456亿元,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届增长10.51%和8.31%,且主营收入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净利润首次突破450亿元大关。悉数盘点11年入围企业,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之路。



作者 | 王 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李姝婧

 

正文共计8338字 | 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5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揭晓。从本届“30强”企业有关情况看,骨干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实力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体现了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自2008年以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连续11年发布“中国文化企业30强”。经过11年的风雨洗礼,哪些文化企业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它们取得了哪些经营和发展业绩?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本届“30强”主营收入4164亿元、净资产3636亿元、净利润456亿元,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届增长10.51%和8.31%,且主营收入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净利润首次突破450亿元大关。与2008年首届“30强”主营收入545亿元、净资产487亿元、净利润51亿元相比较,分别增长约8倍、7倍和9倍。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十一年风雨兼程,十一年化茧成蝶。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表明,在文化强国的战略和政策推动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国有企业为支撑、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骨干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实力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综观2008年以来,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在文博会期间联合发布的11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均呈历史性增长趋势,企业规模和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第十一届,全国入选“30强”的文化企业共有77家(详见《11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入选企业分析表》),其中国有(国有控股)文化企业47家,约占入选文化企业的60%;民营企业30家,约占入选文化企业的40%。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从全国范围看,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史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2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为341.81万户,其中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接近6万家。与2008年相比,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了7.4倍。

 

二、骨干企业强劲领跑

 

盘点11年来“30强”的评选结果,在“30强”名单中有不少业界“长青树”,这些“长青树”并未止步不前,仍在旺盛生长。这些企业更加注重内容生产,不断做强做精主业,成为各领域的领航者。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连续11年入选,实现了该评选设立以来的“大满贯”。



宋城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广电有限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连续10年入选“30强”,可称得上是“十全十美”。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完全世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连续8年以上获“30强”殊荣,并领跑省域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全国文化企业的排头兵,他们一路基业长青,辉煌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战略密码?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举措。纵观7家“大满贯”文化企业,是名符其实的“改革派”。其中5家企业为国有出版发行集团公司、2家公司为国有广播影视公司,均是国有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997年总公司实行重组整合,20年间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重大战略与改革举措,发展新业态、布局新媒体,形成了以传媒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体系,年均营收增长率近20%,总资产、年营业额双超百亿元。



二是得益于坚守主业发展定力。这些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导向,做强专业板块,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定力。比如,中版集团公司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12项主要出版指标的入选数上名列全国第一。连续11次进入榜单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95.7亿元,一般图书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拥有9家出版社、1家都市类日报,其中6家出版单位均为国家一级出版社。



三是得益于打造高质量市场主体。纵观5家“十全十美”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净资产和净利润等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他们的市场综合实力。其中2家出版发行企业均属安徽省明星级文化企业,彰显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其中宋城演艺发展有限公司更是实力超凡,近年来公司凭借深耕文旅行业所形成的独特运营模式,并创造了世界演艺市场的五个“第一”:剧院数第一、座位数第一、年演出场次第一、年观众人次第一、年演出利润第一。



三、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梳理盘点11届“30强”企业类别发现,2008年首届、2009年第二届“30强”名单,主要涵盖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个类别,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010年第三届、2011年第四届“30强”名单,在推荐企业类别、范围以及评价指标、权重设定方面均做了部分调整,增加了文化新业态类别,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内容生产特点和新业态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回顾第四届入选的7家新业态企业,涵盖了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主题公园等文化新业态。这7家文化企业的户均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9.5亿元和17.6亿元,虽然明显低于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等传统行业,但户均税前利润为3.4亿元,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展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文化新业态巨大发展潜力。如首次入选“30强”新业态名单的上海征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网络游戏产品《征途》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10万,是全球同类产品中第三款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0万的网络游戏。



这些基于新兴文化业态的“生力军”,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亮点。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不仅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传统文化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着力点。

 

透过《2008年至2019年文化企业30强门类分析表》,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从2012年第五届"文化企业30强"开始,入选企业类别、范围以及评价指标、权重设定方面再次进行大范围调整,在原先四类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文化科技和其他两个类别。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内容生产特点和科技的推动作用,增加了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等文化企业,及时反映了2012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修订情况。

       

此后,截止第十一届“30强”名单出炉,入选企业类别一直保持着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科技和其他等五大类别(原新业态被拆入文化科技和其他类),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四、上市公司阵容强大

 

从本届入选“30强”名单看,上市公司共有15家,占入选企业数的50%(详见《第11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市公司2018年财报》)。在13家入选出版类企业入中,有5家A股出版上市公司,占入选出版企业38%。在其余17家入选企业中,影视类有7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占入选影视类企业57%;文化科技企业共有5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占入选文化科技类80%。另外5家其他类别中有2家上市公司,占入选该类企业40%。



尽管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面临巨大洗牌,不少出版类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缩水,仍有部分公司走在扩张的道路上。通过入选本届“30强”的5家出版业上市公司年度财报进行统计分析来看,多家公司主业营收出现下降,且利润下滑明显。如主营业务收入,凤凰传媒(112.91亿元)、长江传媒(103.63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领先,皖新传媒(98.32亿元)、中南传媒(95.76亿元)、中原传媒(90.01亿元)紧随其后。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对影视企业2018年同样是寒冬。通过分析入选本届“30强”的4家影视上市公年报,即便是稍有盈利的公司,可能更多的也是在居安思危。如,华策影视在2018年尽管实现了盈利,但一样出现了增速下降的情况。数据显示,华策2018年实现营收57.97亿,同比增长10.52%,净利润为2.11亿,同比下降66.71%。相比较而言,湖南电广传媒营收和利润实现了双增长,彰显了“中国传媒第一股”的超凡实力。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纵观4家文化科技类上市企业也面临着喜忧参半的局面。其中,芒果超媒作为国内首家国有控股视频平台,在继承发扬创新传统基础上做大做强的势头高涨,2018年营收和利润持续增长;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文化科技企业中的老面孔,营收和利润数据也还算乐观。然而,作为激流中崛起新媒体公司的东方明珠,虽然主营收入保持了百亿,但较去年有明显缩水。此外,浙报传媒2018年利润下降了71.13%,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宋城演艺作为连续10年入选“30强”的文化品牌上市公司,10年间以其傲人的经营业绩、优质的品牌价值、稳健的扩张步伐,成就文旅融合的典范。2018年营收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1.50%和34.79%,通过深耕文旅行业所积蓄的能量,向世界演艺第一的目标坚定前行。华侨城集团作为旅游行业三大央企之一综合实力雄厚,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利润超过200亿元,总资产近45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四强,亚洲第一。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五、“后起之秀”排浪而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文化航母”的引领,也需要“文化战舰”的护航。为鼓励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主办方从2015年第七届开始专门附加设置了“30强”提名企业,经过5年的持续推动,一大批文化企业后起之秀展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勃勃生机。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本届“30强”提名企业发布,五届全国累计有95家次(第七届15家、第八届20家、第九届20家、第十届20家、第十一届20家)、72家文化企业入选提名提单。其中,4次入选提名名单的企业有1家(青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3次入选提名名单的企业有5家,2次入选提名名单的企业有10家。

 

悉数分析这些提名企业,虽然资产体量不大,但成长性和创新性却很强,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和发展后劲。比如,4次入选30强提名的青岛出版集团,近年来在巩固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业态转型创新,培育新兴增长点,形成了书、报、刊、金融投资、电子音像、网络出版、影视、游戏等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出版传媒企业发展模式。2018年,集团合并口径总资产65亿元,营业收入22.2亿元。

 

在细分行业里做精做深,是这些提名企业的共同特点。比如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专注于做电影发行连续3年获30强提名,2018、2019年连续两年跃居30强行列,靠的就是专注于做精做深发行行业。据数据显示:2018年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影片占全国票房的62.58%。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梳理分析本届“文化企业30强”的20家提名企业名单笔者发现,有6家文化旅游企业表现不俗。如,西藏民营文化企业领军企业——域上和美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并运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大型文旅综合项目,把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成功地写在了世界屋脊。再如,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自2010年3月公演至2018年底,共实现演出近3770余场,接待观众520余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70%以上,共创销售收入约6.6亿元。

 

从入围“30强”提名,到进入“30强”梯队,一批批预备队如同破浪而的战舰,在文化市场的大潮中前赴后继,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提名可能就是明天的榜眼。让人们拭目以待!

 

结语


11年11届,全国共有149家入选“30强”企业和提名企业。这些文化企业发展虽然只是中国文化企业阵容中的精兵强将,却代表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从首届“30强”的强弱不均,到本届“30强”的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善,主体更加鲜明,稳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迈进。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