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报告 | 小微文化企业银行贷款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2-07-09

第3575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银行是小微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各类银行不断强化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但部分地方反映对融资环境的改善感受还不明显,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贵、慢”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银行反映经营发展中受管理部门对银行的监管要求、股东对银行和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信贷人员的责任追究、以及配套金融服务和企业资信等方面因素影响,制约了其服务小微文化企业的能力。


因此,亟需梳理因监管和银行治理问题导致的传导堵点,改善风险偏好,优化银行体系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资金供给规模、价格与效率。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未来,既要从供给端破束缚强激励,又要从需求端增信用促规范,同时,还要加大货币与信贷政策支持力度,多措施改善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环境。



作者 | 陈锋(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银行是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当前流动性总体充裕,国家也不断加大小微尤其是普惠小微信贷支持,但部分地方反映,小微文化企业对融资环境的改善感受还不明显。


近期,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选取了北方和南方两市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与小微文化企业进行调研。总体看,文化企业中占比达80%的小微文化企业,仍然面临着信贷融资“难、贵、慢”的问题,亟需梳理因监管和银行治理问题导致的货币政策传导堵点,改善银行风险偏好,优化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资金供给规模、价格与效率。


我国整体融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但小微文化企业融资困境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维持高位。随着金融监管趋严、银行信贷行为更趋谨慎,小微文化企业融资约束有所增大。


银行小微贷款不断“增量扩面”,但小微文化企业融资可得性仍然较弱


人民银行利用定向降准与直接注入资金等方式为服务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金融监管政策也要求“增量降价、提质扩面”,使得小微企业贷款在银行总贷款中的比例明显提高。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贷款服务。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50万亿元,较年初提高了17.1%,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7.3%,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商业银行存贷比由2014年年底的65.09%上升到了2021年末的79.69%,社会信贷总水平持续上升。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30家银行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16561.5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7.61%


但调研发现,货币政策扩张增加的市场流动性,很难流入迫切需要融资的小微文化企业,超过62%的小微文化企业基本没有贷款。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地域分布分散,银行获客较难。


如何寻找潜在的小微文化企业客户,并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往往通过设置更多的物理网点来拉近与潜在客户的距离,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在金融领域还存在“2-8法则”和一定的规模歧视,金融市场前20%的优质客户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服务这些客户相对容易,回报也高。服务另外80%的客户成本较高,回报低,若业务规模不够大,对商业银行来说可能是得不偿失。


二是银行宣传和主动服务针对性不足,一部分小微文化企业不了解新政策。


虽然宏观金融政策上的宣传较为充分,但银行新政策、新服务对基层小微文化企业推送不够。长期形成的银行门槛高、难度大的印象没有改变,很多小微文化企业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新政策、新服务、新产品。调查显示,63.7%的小微文化企业在面临资金缺口时,都不会第一时间考虑银行贷款,觉得自己达不到要求,不愿“费事”找银行。


三是小微文化企业普遍缺少合格抵质押物,资质条件很难达到银行表内信贷投放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项目风险识别能力较弱,风控授信主要依赖历史财务数据(资产负债表、利润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实物抵押担保以及关系型贷款。然而,大多数小微文化企业既没有完整规范的财务数据,也没有足额的固定资产。


银行评级系统既不能客观反映版权等各类无形资产价值,同时,在缺少完备的无形资产交易流转市场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几乎不可能通过无形资产处置回收不良贷款,导致“知产”难以变“资产”。关系型贷款主要依赖于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软“资产”,适用于小规模的熟人社会以及长期跟踪交往的前提下,但银行成本太高,很难扩大市场规模。


四是贷款收益和风险难以平衡,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放贷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贷款市场利率与存款基准利率利差显著收窄,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8%,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02%。由于不能自主浮动定价进行风险补偿,有银行反映小微文化企业贷款基本上是“做一笔亏一笔”。


调研发现,小微文化企业中67.2%的企业将融资用于扩大规模,一部分小微文化企业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严重依赖债务作为流动资金,造成信用风险明显偏高。在国家小微信贷“量增价降”的量化要求下,一些大型银行以较低利率“打价格战”,“掐尖”有抵押资产的优质客户,形成对中小银行服务的“挤出效应”,一定程度上使得资信较差、实力较弱的长尾客户更难获得授信。


银行普遍落实了国家利率要求,但小微文化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仍然偏高


监管机构通过整治银行乱收费、取消一些额外收费、甚至直接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使得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已远低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了0.11%。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同比下降了0.1%,创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但调研发现,传统线下小微文化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还是超过了12%,其中贷款风险成本为3%~5%,费用成本为1%,资本成本为1%,资金成本为3%,担保成本为2%。互联网银行费用成本较低,但其同业借款成本平均在5%以上,加上各类费用后,其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放贷利率也达到了12%以上。贷款贵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小微文化企业资信存在“短板”,导致银行风险规避成本加码。


小微文化企业普遍产权边界不清晰、管理不规范,财务数据等信息比较混乱,信息收集、评估、担保评审的成本过高。作为被保证人的小微文化企业还可能需要提供反担保措施,授信后需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


一些银行为了节约运营和风控成本,并不尽力开发零售贷款业务,而是通过“通道”批发资金支持非银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由于非银行机构数量增多,拉长了资金进入小微文化企业的链条,进一步抬升了融资成本。


二是银行部分监管指标达标困难,导致对贷款企业合规成本转嫁。


有银行反映,经营中多个监管指标偏严偏紧,存在“痛点”,且在《巴塞尔协议Ⅲ》中并无相关要求,属于中国特色。比如,我国对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要求较高,但对存款准备金或不支付利息,或支付的利息明显低于市场利率,这等同于对金融机构加税。


还有一些监管指标过于强调存款的重要性,导致考核时点临近时银行为了达标常常高息揽储。而且由于银行存款竞争加剧、存款集中度下降,导致对基准利率调整的敏感性下降,也影响了资产端利率定价。


需要注意的是,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在正规金融部门,小微文化企业往往融不到资金,融资难。但如果能从银行借到钱,成本并不高。事实上,人为压低银行贷款利率使之低于市场出清利率,市场就会出现贷款需求过度、供给不足、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既会加剧小微文化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同时也推高了它们在银子银行、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非正规金融部门融资的成本,实际上是好心办了坏事。


央行数据显示,我国80%的小微文化企业成立两年便出现严重危机——陷入困境或倒闭,逃避、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银行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与大型企业相同的贷款利率,显然违背了金融规律,很难做下去。调研中发现,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一些银行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比如,对要求取缔收费的项目改头换面,或者玩“放贷—贷款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流转游戏、或者干脆不贷了。


银行简化和取消了部分贷款手续,但小微文化企业融资耗时仍然较长


银行对强担保项目合并了审查、审批环节,企业贷款时间进一步缩短。但银行简化的多是容易提供的资料,会计报表等要件依然保留。调查显示,银行线下业务新增客户从申请到业务办理需要2-3个月,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更是需要长达半年之久。一些小微文化企业反映,他们最关注的是能否快速贷到款,利率稍高一点也可以接受。贷款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小微文化企业许多申请贷款的关键指标处于“黑箱”状态,延长了银行融资合规性与经济性审核决策时间。


由于以项目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方式缺少明确的责任主体,小微文化企业在融资申请、审查、授信、用信办理中的要件风控审核程序更加复杂,并需要附带办理抵质押、连带担保等约束手续。调查显示,一些银行针对小微文化企业推出了“信用贷”“创意版权贷”,但大部分成功案例还是以混合质押为主,需要附带个人无限责任或第三方担保。一些银行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了“绿色通道”,但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专门流程,并不能提高贷款效率。


二是无形资产评估难度大、专业性强,小微文化企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跟踪办理。


小微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主要依据《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该文件的发布主体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未能反映较高的政府意志,且文件内容较零散,缺乏操作细则与简洁流程。由于相关实施主体与无形资产交易流转(二级)市场培育不足,以及无形资产认定、登记、确权、定价等标准不统一,小微文化企业较难达成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和批量化交易。


银行服务小微文化企业面临多方面障碍亟需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部分银行反映经营发展中受管理部门对银行的监管要求、股东对银行和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信贷人员的责任追究、以及配套金融服务和企业资信等方面因素影响,限制了其服务小微文化企业的能力。


一是银行资本约束不断强化,导致小微文化企业信贷资源供需匹配度不够。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30家主要银行的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仅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的0.96%。某种程度上,我国在用不足1%的信贷资源支持着占GDP比重达到4.5%的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业领域中部分企业破产和“退出”较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助力其“资金脱困”,运用行政力量改变金融资源配置,使得僵尸企业低效挤占了部分金融资源。


由于小微文化企业缺乏政府隐形担保和信用评级差异,相比国有和大型文化企业存在明显的融资竞争劣势,进一步限制了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资金供给。在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资本监管压力下,为了确保相关监管指标达标,一些中小银行不得不压缩小微文化企业这类风险较高的信贷计划。此外,受经济下行期利润增速减缓、表外资产回流表内、监管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银行机构风险偏好与同业资金派生信用货币的能力明显下降,原来大量依靠影子银行融资的小微文化企业更难从正规渠道融资。


二是不良问责与考核过严,降低了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意愿。


银行对单体不良信贷“零容忍”,要求先处罚后核销,信贷风险偏好过度抑制。同时,由于绩效工资的正面激励也被小微文化企业固有的高风险抵消,信贷人员普遍“不敢贷、不愿贷”。


一些银行反映,即便客户经理能够减免责,后续也要消耗大量精力跟进财产保全、起诉等事务。此外,银行绩效与资本、利润等指标正相关,但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政策导向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监管指标受损,支持力度越大考评结果越差。调查显示,2020年,监管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六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均出现了负增长。


三是金融配套服务跟不上,限制了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


包含较多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的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小企业征信数据库等对法院判决、纳税等部门信息整合不够,达不到商用要求。一些地方设立了小微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但普遍规模偏小,由于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和被问责,在实施中存在补偿范围偏窄、补偿比例弹性过大、兑现流程繁琐等问题。


我国融资担保机构整体“小而散”,一些以文化担保为名的担保机构,经营业务仅涵盖会展和广告等范畴,由于过于侧重盈利与资本保值增值,以及缺少相应的再保险机制,导致“担而不偿”,小微文化企业“银担”业务不活跃。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融资担保机构的平均资产规模仅1.88亿元,部分机构注册资金仅几十万元。


政策建议


资本市场的融资门槛比银行高很多。在可预见的未来,小微文化企业融资主要途径还得是间接渠道,特别是商业银行。政策目标并不是让小微文化企业都能获得贷款,而是要积极满足有效融资需求,即让有偿还能力的小微文化企业获得贷款。银行服务小微文化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小微文化企业银行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既要从供给端破束缚强激励,又要从需求端增信用促规范,同时,还要加大货币与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适度加码货币信贷倾斜政策,扩大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


对小微文化企业贷款尤其是发放中长期小微文化企业贷款达到一定规模的银行,利用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定向降准等方式加大潜力挖掘。发挥好抵押补充贷款(PSL)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建议确定一个PSL额度,专项用于小微文化企业。


同时,通过优化银行业信用风险加权资产(RWA)计量要求、加快僵尸文化企业出清等方式降低存量资产对资本的占用,并通过增加专项金融债发行量等举措补充银行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信贷空间。


二是创新银行风控授信与产品推介模式,提高小微文化企业银行融资可得性。


拓展无形资产贷款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将创意版权、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市场前景、对赌条款、团队稳定性等非财务因素纳入银行信贷评估体系。


探索符合小微文化企业特质的信用信息归集与风控模型,比如,通过引入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或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画像”,发展“线下软数据+线上大数据”相结合的大数定律建模等,缓解信贷市场分割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等金融摩擦,将信用可获得性的“前沿”推向传统信用评分较低的小微文化企业。


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加强合作,将对文化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结合起来,在整体产业链进行风险缓释。总结一批各地银行强化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的典型案例和优质金融产品,开展针对性宣传和推广,消除未贷款企业的信息盲区。


三是强化利率引导与科技赋能,同步降低小微文化企业贷款成本与时间。


从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还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


具体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下行,或通过降低再贷款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稳中有降。


还可以适当调整法定准备金要求,探索将其中一部分计入优质流动性资产,以此提升银行流动性覆盖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鼓励发展“零接触”银行服务,将传统商业银行资金优势与互联网银行低成本高效率审贷放贷优势相结合,通过大数据获客、线上触达渠道和人工智能授信等方式提升小微文化企业授信效率。


四是优化监管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小微文化企业银行信贷投放动力。


对小微文化企业贷款让利较大,且符合国家调控需要的银行,适度提高其不良贷款容忍度,在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减免、不良资产核销、风险计提等方面加大激励。


敦促监管部门对大型银行加强指导,推动其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强化对困难尾部小微文化企业的支持。优化与经营质量和资本回报相关的银行绩效考核指标,比如,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行为给予绩效评估补偿,适当调整其利润增长等要求。针对银行小微文化企业贷款业务,建立“容忍度问责”机制。健全尽职免责认定委员会和申诉通道,细化不良贷款履职尽责标准,解决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是补齐金融服务短板,拓展小微文化企业银行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与交易体系,培育具有公信力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评估结果认定市场联盟。


完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保障机制,为银行开展相关业务作为参考。打通包括政府、社会、商业数据在内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与动态征信档案,不断优化信用评级机制,帮助弥补小微文化企业财务数据和抵质押资产不足。


将补充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纳入市、县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扩大小微文化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省级层面统筹代偿工作,优化代偿流程、加快代偿进度。


给予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降低或取消赢利目标。立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财税形势,挖掘财政潜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适时设立国家小微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明确补偿条件、申报流程和审核时间,不断提高补偿资金到位效率。


注释:①调研涉及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和地方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文创支行等;调研的企业主要涉及深圳、北京两地,包括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隆福寺文创园等。②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5万亿元,较2015年增加1.43万亿元,增幅高达99.3%。③30家银行包含21家主要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及9家文化产业发达地区中小商业银行。




 话题互动 您对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加入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小微企业接下来怎么办?银保监会出台了这份重磅文件!

⊙盘点近20个省市纾困政策:疫情下文化企业如何逆势求生?

⊙文旅部等19部门:“十四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下载)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陈锋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