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令》背后,当今的演唱会不止于听歌
上个夏天有《陈情令》,这个夏天有《山河令》。比起人山人海的名胜景点,主题演唱会成了假期的另一个“旅游胜地”。
主演互动,剧集名场面再现,顺便唱歌的《山河令》主题演唱会昨晚线下线上同步上线后刷出了9.3亿话题阅读的热度。在龚俊张哲瀚等一众主演平均水平的歌唱表演中,粉丝们再次获得了满足,不是从歌声,而是从人,从故事。
△龚俊帮张哲瀚找调
演唱会作为一种线下的、实地的音乐娱乐表演,往往可以带给观众不可替代的临场体验,如网友所言:“在现场举着荧光棒大声跟着唱的那种感觉,没看过演唱会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在巨大的演出场所中,尽管后排座位的观众们可能连演唱者的面孔都看不清楚,但依然不影响他们与演唱者、同好共处一地的氛围感。
然而随着演唱会受众、市场等因素的改变,一方面现场演唱会正在借助VR,AR技术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唱歌没那么重要的流量式演唱会逐渐出现。
打响流量演唱会第一枪的是耽改剧《陈情令》,火出圈的主演们迅速被安排登上了演唱会的舞台,唱起剧集中的经典曲目,献上一波回忆杀的同时,主演们之间的互动也极大地满足了CP粉的需求。演唱会举行期间,相关热搜不断,其票价也在不断刷新——15万元的内场票在最高定价1980元的基础上翻了近75倍,但依然受到了百万人的追捧。
《陈情令》主题演唱会卖的是情怀,是流量经济,虽然男团出身的王一博肖战唱功过关,但这些硬件条件早已不在考量之内,正如今年的《山河令》演唱会,粉丝们甚至及其乐见主演们的演唱翻车。
用演唱会延续IP剧集的后劲儿,成了关键,也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重定义演唱会。
孰轻孰重:歌手,流量,IP
谁拉开了中国演唱会大幕,要追溯到上世纪港澳台地区。1976年,邓丽君在香港举办了首场个人演唱会,在这场演唱会上,邓丽君不光展现了作为歌手的唱功技巧,个人魅力等硬实力,也参考了日本当时华丽的舞台效果设计,在舞美设计上也下了功夫,打造一场情景丰富的音乐体验。
此后,歌手们纷纷进军演唱会。但是既然是演唱会,足够数量的歌曲才是基础,两个小时的大型演唱会,20~30首歌曲才算撑得起排面。再加上歌手所属经纪公司需要考量演唱会的收益情况,歌手本人的号召力,歌迷购买力情况也是考量标准。因此,大歌手才开得了演唱会。
历数那个年代的演唱会主角,从张学友刘德华到王菲梅艳芳等,随便一个都几乎称得上亚洲级别的歌王,比起歌手,称他们歌唱界的艺术家也不过分。
新人歌手开演唱会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有专业领域的重量级奖项认可也可以让他们才华不被埋没。现在的天王周杰伦也是在第一张专辑《Jay》在2001年5月的第12届金曲奖拿下获奖和提名展现了极高的人气后,才于当年的11月开了个人演唱会。
在内地文娱还处于发展阶段的时间,港澳台的个人演唱会一方面吸引了不少内地歌迷们去感受演唱会现场;另一方面也为港澳台歌手们进入内地,引起流行金曲潮流打下了一定基础。
早年的演唱会具备了一定的奢侈品的属性,有条件的歌迷才搞得了现场(演唱会门票+住宿+交通等费用),没条件的歌迷只能等演唱会结束买一盘CD来一场“延迟满足”。
而且早期的演唱会没有太多的套路,基本是歌手唱,歌迷听,或者一起合唱几个经典曲目,氛围感是得由歌手的歌唱带动起来。此时的演唱会还是一类文娱体验,曲终人散回忆不散,而现在的演唱会则渐渐有了“流量攀比”的味道。
2015年9月,从韩国造星公司回归的鹿晗在北京开了首唱会,“全开麦唱跳solo”和之前歌手“单方面声音输出”形成了对比,演唱会也成了偶像系歌手唱跳表演的平台之一,歌迷也开始向粉丝转变,比起去听歌,更是去看人。
演唱会的粉丝应援,动员流量等数据成了衡量演唱会成功的一部分。去现场的粉丝要送偶像一片整齐的应援海,不去现场的粉丝则要在电脑前发原创内容,给粉丝打榜数据。
如果说偶像演唱会还是以人作为主角,那么各类影视节目IP演唱会则正在一步步剥离歌手的因素,而是专注经营能带来收益的粉丝,现象级的节目主创团队分起了演唱会的蛋糕,《陈情令》《山河令》等主题演唱会实际上卖的就是粉丝流量。
借助影视节目IP的影响力,为粉丝制作一场专属演唱会,从小的层面来说是新需求和商业模式相辅相成,从大的层面来看则有更多不限于商业的可能性。以《极限挑战》公益演唱会为例,综艺节目中的MC们虽然不全是专业歌手,但和邀请来的专业歌手分组合唱,以自身和节目影响力解锁了公益新方式,值得一看。
△捐书可以去的极限挑战演唱会
无论如何,今天的演唱会在新主角,新势力的冲击下,歌手和歌曲的地位正在拍排挤。
新技术入场:虚拟歌手,线上形式
新技术必然会带来新的改变,在演唱会这一模式上,新技术赋予了其从内到外的新可能:虚拟的演唱会主角;线上形式。
在上文所讨论的演唱会主角改变趋势,虚拟歌手也贡献了不少力量。洛天依就是以 VOCALOID3 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制作的中文声库,加之全息投影技术等形式呈现形象的一位虚拟歌姬,和上一代高度依赖真人面部和声音捕捉的虚拟偶像不同,洛天依的声库制作完毕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声库来让她唱出自己想要的歌曲,其出道9年时间,已拥有1万首歌曲,可谓高产。
目前她已拥有500万+的新浪微博粉丝,登上过春晚,开过自己的演唱会,还和许嵩、李佳琦、朗朗等有过合作,俨然是一线歌手的排面。她的同类型选手还有不少,比如言和、乐正绫等Vsinger项目的虚拟歌手。这些不会胖,永远保持青春靓丽,不会出错的虚拟歌姬因为人格化的表现收获喜爱,或许如日本的初音未来一般会成为演唱会的下一个主角。
演唱会的形式层面,在疫情隔离的契机下线上演唱会风靡起来。此类需要强大技术后台支持的形式一般需要大平台的支持。
腾讯音乐旗下建立刚满一年的品牌TME live就是为此服务的,疫情至今其已经筹办了60场演唱会,涉及100+艺人,收获180亿微博曝光,3000万热议……打造了“想见你”线上演唱会(热门电视剧)、刘若英演唱会、“五月之约”演唱会等多个爆款。在线下演唱会逐步开放的现在,TME live依然坚挺,以特别频道的形式直击各类演唱表演。
韩国SM娱乐公司也在线上演唱会上积极布局,BEYOND LIVE项目结合图像,视频技术全新呈现歌手舞台,并且实时连接全世界(最多60亿观众),打造联通歌手和粉丝的演唱会。CCTV4在节目中就报道过SM旗下男团SuperM的线上演唱会,穿越舞台的老虎、实时连线的粉丝、高清画质的舞台……带来的是堪称新奇的体验。
线上演唱会和线下演唱会相比,固然无法完全替代,但两者可以很好地共存,线上重高清晰体验,线下重社群氛围感。将线上演唱会作为新技术考量,其优势劣势如下图所示。
在互动形式上,线上演唱会的参与者则自发地形成了和灯牌,呐喊等对应的互动形式——弹幕。不过此类形式看似是现场互动的替代品,实则更多的是一种和同好粉丝交流的形式。
借助实时传输、AR、VR等新技术,今天的演唱会里有虚拟歌姬,有“复活”的邓丽君,也有清晰至触手可及的歌手们……一步步向着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的方向发展。
狂欢与乱象:天价票,周边产品
每场官宣的演唱会都会带来一场狂欢,又成为捞金的重点区域。
“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音乐消费还是很奢侈的,国内一场演唱会演出的平均价格大约600元人民币。”亚洲音乐节组委会、上海亚音文化艺术公司副总裁秦衡在第一财经的采访中提及内地的票价。这是2016年的采访,到了2021年,600元的均价已经翻了一番。
以正在进行的“我们,破晓星辰”R1SE告别限定演唱会为例,680只是基本入门的票价,这样的位置只能在演唱会外围听歌,看大屏幕,能看到歌手的票价基本都过千。在黄牛入场后,票价更是水涨船高。定价1980的包厢,到了“票务”手里就变成了2-3倍的价格。没有过万的预算,追线下难度不小。
在票价上,线上演唱会就友好不少。中国线上演出的最高票价由TFBOYS创下,其最高860元的票价(最低30元)在均价百元的同类演出中已是最高,也比线下演唱会的低价票便宜不少,五月天的线上演唱会甚至会免费。
但随着线上演唱会的势头渐好,其价格也逐渐抬头。《青春有你2》里出道的偶像组合THE9的“虚实之城”沉浸式虚拟演唱会,以XR沉浸式虚拟技术为卖点,设定了199元和398元的线上票价,部分粉丝直呼“割韭菜”。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演唱会,天价票总会出现,归根到底在于演唱会的稀缺性,曾经作为高奢品的电影在影院覆盖越来越高的时候也成了平价消费品,而演唱会还是比较“高贵”。
去看演唱会,和逛景点一样,总得留些纪念品。
《消费日报》曾报道过TFBOYS的现场演唱会,60元一块的应援灯牌人手一块,3万参与者促成了一场演唱会的百万生意。淘宝上也有不少灯牌制作的商家,粉丝既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跟大站一起入统一的应援设备。
现场闪亮的小小灯牌既是粉丝自我的象征,也是艺人流量的体现。前有早期团人灯牌大战,后有公司艺人为粉丝的应援灯申请专利,发配编制。演唱会上的灯牌,还有徽章、扇子、毛巾等应援物,都是百万生意。
线上演唱会的周边产品也不少,既有实体产品也有虚拟产品。《山河令》线上演唱会参与者可以购买官方正版礼盒,包括台历、帆布包、扇子灯内容,视频网站也做起了周边生意。
观看直播演唱会的头部挂件和虚拟形象分身也成了更具有意义的形式。在一些新技术的加持下,和线上演唱会呼应的AR小卡等更新的周边开始出现,价格自然也不菲。
△动起来的人物小卡(图源:Hyunnie的柯基基)
当粉丝决定要去看一场演唱会时,一些附加产品的需求就渐渐出现。但演唱会歌唱曲目日益缩水的现象值得注意,多了舞蹈,多了灯光,也多了互动,却减少了演唱会的灵魂——唱歌。
结语
从歌手到多元主体,从线下到线上,今天的演唱会被赋予了更华丽的形式,作为一种文娱体验,它在为听众制造回忆,也在为资方贩卖情怀。以前歌手们用歌声营造氛围,现在平台用人气偶像、高新技术打造噱头,与时俱进的演唱会映射的是变化了的受众与市场。
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