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不够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城市文明之光
笔者原本想搞清楚什么是“文明城市”,尤其是在周末遭受了一系列电钻冲击投诉未遂的时候;看到新闻上养狗不牵绳咬人的时候;看到某某得新冠了、新冠没把他怎么了,但周围的人快把他怎么了的时候……理想主义者总是喜欢想象一个乌托邦城市,基础设施齐全,城市里优美怡人,生活便利,人与人相亲相爱。“文明城市”选了这么多年,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比如街道干净了,公园多了,路边的健身器材多了,公厕多了,小偷少了,还能市长热线投诉了。前段时间上海迪斯尼封园新冠检测时的井然有序及高效,令人感动,一时间上海被誉为城市文明之光。然而“文明”的内核是什么?上海是否已经做得足够成功了?
笔者查过“文明”的定义: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比如华夏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很明显这是一个巨大的定义,任何结论都会有一些限定条件,我们假定在物质条件已经丰富及稳定的状态下,极端的情况不予评论,毕竟我们向往的生活是更好、更舒适、更便利,而不是每天食不果腹、每天都生死未卜。都说钱是万恶之源,但残酷的现实确实是“仓禀实而知礼节”。毕竟小时候见过为了抢一颗大白菜大打出手的大人们,也亲历过读书时为了去抢火车票和农民工大叔们挤在一起,终于被他们扔出队伍。
于是我询问了居住过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人“什么是文明城市”,这些人有设计师、策展人、PR、对冲基金研究员……他们都被难倒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巨大的命题,要写篇论文才能说清楚。但写篇论文能说清楚的还不算是巨大命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并不清楚,“文明城市”只是一个理想的幻影,还是说可以真实存在,在不同人种、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千差万别,自身需求千差万别的前提下,是否真的会有“文明”的存在?
我认为能够倾听并且在城市规划中确确实实采纳市民需求的城市是一个文明城市。
我居住在巴塞罗那,我觉得这里最有人文关怀的部分应该是随时随地在市区内步行的时候是一种享受的感觉吧。这种感觉在其他很多特别发达的大城市例如伦敦、巴黎和北京都是很难感受得到的。这种人文的关怀是一种居住在城市中,在阳光、绿叶和当地文化包裹下的舒适放松的生活的烟火气。
我觉得衡量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是这个城市它本身的一种气质和它的人文高度,就是除了经济、制度之外的人文高度。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反映在建筑上,也不是反映在街景上——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主要应该是反映在人的一种气质上,人的一种与城市、与街区与整个景观和谐的一种状态。
我觉得东京和名古屋,在这上面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到了东京,你就会感到它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城市,也很自由,并且在自由生长。这个不是那种规划的产物,因为是私产,在私有的领地上做一些不破坏别人的行为都是可以被允许的。所以他们的街区就显得很活泼、很丰富多彩。这是稳定的、长久地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的底蕴。
我们觉得一个文明的城市首先是这个城市里的人,有教养的、干净的、礼貌的人;二是城市规划是有序的,交通规划和管理逻辑有效;有合理比例的医院、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
我们能想到的只是日常生活的便利,比如面包店,法国人喜欢的长棍面包,在巴黎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能在住家附近买到新鲜出炉的面包;比如社区图书馆,每个行政区都有图书馆,孩子们有专门的儿童读物区域,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借阅图书、杂志和影视作品光盘。
随处可见的面包店,摄影:Didier Largillier
文明城市,我觉得首先从城市环境角度来说,街道干净整洁,交通有序,合理的建筑规划;城市居民角度来说,居民言行有素;城市文化角度来说,有良好的文化娱乐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广场、公园,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从生活体验角度来说,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高,犯罪率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完善。
以伦敦为例,整个社会对残障人士极其友好,博物馆、餐厅、超市等公共场所入口处随处可见的残障人士辅助工具;政府会设置一些技能培训班,例如烘焙、家政等服务性行业,给有需要的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帮助;对于社会低收入人群(包括留学生),可以申请特殊福利,基础医疗问诊免费看病。
纽约时代广场,摄影:刘少锋
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进步程度,而价值观其实是一个文化相关,甚至宗教相关的,在某宗教体系高级的价值观在其他体系可能是错误的甚至被鄙视。价值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多样化的包容,这个应该是比较普适的标准,在这方面,纽约算是不错。
城市文明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我觉得就是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包容性。至于是不是随地吐痰,其实都是高阶无穷小的变量。但文明表象也并非毫无意义,起码干净整洁能让人有个好心情。
人人关系也是衡量文明的标准之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缺省信任还是缺省警惕。
文明大的基础起码包括: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社会规范。
像喝咖啡是不是比吃大蒜的文明?看话剧是不是比听相声文明?民主是不是一定比一党制文明?这些只能在一套思想体系里比较,横向比较没有意义。
美国总体社会规范比中国细致得多,而且主要依靠自觉。比如遛狗必须把狗屎捡走,赶海必须在指定时间要有指定数量,打小孩不能使用工具,公共场合不能喝酒,等等。规范非常详细。相比中华文化,这些都是迥异的。
在温哥华的街区,动物比人多
摄影:Jessica
我觉得一个文明的城市首先得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城市,整齐划一的环境很难产生文明。复杂但不混乱,多元但不排斥,生活方式和习惯完全不同的人能够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差异和区别,以讲道理的方式解决纷争和矛盾,然后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找到共通点,那么我认为就是一个文明程度非常高的城市。
在这个意义上,温哥华算一个。首先,这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人口构成非常复杂多元,但不管你从哪里来,你都可以找到非常地道的家乡菜,而不是某种迎合主流口味的“改良”版本。无论是中餐、日餐、韩餐、甚至中东餐等小菜种,都非常正宗,当地人也乐于发现各种不同的味道,而不会说起中餐就是宫保鸡丁,提起日餐就是寿司卷。温哥华也是一个法治程度非常高的城市,所以人们习惯于遵守规则,并且用法律来解决纷争。当年我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长在我们和邻居家的边界上,越长越粗,把两家院子之间的栅栏都挤坏了。然而,我们对于如何处理这棵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后来才知道,这棵树能不能砍,我们两家说了都不算。出于自然保护的前提,每一棵树在砍掉之前都要跟城市政府报备,等“树木专家”来实地考察后,出具一份详细的树木报告,再告诉你能不能砍。由于这棵树在法律上叫”边界树”,高度和周长都超过了最低限制,且依然健康,审批流程更加复杂,如果擅自砍掉,就要面临高额罚款。即使是那些可以砍的树,政府也会要求你再种一棵,作为对城市绿荫的补偿。最后我们决定围着这棵树重新修了栅栏。生活在温哥华的人,虽然来自世界各地,但对自然的热爱则是共通的,是普遍层面的最大的公约数。既然对一棵树都能抱有如此细微的“关怀”,那这大概率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
摄影:Jessica
我能想到的是民众的自发性很强,这是我看到的这里的城市运转和其他城市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这里的存钱罐是三格,一格是save,一格是spend,还有一格是share(分享)。学校里隔三岔五都有捐赠,并不是装装样子,许多有钱人真的会给学校捐很多钱。你会发现比如操场、教室的翻新是大家凑够了钱,政府的拨款都是有限的,大部分都要走民众捐赠。
还有个例子,我们给小孩报夏令营或者小孩上学的时候,会提前订午餐,午餐有两个选项:I can pay(我可以付款)或者I can't pay(我不能付款)。如果你选择了I can't pay,就会有人来审核你的情况,根据情况批免费午餐。我们这里经常因为天气原因,学校不上课,或者活动就不参加了,比如临时停课三天之类的,那这三天午餐会给孩子送到家里去。这个岛上确实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是没有足够的钱吃好东西的,所以在这里,几乎每一个超市门口都有一个food bank,就是食物银行,建议民众把容易储存的、哪怕像过期的意面投进去。还会有定期的food drive的活动,消防车都会出动,去募集食物。这些都是民众自发组织的。
再是志愿者。我给小孩报过滑冰俱乐部,滑冰课是收费的,我发现这个俱乐部竟然是个公益组织,非营利的,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都不领工资,我也是其中的志愿者之一。我们每个月都还要聚在一起开个会。前不久这个俱乐部终于开出了一份工资,是给一个会计兼后勤杂务的职位,而且工资标准是最低的15块钱每小时。
从这里的政府到学校,到我们去的各种教育机构,到处都是志愿者。你走进这些地方,第一个面对的就是志愿者。包括这里的消防队都有志愿者,可能真正的编制1/3都不到。火灾发生的时候,真正进火场的都是在编的消防员,但是救灾的整个过程,包括联系、维持秩序等等,都是志愿者可以做的。
这是一套对每个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运行规则:我要参与一把,我就是要去做这个volunteer,我就是要去付出我的精力、我的时间我的钱。最后并没有金钱上的回馈。
加拿大是个高福利社会,人工昂贵,工资都要上缴很重的税,所以这里收入上的差距并不大。在桥上修一个人行栈道都要花费几千万,因为只能在晚上,付给工人三倍工资。这里的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所以政府的开销很大。很多事情它会负担一部分最核心的费用,其余的就靠民众自发组织。
热情参与的小志愿者们
我想这种行为心理的来源,有可能是和宗教信仰有关,也可能和一代一代的教育传承下来有关。加拿大没有高考,也没有统考,你申请大学完全看你在本校每一门课得到的分数。这个分数就是你本校老师自己出卷自己打的分。当然有一些加分项,比如你能拿到什么奖,你这一学年做满多少小时的公益活动。我觉得挺有意思,因为这个过程都是小孩子实实在在地做下去,一般不会作假。这种价值观植入到了整个成长的过程里。小孩就会觉得,生活本应该就是这样的。
我的孩子看到地上有一个东西,他就会捡起来还给人家;看到有小孩子在哭,他就会过去跟人家讲话哄哄他。但他不会觉得有一种道德满足感,只是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
“文明”的标准这个议题还是太大了,要从本性上来说,西方人并没有比东方人更高明,真的,很多西方人的嘴脸是很难看的。我只能说社会组织更文明。这个题目真的能写一篇论文。
阿姆斯特丹的冰场,摄影:Jane
一眨眼在这个小国家具体说这座小城市生活了将近20年,经历了上学、工作、结婚和生子这些人生的重要阶段。做为一名外籍人员从没有想过会在异国他乡生活这么久,期间因种种原因也去了不同的国家和城市,但是每每提着行李回来的时候,这座城市都会给我这个异乡人一种“回家”的感觉,是一种熟悉、舒服和自由的感觉,跟着这个感觉就走了这么多年。
也许对于游客来说吸引他们的是运河游船、风车、喜力啤酒、钻石工厂、红灯区、大麻、同性恋狂欢日、梵高和伦勃朗等等这些城市标签。但是对于定居下来的普通市民,关注的可能是她的人文关怀包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极具特色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以及对环境和大自然共同生存的城市化的生态平衡的维持。
文化包容性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直接体验就是你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包括难民,你学校的同学、邻居、公司的同事、小孩的老师和朋友都可能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的不同肤色的人。他们都和本地人一样在这里享受着平等的生活、学习、工作、选举和纳税的权利。这个小小的城市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定居有很多原因,这里想要提到的一点是和她的城市规划分不开的。比如土耳其、阿拉伯、华人、日本、韩国等居民区的科学合理规划体系,这些区域是和本地的居民以开放式和融入似的方式生活着,不仅本身的文化受到尊重,而且本地人也有参与、了解和互动融合的机会。
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略去众所周知的工作制度人性化、吸食大麻和性工作者合法化、同性婚姻合法化、LGBT的尊重理解程度以及安乐死合法化不一一详谈,这些,对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讲,最直接的经历可能是你能享受在家工作或者去公司工作的选择权利(疫情前是这样疫情中现在更是如此),不会担心因生病或要生育而失去工作;你对吸食大麻的了解可能是因为听到来自朋友对其青春期的小孩开始吸食大麻的担忧和如何引导;你会听到红灯区性工作者因疫情不能工作,但政府会给予他们相关经济补助;你孩子同学的2个同性恋爸爸会和你探讨育儿经验,你被告知再过几年护照上将不再注明性别;以及你常常看到周末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在阿姆斯特丹的警察陪同下发表着他们五花八门的政治观点……
生态环境的维持和共处
能想到的例子:好不容易考到了钓鱼执照的朋友告诉你在河边钓到的鱼因不符合规定的尺寸和大小要把它们放回去;某中餐厅因活着烹饪螃蟹被警察干预;去年疫情在家隔离期间,每天通过窗户看到对面的一对白天鹅夫妇在市中心交通繁忙的路旁孵宝宝的全过程,羡慕他们夫妇每天慢悠悠地过马路时,大家都停下来为他们让路;邻居为了砍不砍掉一颗树要和你讨论半天,最后得到了市政府树木专业人士批准……
最后想说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准有很多方面。我会从城市规划、生活环境、市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对待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合理化设计和具体实施等方面来衡量。
结语
篇幅有限,不能将所有城市一网打尽,但从每个人相对深入的思考中能看出来,在物质文明之后的社会,不同的体制之下,不同宗教信仰之下,理想社会应该有一些普适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有些是表象,例如环境干净整洁,便利店很多等等,这些表象同样很重要,还有涉及更深层次的对不同三观的包容。现代化造就了很多复杂的局面,在复杂局面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产生冲突不可避免。人性总是自私的,贪婪的,总是不能吸取教训的,总是进化缓慢,如果一个社会组织能最大限度地抑制人类劣根性,激发社会成员积极善良的面向,这个社会大概率是我们向往的文明社会。
文、采访:Lynn
编辑:Lynn
图:Lynn、Jessica、罗冰、Didier Largillier、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