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讨论《山海情》时,文化扶贫任重道远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11-26

第3073期文化产业评论


9.4分的《山海情》给2021年的电视剧产业开了个好头。这部主旋律电视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描绘出最真实的脱贫攻坚: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底层人民怀揣着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希望,在家国的大背景下,不断奋进,散发出人性最美好的光辉。《山海情》的故事结束了,但是闽宁镇的故事却还在上演,跟着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一起来看看这里即将上演的新故事。



作者 | 张嘉嘉(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杨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967字 |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扶贫”“建党100周年展播”“电视剧”,《山海情》无疑是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从开播到结局,《山海情》的豆瓣评分越播越高,从9.1分一路升到9.4分,对于这类题材的国产剧(甚至所有国产剧)来说,实在难得一见。

 

1月27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在《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该剧,称其“为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宣传开了一个好头”。

 


观众的共情和官方的认可归根结底在于电视剧自身的高品质,据制片人侯鸿亮介绍,为了探索闽宁镇故事最恰当的切入和表达方式,剧组花了9个月筹备,其中5个月是在夯实剧本大纲。《山海情》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用“真善美”来总结再贴切不过。

 

△网友戏称张嘉译抬头纹都在演戏

 

“真”在于此剧避开了精英视角,由一个个活脱脱的底层人物讲述脱贫故事,既展现了个人的奋进面貌,又没有脱离时代背景,家国情怀。此外,正午阳光团队通过大量考究的道具布景和实景拍摄,让“贫穷”与“脱贫”这样抽象的概念变得肉眼可见,震撼人心;“善”则在于人心。水花姐(热依扎饰)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以信心与希望化解。时而蛮不讲理的村民们,为了过上好日子互相理解、团结一致;“美”在于精致的摄影构图、崇高的价值追求、独特的东方哲学意蕴,用马得福(黄轩饰)的话来说就是“美滴很”!

 

 

《山海情》中闽宁镇的故事讲到2016年就结束了,但现实生活中闽宁镇的致富日子,还在继续上演。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

从穷土地到特色小镇


“电视剧中看到这些场景,非常真实。只是我们当年比电视剧演的要更苦更穷。”

 

说这话的是闽宁村建村后第一任村支书谢兴昌,也是《山海情》中马得福的主要原型。


 △谢兴昌(左)与黄轩(右)合影

 

因食物不足而被村民吃光的扶贫鸡,兄弟二人谁出门谁穿的唯一一条裤子,发臭得连畜生都不愿意喝的水。电视剧对西海固贫穷程度的描绘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这只是那里贫困的冰山一角。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由于常年极度干旱,地处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这里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应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山海情》中场景


1997年3月,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委派,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的林月婵,也就是《山海情》中扶贫干部吴月娟(姚晨饰)的原型,来到宁夏西海固进行实地考察。“农户家连碗筷都没有,在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小孩就站在边上吃饭;因为缺水,很多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结婚一次,去世一次……”林月婵回福建后向习副书记如实汇报当地情况。

 

 △林月婵(左)与吴月娟(右)

 

一个月后,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参加闵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同剧中福建的帮扶干部陈金山一样,习近平邀请了多位福建企业家同行,希望他们多多到宁夏投资开发。就在这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搞闽宁协作示范村的建议。4个月后,闽宁村在永宁县的一片荒土上破土动工。2001年闽宁村正式成为闽宁镇。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宁夏南部山区考察

 

闽宁协作20多年来,闽宁镇的变化天翻地覆。正如剧中所讲,闽宁镇从只有马铃薯,到种植菌菇再到发展葡萄酒产业,当地不仅逐渐脱贫,并且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葡萄种植业的基础上,当地建起了十多家酒庄,酒庄一般集种植、生产和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以此为依托协调互促,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闽宁镇所在的永宁县历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就可以看出这个趋势。

 

 △数据来自闽宁镇官方统计公报

 

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说明当地居民已经摆脱了食不果腹的生存状态,进入到更高水平的生产发展中。闽宁镇从单一种植业作为支柱产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体系化,多产业的局面。闽宁镇的居民既是西海固的村民,也是移民村的村民,大部分还是少数民族,这就凸显了当地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种植产业为依托,闽宁镇将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软动力,搞起了旅游产业。

 

事实上,闽宁村早就开始文化产业的实践。

 

闽宁镇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积极与文旅嫁接。比如将光伏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将酒庄的酿造车间、罐装车间、地下酒窖等生产空间打造成旅游路线,并且还开发出红酒一条街。此外,闽宁镇还在原隆村建立了非遗旅游产品研发基地,接待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依托种植业,闽宁还打造了棚湖湾红树莓文化旅游综合体。

 

 △棚湖湾红树莓生态景区中的彩虹滑梯

 

2017年9月,闽宁镇入选国家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2019年,闽宁镇原隆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旅游产业已经和闽宁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劳务产业、光伏产业并称为闽宁“五大产业”。

 

 △闽宁镇的体验农业

 

《永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壮大文化和旅游富民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结合各乡镇特色打造全域旅游,重点推进闽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可以见得,文旅产业已经成为了当地“造血式”发展的重要思路和重点方向。

 

 △影视剧播完了,网友表示想去那里看看

 

所以,如果接着《山海情》往下讲,或许就是一场关于文旅富民的新篇章了。


“闽宁镇”们的文旅扶贫之旅


和闽宁镇故事相似的,是独龙江乡——中国最封闭、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高黎贡山区深处,通往独龙江乡的只有一条全长65公里的人马驿道,过去每年因为大雪封山,聚居在此处的独龙族就会有长达半年的时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直到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终于通车,新生命线的建立是独龙江乡能够脱贫致富的关键。



△过去独龙族刀耕火种的日子 图源网络

 

为了寻找赚钱的法子,当地政府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和闽宁镇最初的选择一样,独龙江乡也以种植业开启了自己的致富之路。草果种植的推广和闽宁镇菌菇推广的经历相似,遭受到了村民极大的质疑。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没人清楚,所以许多领了果苗的村民半路就扔掉了。直到一户人家靠草果挣下了一台大彩电,村民们才开始相信这条致富路。

  

△独龙江乡的村民在打理草果 图源网络


随着种植业逐渐发展,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加上独龙族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独龙江乡有了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2010年以来,为了全面的、系统的对独龙江乡进行整乡脱贫,当地政府编制《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五年规划》《独龙江乡旅游小镇总体规划》,旅游成了种植以外新的脱贫之路。
 
如今,独龙江旅游景区已经拟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已经有17家农家乐建成,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到这里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独龙族特有的文面女在旅游旺季时,能通过和游客拍照挣上好几千元。随着游客的增多,当地村民还搞起了独龙鸡和独龙蜂的养殖。特色旅游为当地其他产业带来了明显的增值效果。

 

△独龙江乡一览


自2015年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就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工作,并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万人。


2018年,合并后的文化和旅游部迅速成立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旅游精准扶贫作为重点工作,不断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扶贫模式引入更多的贫困村。在2019年还部署“三区三州”旅游扶贫计划,重点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的240个重点村。文旅部还通过旅游品牌建设,旅游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旅游扶贫政策体系。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的遴选结果中能看到文旅如何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投融资项目类别中产业扶贫项目就投入1538.7亿元,占总投资的24.48%。(详见《33张图表详解:文旅部遴选320个文旅项目,投资6194亿》)



文化扶贫

“正心”“扶志”“兴村”


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只是文化扶贫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

 

近日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乡村文化扶贫”成为2020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之一。(详见《北大报告:文化产业10大关键词、10大特征、10大趋势预测》)文化扶贫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文化面貌和较低的认知水平的软扶贫,又包含发展包括文旅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资源,以带动一二三产业增值发展的硬扶贫,还包含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乡村非遗和民间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多个方面。

 

无论软硬,文化扶贫的核心应该是精神上的扶贫。一个地方的贫穷,不只是恶劣的环境和匮乏的资源造成的,更受到精神文化贫困的影响。《山海情》中村民坐等物资扶贫,吃光扶贫鸡,持着读书无用论送孩子去福建打工,都有文化贫瘠的踪影。

 


关于文化扶贫的重要性可以从几个方面概括。

 

激发群众脱贫意识

 

根源性的扶贫是“扶志”与“扶智”。同样以《山海情》为例,村民们脱贫致富不是被政府赶着被迫往前走的,而是在年轻人们敢想敢拼的劲头感染下,在村支书马得福的宣传带动下,在理解奋斗就有希望的深层驱动下,不想过穷日子的念头才不断扎根,促使村民们主动往前走。通过普及教育、文化产品下乡、党政干部宣传等手段激发群众的脱贫意识是文化扶贫的重要工作,思想不脱贫,就很可能再次返贫。

 

 △《山海情》中代表奋斗的年轻人们

 

江苏徐州市的马庄村在上个世纪末通过开发煤矿资源脱贫致富,钱来的容易,村内游手好闲的人多了起来,打架滋事、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的事时有发生,整个村子充斥着严重的不良风气。时任村支书的孟庆喜发现大家“富了口袋,穷了脑袋”,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办起来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第一个就是农民乐团。农民乐团成名后,村子里又操办起周末舞会、灯光庙会、农民运动会、升旗唱歌等文化活动,闲暇时间有事儿干,让马庄的村民都忙碌起来,以往的不良风气也就慢慢消散。

 

△马庄的农民乐团在意大利国际音乐节并斩获第二名

 

马庄人没有想到,意外之举竟成了未来的生财之路。在2000年左右,由于一场煤矿事故,煤矿场关停,村民们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原有的农民乐团成了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甚至许多游客也慕名而来,于是马庄顺势做起了旅游产业。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的带领下,马庄还成立了香包合作社,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旅游价值。

 

丰富当地产业样态

 

贫困村可能精神文化贫瘠,但是大部分却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各个村落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特色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为驱动力,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辐射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提升当地文化吸引力和产业文化附加值。同时,文化产业的兴起不仅能通过提高知名度更好的招商引资,而且也能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提质改造工作。此外,对当地文化的关注,有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利于村落特有的文化风貌的保护。

 

通过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的案例也很多,比如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贵州雷山西江苗寨,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收入上亿。还有上文提到的马庄香包合作社,带动当地300多名妇女就业,年产值近千万。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可,促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归根到底,也就改变了当地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认识。

 

 △香包合作社带动当地老人“再就业”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风云巨变的20世纪,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急剧向现代化转变,进而出现了礼俗衰败,“差序格局”被打破,乡村实践共同体解体的现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开来。近年来,一些扶贫措施只关注经济增长,不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极度不协调,人是富了起来,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了许多。

 

文化扶贫需要文化和经济两手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更要注重乡村的文化振兴。文化扶贫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作出要求,首先是历史遗存、特色民居、民间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文化资源挖掘的在地化,而不是随意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引入其他地区的文化;其次,在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随意歪曲本地文化。再次,文化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目的是反哺当地居民,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让当地的居民再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扶贫对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村落通过农业活动或其他生产活动生发出生产组织、祭祀活动、民俗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共同文化符号的群体活动或事物,并通过共享的文化符号产生包含彼此的关联域,进而演变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实践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正在解体。

 

幸而村落实践共同体的解体还没有彻底完成,可以通过重新编织关系网络进行修复。文化扶贫在对当地进行文化资源梳理,文化资源开发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再生关联域。通过建立手工艺合作社、特色产品合作社等生产合作社,以多个互相关联的小型实践共同体协同共进,替代传统社会中大型的实践共同体,无论对扶贫还是乡村振兴来说都有积极地意义。



结语


2020年,仅剩的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意味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历史性胜利。《山海情》中的感人故事,发生在贵州的深林中,发生在大凉山的沟壑中,发生在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生命中,也发生在那些为了美好日子努力奋斗的贫困户家庭中。
 
脱贫攻坚的胜利是阶段性的,未来我国还会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高质量发展,文化扶贫在乡村振兴中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必然产业之一。


话题互动

你对文化扶贫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推荐阅读


 主题搜索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
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欢迎给张嘉嘉打赏,您的支持就是他的动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