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年,你的年节余比例是多少?
2016财务状况总结
年结余比例
财务自由 本金与开支
把钱花在刀刃上
建议阅读时间 4 分钟
在元旦节前,我给理财巴士所有的会员都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写2016年的总结,当然,主要还是围绕在理财方面的总结。我也知道,有不少人对写作很头痛,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所以我也给了大家一些提示,年终理财总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
1. 分析:2016年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年结余比例是多少?
2. 回顾:2016年在理财方面较之前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又有哪些不足?
3. 展望:2017年自己将着重在哪些方面提升自我?
今天,我们着重来讲讲“年结余比例”这个财务指标,因为我认为它是决定一个家庭的财务是否健康的关键指标。
既然要做理财总结,当然先要从分析家庭财务状况开始,而那些平时不记账的人就无法分析自己的财务问题了,至少是无法准确的分析。我经常讲:财务是企业经营的命脉,老板可以不管生产,但一定会看财务报表。同理,一个家庭能否让家人持续的过上幸福的生活,也需要关注财务状况。
如果从一名资深理财人的角度出发,在所有的家庭财务指标当中,我最关心的是“年结余比例”这个指标。“年结余比例”如果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年结余比例=(年税后总收入-年总支出)÷ 年税后总收入
在公式当中,“年税后总收入-年总支出”的计算结果其实就是,一年下来你到底存下了多少钱,然后用这个金额再去除以一年的总收入。所以,对于年结余比例来说,总收入和总支出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平时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月结余比例,但是,真正能够体现一个家庭的财务健康状况的,应该是年结余比例。因为在家庭当中会有很多收入和开支是在一年的特定时期才会发生的,例如:收入当中的年终奖、年末分红等等;还有支出当中的年缴保费、旅游支出、过年孝敬父母的钱等等。所以,年结余比例包含了一年当中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比月结余比例更为精准。
为什么年结余比例很重要?
因为在我们理财人的心目当中都有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实现财务自由。要实现财务自由就是要让“被动收入≥日常开支”这个等式成立。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理财人之所以还无法实现财务自由,要么就是因为投资本金不够,要么就是因为日常开支太大。而关注年结余比例,实际上就是关注本金和开支这两个方面。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每年的年结余比例过低的话,怎么可能有足够的闲钱滚入到投资本金当中呢?同时,年结余比例过低还反映了日常开支太大的问题。所以,与其关注财务自由等式,还不如关注年节余比例这个等式更为实在。如果你每年的年节余比例都非常健康,不断有闲钱扩大你的投资本金,那么实现财务自由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好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年结余比例是多少才合理呢?
之前其实我也在文章当中提到过:对于理财初学者或是月光族来说,先尝试将所有收入的10%存下来,再将其余的90%用于日常开支。如果能够坚持下来的话,年结余比例应该就是10%。其实,这一比例也符合巴比伦富人的秘密:当你每次放10个铜板进钱袋的时候,只拿出9个来用。
当然,仅仅只有10%的年结余比例显然是不够的,有数据统计:一个拥有健康财务状况的家庭,年结余比例应当控制在30%以上。这一比例在很多理财书籍以及理财文章当中都有出现过,我也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作为一名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理财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我要求自己的年结余比例应当控制在50%以上。大家不要觉得这个比例很夸张,实际上,我早在打工时期就已经能够坚持50%以上的年结余比例了。只是后来刚刚进入自由职业的那几年,收入不太稳定,就没有达到了。
可能大家会很好奇,盘点2016年,我的年结余比例会是多少呢?
70%!
当看到这一结果时,我自己也是不敢相信的,有这么高吗?要知道,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我的生活开支已经明显增加了,但是2016年的年结余比例仍然高达70%,真是难以置信。但回过头来想想,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如果巴菲特要计算自己的年节余比例,估计要在99.9%以上,因为他的生活开支实在是太少了,占他收入的比例简直是九牛一毛。对于一个生活简单,又在持续创造价值的人来说,年结余比例确实会高得惊人。
但话又说回来了,要提高年结余比例,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就会下降?当然不是,我刚才也说了,我正在不断的提高生活品质,生活开支也明显增加了,但是却没有影响年结余比例。
这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仍然在拼命开源,持续创造价值,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都在飞速增涨。另一方面,我所说的提高生活品质,不是去购买各种奢侈品,过那种让别人羡慕的生活。我只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在食物、健身、体检、保健方面增加开支,这些别人是看不到的(除非我秀到朋友圈),只要自己舒服就好了。说白了,别人购买一个名牌包包的钱就足够我们全家的伙食费了,而且是高品质的伙食费。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是我一直在提倡的理财观念。
我们不妨让那些所谓的投资高手去盘点投资收益率吧,我们理财人只关注年结余比例,只追求家庭幸福指数。因为我们深知,学习理财不是学习如何赚快钱,而是要学会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也能生活得非常幸福。
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
请研究过去。
——巴鲁赫·斯宾诺莎
或许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