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选读一) | iResearch

文秋芳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第一章 认知派与社会派论战20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40 年历史。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与社会派(或社会文化派)(Larsen-Freeman2007 Zuengler & Miller2006)。认知派始于上世纪60 年代,社会派始于上世纪80年代(例如Frawley & Lantolf1985 Lantolf & Frawley1988)。1997 年,《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组织公开论战,为两派的交流搭建平台,辩论持续到1998 年。论战双方情绪对立,矛盾激化(Watson-Gegeo2004)。时过10 年,2007 12 月,《现代语言》再次组织两派辩论,双方没有丝毫妥协的迹象。

…………

2. 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

笔者将两派分歧大致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Larsen-Freeman2007)(见表1)。


2.1 语言观

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储存于个体大脑中,有独立自主性,文化(意义)可以从语言中剥离。语言规则虽然有限,但可以创造出数量无限的句子。这些句子的语法性不受说话场景、交际者差异等因素的制约。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每个社会情景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与作为中介的语言紧密相连,无法分离。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而不是由独立于具体交际活动的抽象句子组成。为了表示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关系,Agar(引自Lantolf2007)创造了一个词:languaculture,笔者建议将其翻译成“语文”,这里的“语”代表语言,“文”代表文化。社会派相信“语”与“文”生来为一体,根本不可分。Lantolf 认为语文不仅能够反映人们的意识,还能够体现人们的感知、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社会派指责认知派把语言看成管道,把意义/ 文化看成内容,交际就好比说者把内容装到管道里送给听者,听者从管道的另一端取出内容。这种机械的语言观、交际观完全不符合现实生活中语言的运用。

2.2 学习观

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人脑好比信息处理器,它将外界输入转化为摄入,作为陈述性知识储存起来,再经过不断练习,逐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其间学习者形成假设,通过外界反馈检验假设、修订假设,使自身的语言体系不断完善。学习的进步体现在大脑内部知识体系的变化,其学习过程呈现出普遍性特征。

社会派主张学习是内化的过程(internalization),Lantolf200690)将其界定为“社区成员通过交际活动获得交际需要的符号工具,继而转化为心理活动工具,作为心理活动中介的过程”。他进一步将内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际交流(interpsychological),学习者参加社会交际活动,通过群体互动,获得文化符号工具;第二阶段为人内交流(intrapsychological),学习者通过个体的努力,将文化符号工具转换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工具。人脑内部有两个“我”,社会派称之为“I-me”,一个我(I)选择说什么,另一个我(me)评价、监控、调整选择的内容。这两个“我”在互动、交流。社会派强调在语言习得中,人际活动先于人内活动。尽管有时个体独自思考,没有其他人参与,但人内活动总是以人际活动为中介,因为过去经历的人际活动能够跨越时空储存于大脑中,与人内活动交织在一体,形成连续体。Swain2006)认为语言产出(languaging)是人内活动与人际活动的接口。一方面,语言产出行为是思维进步、学习者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另一方面,正是语言产出使得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人际间的社会活动相联系。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将自己的思维转化成文化形式,这些形式又成为进一步反思的材料。

2.3 研究对象

认知派(例如GassLee & Roots2007Long1997)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而不是语言的运用(second language use)。Long1997),Kasper1997),Gregg2003),Gass et al.2007)都明确表态,二语习得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考察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特别要弄清楚哪些心理过程、哪些学习者因素对语言习得有贡献,学习是否需要通过以及怎样通过语言运用而发生。他们反对将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真实语境中的二语运用。Gass1998)建议将其归属于新学科“二语研究”(second language studies),以区别于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研究的终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理论,用以解释除母语以外的任何语言在任何环境中被任何人习得的情况。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应该不受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认知派提出要“优化”二语习得理论(Gregg2003Long19932007)。

社会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运用,而不是语言习得。研究二语运用就是考察二语如何成功地运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他们不同意运用是学习结果,或者是学习手段。他们相信习得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Firth & Wagner2007806)指出“没有运用,习得不会、也不可能发生。语言的习得必须以运用为基础”。如果要了解二语习得发生的情况,必定要考察二语的运用。语言能力具有过渡性、情景性和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使用者永远是学习者。例如,多语境中新移民虽然语言资源极其有限,但他们能够成功地进行交际,完成商务活动,这些新移民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语言,因此他们既是语言的使用者,又是学习者。社会派反对认知派以建立一种具有绝对权威的二语习得理论为由,歧视甚至扼杀其他不同流派的理论。Lantolf1996)以《二语习得理论建设:允许所有的花都开发》(SLA theory building:“Letting all the fl owers bloom.为题批判了认知派的“绝对真理”观,呼吁为各种理论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只保护少数“有权势”的理论。在二语习得理论建设中,一定要杜绝霸权主义。

2.4 研究方法

认知派从客体角度(etic)描述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体系及其变化。他们通常运用实验法,操控某些变量,例如调整输入的凸现度、频次,完成任务的准备时间、要求等,观察学习结果的变化,也有通过访谈、有声思维等质化法探究人脑内部语言加工或产出的情况。

社会派从主位角度(emic)出发,理解、解释二语交际者如何在与别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社会派不赞成采用实验方法,通过改变学习条件或任务要求来探究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主张收集多语环境中的自然交际语料,考察交际者多重身份更替的体验以及多种语言的互动,阐释交际者成功交际的过程。

2.5 哲学倾向

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分歧主要源于不同的本体论立场。认知派坚持的是二元本体论,主张人与社会是互相独立的两个实体,语言与文化可以分离为两个自主系统,互不影响。社会为学习者的外部环境,可以激活人的先天语言机制,或影响个体的语言学习。认知派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语言系统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发展的过程,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脱离语境的句子,主要任务是从现实语言现象中排除情景因素、文化因素的“干扰”,概括出正常人脑中储存的抽象语言体系。

社会派主张人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因此,社会派与认知派争论的焦点不是人的认知是否受社会活动的影响,而是人的认知是否能够独立于社会活动。社会派相信人的高层次认知活动内含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之中。社会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具体工具,也可以是抽象符号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重要中介,研究语言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体现社会活动的话语(utterance),而不是所谓的由规则控制的抽象句子。

…………

结语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两派学者倾心研究,分兵合击,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该学科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很多有解释力的理论。也正是两派的深入研究和不留情面的争论,才把问题阐述得更加全面、准确、透彻。君子之争和而不同,正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笔者认为两派应该心平气和,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当然,笔者也赞成Gass1998)的建议,将以F & W 为代表的、从事会话分析真实环境中的二语运用的一类研究,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去,单独建立一个新学科,称之为二语研究(second language studies),或者像Tarone2007)所建议的,将其隶属于社会语言学。如此调整就缓解了社会派与认知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为二语习得研究者,面对这场纷繁复杂的学术争辩,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反对谁,而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赞成谁。虽然一个学派只能选择一个本体论立场,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必须与本体论立场一致,但这不意味着作为研究者个人不能吸取两派的研究成果,或从两个不同视角去观察、分析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博采百家之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文献信息

文秋芳,2010,《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