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4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山寨文物何时休?近年来,一些地方或为追求政绩,或为提高当地知名度,或为吸引游客,不惜斥巨资山寨国内外著名文物。粗制滥造者有之,高仿者亦有之,如此行径不仅损害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尊严,造成了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影响到了国家形象。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从未放松,但为何山寨文物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关于坚决遏制滥建山寨文物之风的通知》的发布对文物旅游的发展有何影响?诸多问题需要思考。
作者 | 兰花草(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可可文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6847字 |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山雨欲来风满楼,滥建山寨文物之风不可长。
4月8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滥建山寨文物之风的通知》。通知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二是要严管严控增量,坚决刹住滥建山寨文物之风;三是要加强正面引导,推进文物和旅游融合发展。
山寨文物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在完善。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严格履行涉及文物的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的审批。之后几年陆续出台了多个文物保护相关文件,但山寨文物之风一直生生不息、屡禁不止。
此次国家文物局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力、重拳出击、力度空前,恰逢其时!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年的山寨文物们,看看他们背后的故事。国内山寨文物风行多年,国内外著名文物皆不放过,真应了那句“不出国门即可游遍世界”。综合来看,山寨国外著名文物的比重比较高。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文章“从《疯狂的外星人》看国内的山寨景点现象”(作者安福双)梳理统计,截止2019年2月,国内山寨国外文物的地方至少有20多处。山寨国外文物经历了从山寨单体文物建筑到山寨整个小镇、城市的发展阶段。如广东哈施塔特小镇直接把整个奥地利哈施塔特小镇“搬到了”惠州,由大型央企中国五矿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而成。奥地利哈施塔特小镇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惠州的山寨行为在当时也引发了对小镇建筑不伦不类、是否侵权、是否盈利等诸多争议。对此,北青报评论员李星文指出:中国大好河山被克隆过来的“欧洲碎片”弄得色调斑驳,应该警觉。惠州哈施塔特小镇为堵悠悠众口,请来了当地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官员以及原型小镇的镇长来此游玩观赏,这对原型小镇无形之中也是一种最好的广告,惠州小镇建成之后,奥地利哈施塔特小镇的中国游客数量直线上升,可谓是达到了“互利共赢”。同是山寨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命运却不一样。石家庄新长城国际影视城山寨狮身人面像被埃及文物部门投诉,最终被拆除。埃及文物部门认为:施工方未获得埃及方面的许可而建造复制品。山寨版狮身人面像在细节方面与原版差距较大,会影响到游客对埃及古文物真实原貌的了解,也会直接影响到埃及旅游业的收入。埃及文物部门要求中方建设单位进行赔偿,或者自行拆除。此行径直接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而经历投诉风波之后,随后又被网友发现抄袭法国卢浮宫,进而引来大量吐槽,如今整个园区已是一片荒芜景象。△石家庄新长城国际影视城,按埃及狮身人面像1∶1的比例建设与山寨国外文物相比,近些年山寨国内文物也早已屡见不鲜、屡禁不止。2020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点名批评一些地方靠山寨文物来“蹭热度”的行为,如南昌以“北有八达岭、南有怪石岭”为噱头仿造长城,安庆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居然出现水泥制成的“兵马俑”,天津南运河畔建起没有遗址的“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以山寨长城为例,国内高仿的有两例。南昌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景区内的山寨长城,全长超4.38公里,建设耗时五六年,投资超1亿元,占景区总投资的四分之一,按 1∶1的比例仿八达岭长城而建。2015年一期工程对外开放后曾一度成为当地的“网红景区”。目前已更名为“休闲农业观光长廊”。另一处是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境内的“八字岭长城”,计划修建2000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450米,因模仿北京八达岭长城而迅速走红,目前已成为当地人的热门“打卡点”。无独有偶,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八字岭长城”实际上也是旅游区的观光长廊,因修建于当地的八字岭上而得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高仿,同样的项目名称,同样的走红路径。山寨长城的迅速蹿红,自然是争议不断。网友们对“高仿长城”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山寨货”,没有历史内涵,毫无意义;有人认为真长城那么远,在当地也能爬“长城”,挺好的。如今看来,显然不仅仅是人们需不需要的问题。虽然是长城的高仿品,但山寨长城所使用的材料实在是不敢恭维,跟真长城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更何况历史遗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文化场域、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空间营造,都是山寨难以达到的,这就是空有其形。对没有去过长城的人来说,极易产生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极易造成“此长城乃彼长城”的错误认知。盘点下来,大多数山寨文物基本都是假借文化复兴、旅游开发的名义,造就了大量的“假古董”,虽红极一时,但却难以持久。这样的假文物虽有文物之“形”却缺少了文化之“魂”,伤害了文物本体的真实性、历史性、艺术性等文化内涵。正如国家文物局所言,文物的真实性岂容被山寨?山寨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历史文物的认知,也严重制约了本土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更严重的是产生了大量半死不活、搁置的项目和烂尾工程,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其实,山寨文物的背后更多是利益的驱动。既有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求,也有投资商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近几年,某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拆旧建新”的现象也早已司空见惯。以山寨文物的眼球效应吸引游客,误以为找到了发展旅游的“捷径”,殊不知此路不仅不可持续,还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误导公众对文物的认知,同时也给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山寨文物屡禁不止,也是地方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其本质是拒绝创新、“拿来主义”“急功近利”的短视行径。从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山寨文物的热度只是昙花一现,很多山寨文物最终沦为了烂尾项目。如烂尾了20多年的武汉万国公园,建有山寨金字塔、神庙建筑、哥特式古堡和风车等,据说是武汉最大的烂尾工程。此外,山寨文物的频频出现,还因为一些地区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物和文化遗产尊严的漠视,对文物相关法律法规的熟视无睹和长期以来的有恃无恐。此番遏制山寨文物之风文件的出台,将是一把利剑。通常意义来说,山寨与“克隆、盗版、剽窃、抄袭、模仿”等说法意思相差无几,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山寨文物破坏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被普遍认为是一些地方吸引眼球、招揽游客的方式,部分项目涉嫌丑化、异化文物,误导公众历史文化认知,造成不良文化影响,是要被坚决遏制的。复建、仿建则不同。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表示,复建是在原址上建,而仿建是在原址之外的地方建,复建要求严格,要求跟原物一模一样,甚至连重量都一样。《关于坚决遏制滥建山寨文物之风的通知》明确提出,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未经批准不得在原址重建。而仿建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了,其灵活性比较大,国内常见的仿古建筑多数都是仿建而来。以圆明园为例,国内有两处仿建的比较成功的圆明新园,并在仿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一处是已有24年历史的珠海圆明新园,整个园区按照北京圆明园实景仿建,以1:1比例尽可能还原,是珠海第一批4A级景区。另外一处是在横店影视城内的圆明新园,自2006年5月开始筹划,过程中饱受争议、多次被叫停,在2012年更名为“横店万花园”后被列为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并于2015年正式营业。总投资300亿元,占地7000亩。横店圆明新园仿建了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等建筑景观,还创新打造了诸多文化娱乐项目,如大型激光故事水秀“梦幻圆明”“火烧圆明园”等。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圆明新园之所以能最终建成,在当时有特殊的时代背景。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在网上公开了一份答复人大代表关于圆明园重建的提案时的文件内容,明确表态: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文物保护的日益严格,对文物的重建、仿建在当下需要更加慎重。此次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滥建山寨文物之风的通知》明确提出,旗帜鲜明地反对滥建山寨我国和外国文物,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重要历史古迹。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文物复制是指依照文物的体量、形制、质地、纹饰、文字、图案等历史信息,基本采用原技艺方法和工作流程,制作与原文物相同制品的活动。可见,文物复制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事文物复制的单位,需要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复制文物也要依法履行审批手续。文物复制一般主要用于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用途。有趣的是,文物复制品时代较为久远,本身也可以成为文物。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品已经成为李世民(一说武则天)的随葬品,世传皆为临摹品,但依旧不失其国宝地位。遏制山寨文物之风对古城古镇、影视城旅游开发有何影响?近年来,随着文博考古热、国潮风兴起,以及袁家村、大唐不夜城、永兴坊等仿古街区的火爆,仿古景区、仿古街区、古城复兴、古镇建设在各地层出不穷,但常出现“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千街一面”等共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一味模仿复制、过度商业化开发,缺失了当地原有的生活气息和人文生态。因此,以仿古建筑为主要载体的古城、古镇、古街,在规划时需要根植本地,充分调研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走创新精细化运作之路才是长久之计。另外,在古城复兴过程中,文物保护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迁移、重建和利用必须严格遵循文物相关法律法规。影视城一般以影视拍摄、影视培训、旅游观光体验等为主要功能。很多影视城本身也是高等级的旅游景区,如横店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城都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象山影视城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除了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影视城之外,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影视城项目,多数都是以仿古建筑为主,为了拍摄的需要,有时候也需要复制一些知名的文物建筑。根据文物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保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文物的复制、仿制、仿建是允许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当下,大众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不论是古城古镇还是影视城,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很难长久经营。此类项目的旅游开发,应该坚持匠心为先,走创新之路,打造旅游精品。市场上有口皆碑的仿古景区项目,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晶,如古北水镇、拈花湾,无一不在坚持“为未来留下文化遗产”的理念来做仿古建筑,其产品打造、景区运营更是始终秉承着匠人匠心的态度。除了直接野蛮粗暴的山寨文物建筑、建设仿古建筑之外,目前,我国的文物和旅游融合发展,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常见的发展路径。一是场馆化,把文物直接放进博物馆、展览馆,此类场馆以文物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等为主要功能,是公益性场所;二是景区化,如遗址公园、世界遗产地等,多数都是知名旅游景区,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为主,兼顾旅游发展;三是科技化,科技在文物活化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字博物馆、智慧景区等层出不穷。另外,近几年文创产品,尤其是博物馆、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开发如火如荼,商品种类丰富多样,不乏创意创新之作,广受游客喜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文物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融合的深度不足,融合的方式比较单一,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那未来文物和旅游如何拓展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个地区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是业界的共识。而当地旅游的灵魂一定来源于当地的文化,最在地的就是最具特色、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也是一地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别人轻易模仿不了的。因此,当地发展文物旅游,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培养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和保护意识。这需要当地的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各司其职并携手前行。一方面,当地文物部门需要扎根本土、挖掘和认知自身的地方文化特色,加强当地的历史文化研究,系统梳理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引导,鼓励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单位,依托地域特色文化文物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讲好在地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故事,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创新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手段,加强时代化表达、多样化呈现,以数字化推动文物旅游发展,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防止模仿抄袭、低水平重复建设,让文物旅游更加广泛地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当下,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在文物旅游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但带给大众的体验多是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更多是在“炫技”,而非“心动”的体验。未来,文物旅游的内容建设,尤其是数字精品内容的创作变得愈发重要和紧迫。加强原创能力建设,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转化和跨界融合,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音乐、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互动沉浸式内容转化。当然,文物旅游的创新融合,单靠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自身是难以实现的。文物单位和旅游经营单位,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积极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新模式。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遵循旅游市场规律和行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筹研究本区域文物旅游项目的数量和布局。对新建、扩建或复建古城、古镇、遗址公园、影视城、名人故居等项目,加强科学论证,防止盲目发展、重复模仿和同质化竞争。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正如上文所述,国内大多数山寨文物都是以山寨建筑的形式存在,如山寨长城、埃菲尔铁塔、狮身人面像等。因此,对重大历史建筑的仿建应加强专门审核,将“山寨之风”扼杀在摇篮中。严把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关,把是否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作为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的重要内容,防止破坏城市风貌和景区风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文物开发利用的根本方向。“活起来”建立在尊重和敬畏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绝不是滥建山寨文物的借口和理由。文物旅游的发展,要坚决杜绝文物“李鬼”,让山寨无路可走,潜心挖掘在地文化特色,创新转化,打造精品。
订阅关注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新时代,汇集、融合行业内外精英对文化产业的观察和理解,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