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模化「盗墓」:产业上下游百万人,暗黑版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8

第2930期文化产业评论


9月4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国家文物局官网在5日转发了该消息。盗墓主题的影视剧风靡已久,悬疑、刺激再加上些许玄幻的剧情,让粉丝们大呼过瘾。作为一门古老的行当,盗墓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仍不少见。有研究者估算,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守估计至少有几万名活跃在一线的盗墓贼,而上下游相关从业者人数差不多有百万左右。盗墓贼负责实施、中间商收购、二三级市场洗白销售,最终文物得以在市面上流通。这些层级清晰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倒卖或走私文物的链条,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单线联系,各自攫取高额的利润。不过现实中的盗墓与影视剧中的盗墓比较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本文就简单探究一下有关盗墓的点点滴滴。



作者 | 刘亚飞(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闵斯婵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99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居高不下的盗墓总量


如果告诉你,在祖国大地上平均每天都有盗墓行为在发生,大多数人一定不相信。在人们印象里,现在对文物保护的力度这么大,对盗墓的处罚那么重,监控技术突飞猛进,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盗墓情况发生。


然而这却是事实。

据统计, 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每年立案的文物犯罪案件有2000起左右,其中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案件占全部文物犯罪案件的一半以上。

而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显示的数据,各地法院在2011年至2019年之间共审理判决1316起盗墓相关案件,其中从2014年起审理的盗墓案件数量就处于较高水平,而在2018年达到了顶峰,共249起。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而这些,仅仅是被执法机关发现和处理的盗墓案件数据。

盗墓行为多发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这些地区历史悠久,古墓众多,因此也就受到了盗墓者的“重点照顾”。官方数据显示,自2002年至2019年,这四个省份分别发生盗墓案件313起、219起、191起、101起。

盗墓为何经久不绝

盗墓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有学者认为从西周甚至是商朝时期就有盗墓事件发生,而每逢乱世总会爆发大规模的盗墓现象。历史上还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的盗墓,著名的当属汉末董卓、曹操,后来代指盗墓者的摸金校尉一职就是由曹操设立,近代军阀孙殿英等人也干过盗墓勾当。


当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民间盗墓这些盗墓者为数众多,遍布各地,行踪诡秘,大多采用偷偷摸摸、昼伏夜出的模式。

盗墓之所以吸引这么多人“前赴后继”,根源就在于风险低、需求端旺盛、利润大。盗墓一旦得手,产业链条中几乎任一环节都有十倍以上的利润。甚至于因为文物来的太快太多,有盗墓贼着急销赃,竟然将挖来的古代瓷瓶不分年代、不分品相,都按一个200元的价格快速出手——而这其中不乏在拍卖市场上价值数十万的文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取缔了古董市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因此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盗墓现象比较少见。20世纪80年代古董市场回归,需求端逐步又旺盛起来。媒体上五花八门的鉴宝类栏目普及了文物知识与价值,也点燃了一些人的贪欲,“要想富,盗古墓”的念头直接导致了盗墓案件的高发。那些被挖出来的文物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非常旺盛,盗墓贼挖到的文物几乎都能迅速脱手,这些需求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盗墓数量攀升。


和高收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盗墓相对较低的风险。虽然刑法很早就规定,盗墓适用的最高刑罚为死刑,但在实践里由于警力资源有限,公安部门往往优先侦破重大恶性事件,被立案侦破的盗墓案件相对于盗墓总量来说不算多,最终被判死刑的盗墓者更是少之又少。有不少情节轻微的盗墓者可能被处以短暂拘留与罚款就重获自由——这种惩罚力度对于盗墓惯犯来说几乎毫无意义。


盗墓的真实场景


曾几何时,《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作品风靡一时,一些铁粉们对其中描述的细节耳熟能详。影视作品中,盗墓者通过掌握的特殊技能很快就能进入古墓,而且古墓内部往往规模宏大、金碧辉煌。


然而这种经过了文学加工的场景和真实的盗墓场景相去甚远,现实中的盗墓显得更“朴实”一些,“泥土味”更浓,也有规律可循。

△《盗墓笔记》有多少是真的?

所有的盗墓者在盗墓前必须要先踩点,踩点包括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内容,这一点和选矿略有类似,需要尽可能地选择有富矿的地方下手。


查阅文献非常重要,例如史书上记载了汉文帝和曹操生前严令要薄葬,你非要去大动干戈挖他们的墓,金银珠宝肯定没多少。而类似唐太宗李世民等人的墓葬,历史上已经被盗挖过多次,再去下手收获也不会多。


很多资深盗墓者手上都有全国比较详细的古墓分布图,这些图都是圈内“有心人”从正规资料中搜集积累而成的。另外还有一些口口相传的寻墓秘诀,诸如:“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


△被抓获的盗墓者指认现场

实地勘察非常重要,很多有经验的盗墓者会选择那些挖出过文物残片的地方细致勘察,仔细研究地形地貌再择机下手。

踩点的环节完成过后,就是实地开挖。盗墓者选择的古墓往往都在荒郊野外人员稀少的地方,但即便是这样,盗墓者也不敢过多使用大型机械、炸药等,一般都是用比较原始的铲子开挖,是一项充满了泥土气息的体力活儿。

△盗墓者所挖的盗洞


2016年河南孟津的孙某等人盗掘荥阳“狐偃墓”之所以未遂被抓,就是因为使用了炸药,动静太大。孙某前后联系了9名同伙,购买了电瓶、吹风机、铁锨、镐、炸药、雷管、对讲机等工具,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打孔、挖掘,有的负责用炸药进行爆破,有的负责倒土,有的负责望风,有的负责接送人。结果在挖掘过程中炸药响声太大,虽然他们及时掩盖现场并撤退,但仍旧被警觉的村民报警抓获。

假如盗墓者的运气足够好,能成功且安全地进入墓室之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赶紧收拾那些看起来值钱且容易变现的文物并尽快离开。金银玉器最受欢迎,那些精美的小件器物也会被带走,对一些无法搬走的大件物品,盗墓者为了不让落入后来者之手,往往会实施摧毁性破坏。

基本上盗墓者进入之后,整个墓葬里面就被洗劫一空。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很有价值但又让盗墓者看不上眼的东西很可能就此被破坏,比如说一些衣服、书籍、竹简、壁画等,而这些都让文物工作者痛心疾首。

时代在发展,盗墓者也在与时俱进。如今大多数盗墓者喜欢 “订单式工作”,即在上游买家有明确需求时再去针对性地盗掘,减少盲目性。同时盗墓者在找墓时也越来越多地用上了“高科技”:金属探测仪、磁探仪、无人机等,装备水平差不多和文物科考人员看齐了。

△盗墓者所用的金属探测仪


盗墓者的队伍不断有新人进入。有些人看影视作品多了,觉得盗墓简单易行且发财快,于是就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组队实际尝试。

2020年7月,陕西乾县公安局侦破了一起盗墓案。该盗墓团伙的四个年轻人本是网友,大家觉得盗墓这个行业轻松,于是决定组队盗墓。他们来到乾县四处踩点,前期调研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细致。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等他们正式开工时才发现盗墓没有任何窍门,只能老老实实挖土,干了两天才挖出一米左右的盗洞。于是团队的意志就崩溃了,大家一致认为盗墓太累,当机立断就要撤退,这倒让早就布控的警察们哭笑不得。而这些“新人”所用的工具如下图所示,有探针、铁锨、洛阳铲等,都是常规且简陋的盗墓工具。


盗墓贼中的“能人异士”

类似的“新手”算是异类,其实盗墓贼之中也不乏“能人异士”。

据长期研究盗墓的专家倪方六所讲,有的盗墓贼胆子大、组织能力强,在早先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假装成考古队,通过造假搞了全套的证件,在古墓边上搭帐篷设立办公室,还招来民工挖土,像模像样干了个把月,明目张胆把古墓给盗了个底儿朝天。

后来移动互联网普及,这种骗局基本就行不通了,要想在盗墓行业有所收获,盗墓者除了运气之外,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

2016年审判的辽宁红山文化墓葬群特大盗掘案在当时被称为“涉文物第一大案”,作案团伙成员各有专长,装备比一般的文保部门科研队伍还齐全。他们自制了一种叫“扎子”的工具,性能高于洛阳铲,特别适合盗掘那一带的墓葬。他们的骨干成员为了实施盗掘,特地提前很长时间购买相关书籍或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对墓葬的位置分布、墓葬中文物的价值都有比较精准的判断。成员中还有人是风水高手,只需观察山水的走势和阴阳,就能把挖掘位置缩小到10平方米左右。办案人员事后都感慨,这个团伙的“专业能力”太强,选择盗掘地点的眼光很“毒”。

此案被追回的文物有两千多件,其中一级文物二百多件,这些精美文物足够支撑起一个规模不小的博物馆。

△此案中追回的一块勾云形玉佩

还有的盗墓者,善于“刻苦钻研”,注重不断学习提高。

2012年南京警方曾经破获了一个盗墓案件,实施者为当地一个普通农民王某,此人初中都没念完,但他对古墓葬及文物的了解却震惊了博物馆的专家。王某对历史和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他不但曾拜一个老盗墓贼为师,还非常注重自学。在王某家中,警方搜出了大量考古、风水、历史方面的专业书籍,还有王某自己做的读书笔记。

在保护措施越来越严的当下,盗墓者不可能明目张胆地一次一次试错,也几乎不可能动用大型器械来挖掘。因此看得准,降低试错代价,快速准确实施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经验,因此那些善于学习、“专业过硬”的盗墓者能“脱颖而出”,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即便机关算尽,他们最终还是难逃法律的制裁。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我国是文物大国,地下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方式保护地下的古墓葬。

执法机关不断加大对盗挖古墓行为的打击与处罚力度,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措施,这一点毫无疑问会让那些蠢蠢欲动的盗墓贼冷静一些。

设立保护区域对古墓进行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存续时间越久的古墓,在被打开后受到的伤害可能就会越大,因此考古界目前一般不开挖那些有代表性的古墓,而是将他们保护起来留给后人,等待技术更成熟时再做发掘科考。

而对那些已经被盗挖的古墓,文物工作者只能进行抢救性或保护性的挖掘曹操墓海昏侯墓就是代表案例。

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历史上曾多次被盗,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人员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也证明了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曹孟德之墓,现在此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昏侯墓的挖掘更具传奇色彩。据说当时盗墓贼几经辛苦已经挖到棺椁了,天亮后盗墓贼暂时撤退,之后又临时有事决定晚两天再来“取货”。结果当地群众发现盗洞并报警,于是考古队迅速进入,然后发掘了这座震惊中外的海昏侯大墓。此墓仅出土金饼等纯金制品就有78公斤之多,这群“倒霉”的盗墓贼账面“损失”数以亿计,但他们偶然的停工决定却给国家留下了大批珍贵的文物。

保护者和盗墓者的角逐一直没有停歇过,盗墓者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犯罪尝试。有关部门对盗墓的打击也在不断升级,8月31日,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宣布从即日起开展为期1年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盗窃盗割石窟寺石刻、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盗窃古塔等文物建筑犯罪,以及针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国家珍贵文物等犯罪。会议上明确表态:“要针对文物犯罪特点,创新打法手段,实行一体化作战,全链条打击盗掘、盗窃、倒卖、运输、销赃、收赃、走私等各个环节。要坚持打防结合,加强联合巡逻,配合文保部门梳理安防漏洞,加快技术改造,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但愿盗墓这种事情在不久的将来仅仅留存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盗墓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推荐阅读 


 主题搜索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欢迎给刘亚飞打赏,您的支持就是他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