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文创产品走进日常生活,会是一件好事吗?
编辑 | 半岛
有人可以因为住不起带楼梯的大别墅,而逃过了这个汤姆猫地毯的诱惑。
但很难有人不对这些奇怪的文具心动,巧克力本子、卷饼笔袋、五花肉便利贴、花生修正带......差生文具多的俗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看似是私房钱,其实是惊喜狗头的书签、超大规格的米奇铅笔、每次放笔都是案发现场的笔架,这些文具送给闺蜜,闺蜜肯定感动哭了。
另类文创的另一个重灾区,毫无疑问是——手机的衍生品。首先就是手机壳,手机可以用两三年,手机壳用两三个月就会“过期”的事情,居然还有人不知道吗?
一维平面早已容不下手机壳发挥创意了,稀奇的印花不过是基本操作,三维立体层面才是手机壳吸引目光的主战场,小帽子、小咸鱼甚至是可以穿进一只脚趾的小拖鞋都可以出现在手机壳上。
而低调奢华的高级“脸”还得是DIY作品,要想手机壳美丽新,就要晒足180秒,这一点手机壳和酱油一样,都讲究时间的赋能。
其次是手机支架,这一用具已经从最初的可可爱爱发展到“妈见打”的地步了。咖啡泼在了电脑上、没有杯盖的半杯可乐倒了,看一下就会感到窒息的场景,偏偏被做成了手机支架,时刻考验周围人的心脏供血能力。
以上已经很离谱了,谁能想到,手机还衍生出了许多“妙不可言“的配件。比如说这个复古电话听筒,耳机的基础功能它都有,手柄上配备的通话键和暂停键标志着它话筒的身份,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碰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除了手有点酸、通话对象的眼神有些奇怪,一切都刚刚好。
义乌速度下层出不穷的小商品让网友一边感慨,“资本家真的不要睡觉”,一边含泪在多个购物软件间反复横跳,毕竟他们“真的很需要这个酷东西”。
另类文创设计:复刻、提取、诠释
这些奇奇怪怪的文创看似奇怪的五花八门,各美其美,但仔细观察,它们拥有共同的、逗人一笑的秘诀,那就是以对生活的观察和审美为依据,把对生活的习惯和体验渗入到产品之中,在满足消费者实用需求的同时,赋予产品更多审美和趣味的体验。
复刻就是对某一事物的模仿,在作品中加入复刻对象的外形、要素、特征等,它与原作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这是另类文创的典型表现方式。
玉米粒u盘、养乐多修正带、面包耳机壳等都是复刻式设计,它模仿了食物的外形,保留了文具的用途,其可以直观感知的形象符号打破了食物和文具间的界限,给人带来破圈的惊喜感,形成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文化创意产品。
提取,即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素材进行取舍和提炼,在造型、色彩、纹饰、工艺中提取和凝练出更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元素。这类设计在各大品牌的跨界联名中屡见不鲜,而另类文创虽然没有获得联名方的许可,但这不耽误它从中汲取灵感。
例如,此前曾红极一时的特朗普周边,它能够吸引公众观众的部分原因在于它将特朗普极具特色的发型元素提取出来,与生活用品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国际化”的文创产品。
同时,这种提取式的设计成功将公众对“联名对象”的情感挪为己用,为产品的走红奠定了基础,试问哪一个特朗普的反对者不想用他的头刷马桶呢?
诠释,即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在文创设计中就是设计者借助象征符号和文字等方式,把自己对生活和审美的感受和体验运用到产品上,使产品体现出一种符合当下特征的美学特征和人文精神,诠释出多种意义,或是调侃、或是洒脱、亦或是小小的丧气等。
锤子笔明明是文具用品却散发出摆烂的气息,完美表达网友一边骂骂咧咧,“学个锤子”,一边学个不停的矛盾状态。
“蕉个朋友鸭”以谐音梗这一人类无法抵抗的趣味,暗戳戳地传递出对新朋友的友好之情,仿佛小学鸡别扭地扯女生头发来表达喜欢。
曾登上热搜,被列为送怨种姐妹绝佳礼物的首饰盒,巧妙地利用了时空的不同,将文字与画面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反讽的小幽默。在《情深深雨蒙蒙》中,如萍满脸开心地说:“好贵呢,要二十块”合情合理,而这句台词搬到现在的语境,指向首饰这类奢侈品,反差的喜感马上就浮现出来了。
不是“一夜春风”使另类文创突然遍地开花,在本质上来看它是生活美学席卷现代生活的表现之一。人们日常生活正在一步步走向审美化,大家不再满足于千人一面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要求一切都变得好看、有趣、个性,就连马桶刷都要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这一方面是工业化发展的成果,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给人们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审美化文化生产模式为个体提供了各式各样审美化的日常生活,这一点无需赘述。
另一方面,这也是后现代社会解构理性,反对形而上学以及艺术去魅化的结果。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抹平审美与现实的界限,为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作辩护,强调和肯定审美的娱乐性,于是,艺术与日常生活融合,纯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消失,美学开始为世俗生活服务,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主流。
而互联网环境中,在各种传媒力量的引导下,经过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和适应过程,人们的个性特征蠢蠢欲动,不断地尝试逃离永恒的日常,于是这些游离在常规之外的小东西就成了人们彰显个性的可能选择。
这种“诗意的栖息”不仅为文化生产和美学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促进非艺术与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而且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众能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乐趣,告别平庸生活的呆板困境。
然而,当审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真的获得了美吗?
首先,审美的日常化并没有抹平艺术、审美与生活的鸿沟,只是促使艺术走向更远的极端,让小众艺术越来越曲高和寡。并且,当大众因为拥有这些可爱的小东西而感到满足时,真正的症结并没有得到解决,可爱与有趣的小商品粉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消弱了反思与批判的可能。
其次,大众文化的崛起,美学泛化,不一定带来人主体性的回归。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有个性,那么这意味着人人都没有个性,在社交货币和消费浪潮的裹挟下,这些另类文创有多少是真的需要或者真的很喜欢才购买的?促使人们冲动消费的想法很可能是——“这个东西会不会让我看上去很特别?”。
最后,日常审美化为感性欲望提供了合理化逻辑,导致视觉经济大行其道。当作用于感官的、实用的生活享受被认为是美学的时候,当这些肤浅、庸俗的小玩意登堂入室成为生活新风尚时,视觉效果就战胜了对内在美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不是在获得美,而是在失去更高层次的美。
这些奇奇怪怪东西的流行本质上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它既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这届年轻人追求个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过度审美化的审美化日常并不是全然正确的。
泛娱乐化的倾向和视觉化的依赖在不断削减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商品符号获得快乐和美,终不能长久,在嚷嚷着与素颜和解的同时,不如先让日常用品回到日常生活。
【参考资料】
1.lns优选.我妈说我净买些奇怪东西,有一天发现她竟背着我偷偷下单.
2.周红惠,徐浩宇.论生活美学视域下的文创产品设计.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