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迪士尼《花木兰》:书写着沉静、勇敢与美好的“造梦”电影

屈欣悦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506期文化产业评论


7月8日凌晨,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先导预告片一经发布,就迅速登上热搜,获得广泛关注。对于这样一部由国外制作的关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电影,历来少不了争议,尤其是在21年前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映衬下。因此,我们不禁要思考,是什么促成了《花木兰》再现大荧幕?是什么使得“迪士尼出品”获得全世界的喜爱?



作者 | 屈欣悦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201字 |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7月8日凌晨,迪士尼筹备了数年的真人电影《花木兰》先导预告片,在世界杯女足决赛期间公布。连同着预告一起发布的,还有首张中、英文的海报,花木兰饰演者刘亦菲一袭红衣黑发,目若秋水,在各社交平台上迅速引起热烈讨论。



影片改编自迪士尼1998年上映同名经典动画,新西兰名导妮基·卡罗(代表作《鲸骑士》《麦克法兰》)执导,江志强(代表作《卧虎藏龙》《捉妖记》)担任监制。真人版电影中,刘亦菲将饰演花木兰,李连杰、巩俐、甄子丹、安佑森、郑佩佩等也将出演。电影将在2020年3月27日于北美上映。


对本土元素的争议——历史总是相似的


1998年,迪士尼以中国民间传奇故事为蓝本,拍摄了动画电影《花木兰》。斩获了高达3.04亿美元的票房,并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和金球奖两项提名。结合西方观众对中国元素的认知和接受心理,在电影中添加了“木须龙”的形象,由美国喜剧明星艾迪·墨菲配音。电影类型也是美国人一向偏爱的音乐电影


这部电影在中国的放映市场却受到了冷淡。当时的观众接受不了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故事,在西方文化下的“二次创作”。1999年电影在北京首映一周的票房纯利润不足百万元,仅为业内人士估计的1/5。


此次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预告发布,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讨论,其中同样也不乏批评的声音。部分国外的观众因为真人版电影剔除了“木须龙”的形象,也去掉了音乐元素,相当不满。国内也有一部分观众声称动画片《花木兰》是“童年的回忆”,很喜欢中文版动画中,陈佩斯老师配音的“木须龙”,期待能在正片中看到该角色的出现。



国内观众诟病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对预告片中出现的福建土楼和女主角的夸张妆容,认为西方对中国元素的认知,依然停留在猎奇眼光与刻板印象上。


对于其它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争议,一向不足称奇。这些批评声姑且先按下不表,毕竟,历经漫长岁月磨砺而成的东西方文化,彼此之间的差异在元素融合的电影中尚且做不到人人周全。大部分国内外观众,对于预告片管中窥豹下的情节和内容相当满意,认为电影相当程度地还原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下,花木兰勇敢、决绝的形象,并期待正片的上映。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花木兰》预告片的旁白中,用这样几个单词来概括花木兰:“quiet , composed , graceful,disciplined.这是一个好妻子应有的品质,木兰全都有。


预告片中,木兰“当窗理云鬓”的画面与她从军习武,在战场上搏击的镜头交错,极具冲击力。尤其旁白的文字“quiet , composed , graceful ,disciplined”,让人想起了《孙子兵法·军争篇》“风火山林”的概括: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微博上的一个解读更妙:quiet是“娴静”,也是“不动如山”;composed是“沉稳”,也是“处事泰然”;graceful是“淑雅”,也是“方寸不乱”;disciplined是“守礼”,也是“遵礼守法”。


优秀与优秀是一样的。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些共同的美好品质,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这是迪士尼的《花木兰》所传递出来的,也是中国的《木兰辞》想要表达的。


当然,《木兰辞》 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所展现出来的“贤良恭顺”,让之后的“万里赴戎机”更像是一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无奈之举,固然逃脱不了封建时期的局限性。但当下的观众回看历史时,是能够理解且清醒理性地将其一分为二。


预告片开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指婚情节,其实更像是在一个西方视角下,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平静地交代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也是在告诉观众:环境各有不同,但美好都是相似的



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因迎合了大众的需要而兴起,在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中繁荣。大众的个性消费似乎看上去很难把握,但其实与内在的需求性息息相关包括大众娱乐消费,也是和大众消费者内心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念如出一辙。因此,从文化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内容消费的深层动力,是价值观消费


因此,这样的一种简单但却普适的正向价值观,其实正是目前观众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人类的深层文化消费有着共同的内容。全球化的语境推动各民族语言的交汇和各个国家语汇的互相渗透。而全球化语境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共同情感,是全球普适性的价值观。


而文化品牌内容生产是现代学界与业界关注研究的热点。快乐学、幸福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应运而生。日前颁布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同样强调文化产业应“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毃门》中,男主角认为美国独立宣言最高明的地方,便在于将“追求幸福的权利”,与“生命与自由”并列为不可剥夺的权利,并一直怀揣善意,寻找快乐。



正在重映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票房如芝麻开花,截止至官博7月7日的统计,累计票房已达4.52亿。除了因为电影背后蕴藏着不少人观众的“童年回忆”,之所以能够唤起数量庞大的观众群体引发情感共鸣,源自于影片中包含着的正直、真诚、勇敢、善良……


 △《千与千寻》:学会爱,然后长大


文化品牌的形成:普世价值的书写与探讨


这些亘古的美好品质,不会因为身边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这些品质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有人的共同理想,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这是迪士尼的《花木兰》想要为观众呈现的。这也是迪士尼文化品牌的惯用方法。


2018年《财富》杂志中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娱乐版块中迪士尼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营收是排在第二位的时代华纳的三倍。纵观迪士尼的商业版图,所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化产品,无一不是因为其展现出的核心价值,是所有人心中的终极理想。


以主题公园为例,迪士尼集团在2018年以1.57亿的人次,4.9%的增长率居全球主题公园集团总游客量增长排行榜榜首。为北美地区的游客数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园以家庭、团聚和欢乐作为主题:崇尚热爱家庭和真善美,确保家庭所有成员在一起享受度假的欢乐。让所有看过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人们身临其境,让游客得以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进入美妙的童话世界。迪士尼主题公园所有版块的主题演绎,都指向其核心价值



这样的核心价值,“超越年龄、超越性别、超越宗教、超越民族、超越国界”因此,尽管全球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美浪潮,对美国文化霸权颇有微词,但迪士尼未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


同时,在此核心价值下,迪士尼的版块也永远都可以扩建: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美好的品质,还存在着想象力,迪士尼就可以永远继续完善下去。每个人心中都有温暖一隅,因此“造梦”是迪士尼的惯用手段。营造出梦境一样美好的世界,就能够吸引全年龄段覆盖的消费群体。


有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解除压抑的因素,形成自由创造(即做梦)、自由表达(即说梦)的宽松环境,创意的能量才能被激发出来如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当他们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例如微博、豆瓣、天涯等等,就展现出创意的才华——心理学家归结为,因为网络平台相对宽松,压力小,“适合做梦”。



文化品牌的形成,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用一种“造梦”的方式世界各地的人们,拥有着各不相同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然而人类的终极理想、社会生态观和人文困惑却都是大同小异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充满着各种美好的“伊甸园”,文化产业的品牌化时代,就是利用了人们“想要做梦”的心理,提供蕴含着爱、责任等等美好品质的文化产品。让消费者从观赏声光作品到接受其文化内涵,再到消费衍生品以获得满足。


而这样的文化产品,恰恰也是受众群体最广的,也是最能够长久的。


结语


《木兰辞》中,作者最后用一种十分浪漫且轻快的表达作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的时间、人物、地点的相关考证一直不断地产生新发现,不少轶事中,类似于“花木兰如何不让战友发现自己是女儿身”等类似的讨论也层出不穷。但对于花木兰中传递出来的勇敢、决绝、善良,却从未有人有过质疑。


相信《花木兰》这部电影亦会如此。各方面的讨论到最后,都会回归到影片中主人公在家庭、社会、国家的特殊时期,所展现出来的美好品质——不动如山、处事泰然、方寸不乱、尊礼守法。这是所有人心中,共同的温暖。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