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冰行动》:守正创新+网剧自制,中国式正剧的演绎

高良江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468期文化产业评论


5月最火的电视剧是什么?恐怕非这部正由央视8频道与爱奇艺平台播出的《破冰行动》莫属。正如龚宇不久前在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所说的那样,这部爆款剧,不仅是口碑好,热度高,更重要的是它弘扬了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年的节点上,或许我们将在未来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电视剧集出现。



作者 | 高良江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338字 |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不出意外,今天就是达康书记,哦不,李维民局长的“破冰”收官之夜。

 

《破冰行动》在今天晚上迎来大结局,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联合出品,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公安部禁毒局、广东省公安厅、北京欢乐源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京默影视传媒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缉毒题材刑侦悬疑电视剧在最近一个月中广受观众欢迎和好评。


 

这部电视剧在剧情内容、拍摄制作、演员演艺、播放渠道都有着各自与众不同的标签。在主体背景上,《破冰行动》的背后是公安部新闻宣传局、禁毒局、广东省公安厅的政府机关背书;在故事题材上,这部电视剧以2013年广东省“雷霆扫毒”系列行动中的陆丰扫毒、歼灭博社村地下制毒团伙的真实事件改编为主要内容和题材;在制作方和播放渠道上,本剧为爱奇艺2019年重点自制剧,并几乎同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在这部电视剧中,主要体现了当前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两个特点,其一是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的内容“守正创新”,其二是中国电视剧市场“台播+网播”的市场格局融合。这两个特点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需求从中作用,也是供给与消费、上层建筑和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借鉴,从而形成了一种饶有趣味的“中国特色”。

 

剧情结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法

 

在电视剧内容,我们可以将《破冰行动》和其他电视剧做一些对比,在这里的样本且以2017年同样广受好评的《人民的名义》和2013年完结的《绝命毒师》分别做两个横纵向对比。


 

从海外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破冰行动》其实在内容结构上、尤其是剧情展开的层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绝命毒师》是由美国基本有线频道AMC原创制作犯罪类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剧情主要是讲述了一位普通的化学教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毒,从而成为“毒王”的故事。

 

重要的是,《绝命毒师》的剧情推进是一种线性的叙事——以人物变化逐步推进,剧情的深入、延展是以主要角色的性格变化、形象变化为基础的。观众可以看到主角沃尔特从为了留下财产,在痛苦和无奈中“下水”,随后步步深陷,为毒枭供货、为自保取代毒枭成为毒品组织头目、最后伏法落幕。

 

这种剧情结构其实说白了,还是好莱坞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工业级别叙事体系,最典型的依然是“英雄之旅”,换句话讲,这种剧情叙事是希望让观众代入到角色中,随着角色的成长和变化而沉浸,而主要角色的变化和行为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其他角色和情节的延伸,最终走向结局。



而回过头来看《破冰行动》的叙事方法,以及和《破冰行动》在叙事上非常类似的《人民的名义》来看,这类剧情的叙事在人物角色的形象上,其实已经稳定了,我们很难说李达康和李维民在剧情进展中性格上、形象上有什么变化。所以,在电视剧开播以来,“谁是坏人,谁是好人”的猜测络绎不绝。

 

但这并不妨碍剧情的精彩程度——与以角色变化、让观众带入的“第一人称”视角不同,《破冰行动》更像是一场对“情节迷宫”的揭秘和探索,观众更像是站在“第三人称”的“上帝视野”中俯瞰角色们对谜底的揭示。

 

这种剧情的叙事方法非常契合我们一直提倡的“艺术典型形象”的角色塑造方法论,看似模板化、样式化的人物形象,如果能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反转、或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典型(甚至是观众身边的形象代入),观众对该形象的喜爱和欢迎绝不亚于好莱坞那一套方法论中塑造的形象。

 

而这种叙事方法和角色塑造方法在目前非常受上层建筑欢迎。

 

守正创新:方法论带来的必然选择

 

按照上面的结论,《破冰行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并不是以艺术形象变化为剧情推动的“第一人称”叙事方法论,而是以艺术典型形象的情节揭示作为推动剧情的“第三人称”叙事方法论,按照这一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最近几年中,主旋律影视(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政策导向。

 

这种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实则非常困难,仅仅靠虚构的戏剧冲突来塑造典型形象很容易落入观众们所诟病的“假大空”和过于说教,如果要让电视剧里的艺术典型形象不落窠臼,“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便是必要选择。


 

与《人民的名义》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同,《破冰行动》完全是改编真实案例,这几乎是完完全全从“生活中取材”。从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化产品汲取素材的优势是存量大、优质作品改编带来的风险相对小了一些,而直接从现实事例里找素材,改编的难度上升了不少,但人物形象和剧情合理性、丰富性也会提高不少。

 

更重要的是,艺术典型的塑造其实是一种“脱虚向实”的过程,是将诸如主流价值观这些相对抽象的观念、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以真实事件改编”不仅仅能加强艺术典型的真实感、剧情的合理性、保证剧集的质量,这种“脱虚向实”就是电视剧之所以成为思想宣传的理论基础。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观剧中让我第一次想到结论的地方其实就在第一集:李维民在介绍东山市的时候,讲到“东山市毗邻港澳、海岸曲折、港口众多、地形复杂、民风彪悍。”一个简简单单的“民风彪悍”,已经在陈述和隐喻东山市的扫毒工作困难,而“民风彪悍”怎么就碍着扫毒工作了?看过剧情开头那一众村民围堵李飞等缉毒警察、当众销毁毒品证据的场景,这四个字背后的寓意便清清楚楚。


 

同理,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思想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基础,就是把那些抽象的主流价值观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千万句“毒品害人害己”,一个“林老师”的形象比说教来的更有冲击力;禁毒文件里的一句“严厉打击幕后组织者、团伙骨干和‘保护伞’”,落实到艺术作品中就是一部能鼓舞人心的《破冰行动》。

 

网播自制剧需要主旋律的身影

 

2018年,网络机构新增购买及自制网络剧2133部,全国共备案重点网络原创节目2381部(档)、非重点网络原创节目2459部(档)。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占网民总数的73.9%;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9亿,占手机网民的72.2%;全国网络视听付费用户规模达3.47亿人。


 

网络播放渠道早就成为了电视剧产品和观众的主要阵地。网络播放渠道与电视台播放渠道双向并行已经成为了现状,如果说电视台之前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宣传阵地,那么,现在当6亿的观众守在电脑、手机屏幕前,任谁都不能轻视。各个电视台作为文化国有企业或者政府宣传单位,具有一定的主流宣传能力,也是主流价值观已经占领了的文化高地。而面对着的快速生长的互联网播放渠道,主管部门注定赋之更多的关注。

 

那么这个发力点依然是内容。原因无他,文化内容审核的闸口依然作用于市场供给和社会消费之间。

 

而今年网络电视剧的一大趋势是网络播放平台自制剧的突进。从总体上看,去年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制剧数量就已经超越了版权剧,有数据统计,今年视频网站的自制剧占比已经达到了65%。就以爱奇艺为例,其自制剧数量为32部,版权剧(包括独播和非独播)仅17部,甚至爱奇艺表示“2019年自制内容投入将增长100%。”


 

自制剧对视频网站的收入拉动几乎是肉眼可见的,爱奇艺的用户平均每个月在爱奇艺平台观看94 亿小时视频,而其中付费会员才可以完整观看的自制剧是用户粘性的大功臣。2018财年爱奇艺总营收达到250亿元人民币(约合36亿美元),同比增长52%,在第四季度末,爱奇艺的订阅会员规模达到8740万,付费会员占比达到98.5%。爱奇艺全年净增订阅会员3660万,订阅会员规模同比增长72%。爱奇艺CEO龚宇在解读财报时表示:“我们持续将战略重点放在原创优质内容生产,同时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培育生态系统以充分释放优质内容的巨大IP价值。”

 

而在互联网视频发力网播剧、自制剧的情况下,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在之前的演讲中便提出,按照“强化事前监督,努力关口前移”的思路,升级了网络视听节目信息备案系统,对重点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从规划备案和节目上线两个环节加强审核把关。

 

这对于网络电视剧观众而言,终归是好事。《破冰行动》作为网播自制剧,最起码让我们看到了网络电视剧在主旋律题材和主流价值观的演绎上并不落下风,尤其是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年的节点上,或许我们将在未来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电视剧集出现。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