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开眼界 | 地铁空间艺术:地下的浪漫之城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11-26
第3304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自人类开启建设地下公共交通时代以来,地铁空间成为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地铁公共艺术也应运而生。地铁公共艺术不仅能粉饰物理空间,更能增强艺术的民主性和可达性,塑造公共精神,建构一条艺术的长廊、一个文化的世界。目前,国外的地铁公共艺术已达到了领先水平,为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实践提供了保贵的经验。而地铁公共艺术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其发展也是“毁誉参半”。一方面,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都做了可圈可点的尝试,在美化物理空间、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地铁公共艺术仍存在缺乏创意亮点、表现形式单一、地铁空间异化、受商业化挤压等问题。尽管如此,未来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会是一种常态化现象。


作者 | 陈爽(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彭晓仪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558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自1863年英国伦敦开通了世界首条地铁线路后,人类便进入了建设地下公共交通的时代,轨道交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也由此诞生了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地铁空间。
 
△1863年开通的伦敦地铁
 
地铁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地铁公共空间由出入口、扶梯、通道、站厅、站台组成。出入口直接联结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扶梯和通道是连接出入口与地铁内部空间的过渡空间;站厅是地铁内部空间人流聚集和疏散的场所,拥有较大的公共空间;站台则是乘客出入车厢与候车的场所,乘客在此停留的时间最长。
 
地铁的方便快捷使其成为人们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地铁空间也成为城市人群大量流通、集聚的物理场所,自十三五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客运量便持续上涨,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其年累计完成客运量仍然达到了175.9亿人次。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可以说,城市地铁是人们必不可少要长期使用的交通工具,地铁空间也成为了传播城市文化最好的窗口,但同时也由于地铁空间的限制性和人群密集性,导致人们在地铁内常常会感到紧张、压抑、不适。
 
为了美化地铁空间、缓解地下空间压抑感、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使公众的日常出行过程更加轻松便捷、丰富有趣,增强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地铁公共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自高台而下,突破博物馆、美术馆的“围墙”限制走向地铁空间,成为公共艺术,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间的隔膜,这不仅能粉饰物理空间,更能增强艺术的民主性和可达性,塑造公共精神,建构一条艺术的长廊、一个文化的世界。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公共艺术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逐步发展为一个通行的艺术概念。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在地铁出现不久后便开始了。1929年,享有最高国际声誉的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为英国伦敦地铁圣詹姆斯公园站设计完成了波特兰石雕塑《北风》,这是他将建筑与雕塑结合的经典作品。
 
 △亨利‧摩尔和他的作品《北风》
 
国外十分重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打造,在这里简单介绍国外地铁公共艺术的几种经典模式:

伦敦模式

伦敦不仅拥有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还具有极富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地铁站。秉持着伦敦地铁运营总监弗兰克·皮克“哪儿有生活,哪儿就有艺术”的宗旨,伦敦地铁用艺术的笔触装点空间,真正让艺术成为旅途的一部分。
 
伦敦地铁公共艺术形式主要可分为永久性艺术作品和临时性艺术项目。
 
永久性地铁公共艺术是在规划时期一次完成并永久性存在的艺术作品,包括壁画、雕塑、装置等。伦敦地铁将其红蓝圆形标识设计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并沿用至今。比如在贝克街地铁站,艺术家便将圆形标识、福尔摩斯等文化符号融入地铁导视系统,不仅具有导航功能,还具有美育的作用。
 
△贝克街地铁站福尔摩斯剪影
 
再比如,在2013年(伦敦地铁150周年)英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马克·渥林格在圣詹姆斯公园地铁站公布了其新作——270幅独一无二的环形迷宫图,将在地铁站内永久展示,他借助迷宫这一符号传达了其对于地铁的特殊情感。

 
临时性地铁公共艺术包括策划的公共艺术展览及活动等。2000年,伦敦地铁策划了“艺术车站计划”,在30多个车站举办了100多场当代艺术展览,使得伦敦车站成为当之无愧的“旅途中的美术馆”。

斯德哥尔摩模式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享有“地下艺术长廊”的美誉,总长108公里,每一站的设计都各有不同。斯德哥尔摩地铁建于1945年,采用爆破凿洞的方式,形成了天然岩洞风格的车站,将自然与地铁完美结合,每一站的月台、铁道都是从自然岩石中开凿而成,而且,每一站都雕刻着精美的岩画,将环保与美观做到了极致。
 

斯德哥尔摩地铁会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进入地铁站时要乘坐很久的浮梯向下深入,冷冽的感觉扑面而来,颇有一种“下地狱”的错觉,然而到底之后,却惊奇地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充分满足了乘客的猎奇心理。
 

如今,斯德哥尔摩一共有100个地铁站点,其中超过90个站内设计有公共艺术作品, 包括色彩绚烂的岩石坑、仿真的原始洞穴、野兽主义色彩的壁画等,公共艺术覆盖率极高。斯德哥尔摩地铁很注重地铁站的主题设计,站内的艺术主题与周边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同时,其艺术形式也从传统的壁画和浮雕过渡到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用一些动态的、不规则的新颖艺术形式,以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


莫斯科模式

莫斯科地铁建于战时期间,被誉为世界最美的车站,富丽堂皇的宫殿式结构体现了东欧国家的权力美学,莫斯科地铁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大概有200多个地铁站,但每一站的风格各不相同,每一站都由不同的大师设计完成,五颜六色的大理石、五彩玻璃等与头顶的吊灯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莫斯科地铁是最具有民族风情的地铁,艺术家在设计时将民族特色、人文风情充分融入地铁站内。

 
同时由于受其政治历史的影响,名人典故、历史事迹、政治事件等都是莫斯科地铁设计的重要元素,而最突出的便是爱国主义题材车站。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站,该站是为了纪念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获得1938年纽约国际展会金奖。车站的天花板由灯饰围成别具一格的椭圆状,十分梦幻,地面中央铺满了红色大理石,宛若天然的“红毯”,大厅尽头立有诗人的雕塑。
 

那不勒斯模式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铁站推出过“艺术车站项目”,得益于意大利浪漫的文化底蕴,那不勒斯地铁站内充满了艺术气息,尤其以地铁一号线著称。那不勒斯地铁一号线的18个站点各具风采,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经典的,都能感受到其作品背后的呕心沥血。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托雷多站。英国《每日电讯》曾评价托雷多站是“欧洲最美的地铁站”, CNN 也称其为“世界最美的地铁站”。


该车站以“光与水”为设计主题,数以万计的LED 灯点亮地铁站的入口,照亮旁边的马赛克墙壁,整个地铁站仿若一个璀璨的星空,又仿若波光烨烨的大海,为整个地铁陇上了一层朦胧的唯美面纱,游客置身其中就像误入了童话的世界。
 
总的来说,国外的地铁建成时间更早,地铁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也更成熟,伦敦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创意,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自然,莫斯科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人文,那不勒斯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意境,无论哪种模式,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营造舒适空间都具有重要价值,为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实践提供了保贵的经验。

国内地铁公共艺术的得与失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浪潮也卷袭到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1971年北京地铁开通后,袁运甫先生在北京2号线建国门站创作的《天文纵横》和张仃先生在西直门站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开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先河。这些极富文化气息的公共艺术不断融入城市地铁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独特的文化展示平台,成为延续城市记忆、塑造城市品格、激活城市精神的“独特名片”。
 
△西直门站壁画《燕山长城图》
 
目前国内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可谓是“毁誉参半”。
 
一方面,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都做了可圈可点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首先,地铁公共艺术能美化物理空间,营造场所精神。公共艺术如一把神奇的化妆刷,能为地铁空间换上不同的“妆容”,为乘客的出行带来美的体验和情感上的慰藉,这是地铁公共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国内目前的地铁公共艺术大多数都具有这一功能。比如武汉地铁 3 号线王家墩中心站的“灿若星河”、天津地铁 3 号线津湾广场站的“典雅欧洲”、广州地铁4号线南沙客运港站的“梦幻海洋”等。
 
△左王家墩中心站;中津湾广场站;右南沙客运港站
 
其次,地铁公共艺术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缩影,以展现独特的城市记忆和地域文化。如北京依托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地铁公共艺术打上了浓厚的“北京特色”。8号线南锣鼓巷站的《北京·记忆》,该作品在设计时融入了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元素,将具有这些文化特色的老物件(一张照片、一枚徽章、一颗弹珠……)放置于琉璃方块中,再将4000多个琉璃以剪影的方式拼贴成老北京生活场景,公众通过手机扫描里面的二维码就能获得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15号线的奥林匹克公园站就以《奥运中国梦》为主题,采用人物抽象剪影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健儿获奖项目的动作,以增强公众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地铁公共艺术是展示城市气质、精神面貌的窗口,以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如上海作为国内摩登时尚之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地铁公共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特色。上海地铁公共艺术采取“一站一故事”的创作理念,主题鲜明,在创作形式上大胆的运用光和色的融合,追求有内容的创新,展示上海独特的精神气质。有“上海最美地铁”之称的地铁15号线吴中路站便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科技感爆棚”,采用冷色调的灯光为主基调,长达70多米的画卷分布在拱廊两侧,这些画卷描绘的是上海特色文化地标,如上海东方明珠,整个地铁空间透着一股高级感,又在LED灯光的映射下,透露着一股魔幻色彩。

 
另一方面,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是是缺乏创意亮点。国内的地铁公共艺术通常主题不鲜明,缺乏整体性思维,尽管很多地铁空间内也会设计很多壁画、浮雕等艺术作品,但是乘客往往不为其所吸引,更难从中get到作品的意蕴,因为他们通常没有核心的创意点,既不能有视觉上的冲击感,又不能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便难以给乘客以惊艳感,同时国内很多地铁公共艺术还具有同质化倾向,比如清一色地将作品放置在墙壁上,或利用LED灯等。
 

其二表现形式仍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地铁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仍然以壁画为主,再就是墙绘、浮雕、照片墙等,这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孤立的、静态的、平面的,以二维的形式塑造三维的空间场所、以静态的形式讲述事件的发生、以孤立的形式呈现物品等,这些表现方式在如今的影像时代未免落后于时代潮流,缺乏生动性和新颖性,不能立即吸引眼球。尽管如今已经有新媒体开始介入地铁公共艺术的生产,但这仍然是少数。
 

其三是地铁空间异化。地铁空间不仅是人流交换的机械空间,更是展现城市文化、营造艺术美感的有机空间。但是很多地铁空间内设计混乱,公共艺术、路引、广告随意拼凑,杂乱无章,而且公共艺术比较分散,弱化了其应有的存在感,同时还有许多未开发的空间被荒废掉,完全没有空间的美感。
 

其四是受商业化挤压。地铁空间无疑是最佳的广告投放地,因而很多地铁内处处都是商业广告,整个地铁空间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无论是扶梯、通道、站厅还是站台,LED广告灯箱、巨型海报都随处可见,且多在醒目的、行人过道的位置,几乎是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眼球,而相比之下,公共艺术则并不那么起眼,甚至是被淹没在了铺天盖地的广告之中,公共艺术在与商业广告的博弈中败下阵来,商业性超过人文性占据了地铁空间的主导位置。
 


结语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居于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清华大学考察时也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能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更能满足广大公众幸福生活的迫切需求,让人们诗意般栖居在理想之城,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活的回归,对城市和城市中的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章:
《上海地铁公共艺术一站一个故事》
《国内最美的10座地铁站,个个让人惊艳!》
《被评为欧洲最美的地铁站 这里竟然把车站变成艺术品》
《武汉地铁特色艺术站点中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研究》


 话题互动对地铁公共艺术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陈爽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