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术科研网

其他

2023年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专项课题招标启事

为把握新的时代方位,探讨新形势下外语教材研究的前沿方向,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高质量外语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外语教材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文化交流等功能和作用,国家外语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正式启动2023年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专项课题”,面向全国公开进行课题招标。本年度课题鼓励研究者秉持教材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结合新形势下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创新要求,对中国外语教材建设与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紧迫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探讨教材促学促教的有效路径,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外语教材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大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于2019年3月成立,汇聚全国专业力量,开展外语教材建设与应用研究,持续推动创新外语教育理念、优化外语教育模式、提升外语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2023年获评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大中小学外语教材研究基地”。一、课题原则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外语教材研究的专业性、系统性与实效性,本年度课题主要围绕教材建设制度规范的贯彻落实和教材建设过程中的编写、使用、评价等各环节进行研究,着眼国内外教材历史研究,鼓励聚焦新形态外语教材和扎根本土的前沿研究,推动创新理论的应用研究,跨校、跨区域的协作研究。二、课题目录本年度课题目录如下,申请者从中选择主题并自主设计课题,最终立项课题数量根据实际申报情况确定。项目周期为一年。·
2023年9月24日
其他

第二十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1号通知)

在全球化崛起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翻译领域,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引发深刻的转型和升级。为了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技术变革对翻译教育的深远影响,迎接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给翻译实践和国际传播带来的多重挑战和重大机遇,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委员会将于2023年11月25日举办“第二十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首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于1984年在成都成功召开,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2年一届)。今年,我们将隆重欢庆研讨会的40周年纪念。本次论坛将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旨在搭建一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交流和协作平台,汇聚全国代表性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语言模型时代科技翻译实践新模式,开辟翻译国际传播新路径,拓展国家翻译能力研究新天地,促进语言服务生态新发展。我们热情欢迎翻译界的各位同仁相聚北京,携手推进我国翻译教育新未来!论坛将覆盖以下主题:●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会讯 | 首届外语教育学高端论坛即将开幕

外语教育是培养外语人才、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家形象、扩大国民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促推世界文明交流互通、“让世界读懂中国”和“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新近几年,外语教育界有识之士揆时度势,提出应尽快构建外语教育学的独立学科体系,筑塑我国外语教育发展新格局,目前已涌现出诸多研究成果。为加强外语教育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摆脱外语教育单维度研究局面、推动外语教育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国外语教育知识体系的自主创生、增强外语教育的系统性意识、提升外语教育各维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探究能力、共商我国外语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拟于2023年9月23日至9月24日在北京举行首届外语教育学高端论坛。本次会议盛邀全国外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外语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外语教育教学、外语课程、外语教材、外语教师发展、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等多维度综合与交叉视角进行主旨发言、专题研讨、分组发言。我们热诚欢迎外语界的各位同仁相聚北京,共襄盛会、群策群力,贡献真知灼见,携手推进我国外语教育学事业新发展!
2023年9月5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一名“青椒”的自白——聂韬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聂韬,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曾为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墨子》现有英译文本中文化变异现象研究”(2016.09—2021.06);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先秦名学典籍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研究”(2019.09—2023.09)。在《中国翻译》《文史哲(国际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我自2015年12月博士毕业,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从教后,2016年成功申请了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7年获得四川省人文社科规划青年课题立项,2019年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下正处于国家社科申请结项的阶段,预计于今年9月结题。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的青年学者,我始终认为青年学人的学术研究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甚至批评审视过往研究的美妙过程。因而,无论是论文的产出、专著的出版,抑或是国家课题的申请,既是自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不断见证自身学术观点成熟和锻造独特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过程。我也希望通过本次分享给予正在申请社科基金的同行,尤其如我一般的“青椒们”一些鼓舞:请对自身从事的研究抱有信心,一定要坚持不懈,哪怕暂时不能获得学界的认可,也不负自己的人生选择。其实,在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前,我在2018年也有一次不成功的国家级申报。比较有趣的是,当此时的我回想2018年时提交申请书时的心绪,我依旧能感知到那时的“惴惴不安”。这种“不确定”的心绪源于我对于选题的不自信。当时我提交的题目为“西方对先秦‘墨辩’逻辑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相对于后来的“先秦名学典籍”。前者的研究核心“墨辩”一词,略显学术范畴狭窄,并属于“西学”的话语体系;此外,“英语书写”所涵盖的研究范围也显得模糊不清。尽管有些马后炮,但相较于后来的成功申报,前一年的失败确实是可以预见的。而这也是我想要谈及的申请经验的第一点,在国家课题申报中,需要注意研究主体中“核心范畴”的“本土化”与“新意化”的结合。对于我的课题而言,相较于“墨辩逻辑思想”,“先秦名学典籍”这一表述除研究范围有所扩大,本质是“换汤不换药”的。但相较于前者,“名学”或者“名家”一词自古既存,又同时为先秦诸子十家之一;不过,从学术意义上来看,无论是其他者定义还是学派意识都可谓是比较“模糊”的一家。这也是为何胡适会将诸子中关于“逻辑”的相关表述和思想都纳入“先秦名学史”的范畴之中;伍非百也对于名家也有着独特的界定。另外,在这几十年的研究中,关于“名家”和“名学”的讨论较之于民国时期又有所消解。这恰好就赋予我一个机会,以在国社科申请书中展现出青年学者身份的“主体性”。在申请书的开头,我主动定义“先秦名学”与“名家”的学术范畴,进而指出课题的第一步便是梳理英语世界中,被中国学者所忽略也鲜有介绍的,围绕先秦“名实”“权”“志功”“指非指”“言尽悖”等逻辑主题进行翻译、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而表达自身审视、批评以及中西互鉴等青年学者视角下的学术观点。就我搜集的百年来的国内研究性文献来看,这个选题相对是新颖的,可行的,更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不仅要整理国外研究的一手文献,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破诸子学派建构的囹圄,而以诸子“主题探讨”的角度去切入当代先秦思想的语内及语际研究中。在此过程中,与国外汉学家积极保持学术联系和对话,也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选题帮助、灵感和申报信心,包括对我搜集该领域的许多重要的第一手文献也很有助益。个人认为,阅读文献的过程不应该是孤立的,也不能完全求新。我经常在阅读时有这样的感触,最新文献可能为“老生常谈”,时间较早文献的一些观点也可能被学界忽略了;对于传统人文学科,尤其做中国经典思想、古典文学,乃至思想史研究的青年学者而言,更需注意这点。另外,我也想强调中西互鉴的问题。当阅读海外文献,以及与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比照时,我经常在同样的研究领域里,发现国内外研究旨趣的差异性,进而刺激自身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些年,碍于教学任务较重,我时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不够用的感觉,但一直都保持着学术表达的热情。之于课题申请,我想以上心得,也是我找寻到选题“创新点”的突破所在吧。至于课题申报书的具体撰写过程,我大致可以归纳出三个书写心得。首先,一旦确定选题的大方向,就不要轻易更改。当然,我们可以对选题中术语的准确度多做考究,重新措辞,也可以对研究范畴进行扩充或者缩小。另外,课题的表述、文段逻辑,可以多审读,多向专家请教,多进行有预见性的或者说见微知著的修改。像申请书中的一些重点,我们也可以将其加粗使其更清晰。但是,方向既然确定,就不要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请坚定自己的学术旨趣,相信自己的学术表达终会被看见。其次,重视研究框架的设计以及申请口的选择。2019年的申请书与2018年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为前者的框架设计了一个树状图,其后给一些同行展示,寻求他们的意见。尽管他们并非这个选题领域的专家,但依旧觉得该框架的设计十分清晰,并强烈建议我,在外国文学、哲学和中国文学三个申请口里选择“中国文学”,保证该选题的新颖度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同。最后,虽然很多社科申请的经验之谈都有提到,但我依旧想要强调,务必要重视前期成果与选题的关联性。学术研究并非一朝一夕,无论是论文投稿还是课题申请,都有着极大的可能面临失败,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我也正置身其中。经年的失败,且屡败屡战的过程,实则应当赋予我们的,是学术写作的经验和继续书写的勇气。所以,任何等级的论文的发表,或者专著的出版,其他级别的课题申请,都是一种学术积累的形式,都是向评审专家展现自己选题的可行性。相关阅读课题申报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产出导向法: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第109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2023年5月18日19:00举行。本期活动关注《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一书。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点击图片,查看图书详情)领读专家张文娟,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习得、外语教育。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市级科技等项目,主持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参与文秋芳教授指导的“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验,并在《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和《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等刊发表“产出导向法”教学成果论文多篇。思考题1.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北京奥运外宣话语研究——多学科交叉与量化视角

分享人个人简介钱玉彬,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语料库语言学,基于语料库的话语、语言和计算机交叉研究,商务话语研究等。在Discourse
2023年5月1日
其他

第109期我来读文献 | 《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领读专家:张文娟副教授)

复制网址(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678642740838)到浏览器,打开网页即可购买。3.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我们所有的学术成果都是前期成果”——冯全功教授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冯全功,南开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话语、翻译修辞学、《红楼梦》翻译、文学翻译修改;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编著3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一般项目1项。2020年10月,应“外语学术科研网”之邀,也曾写过课题申报的一些感想。我当时借用了五个诗句谈了谈自己的看法:1)用“小园香径独徘徊”来谈研究领域;2)用“借得梅花一缕魂”来谈跨学科研究;3)用“咬定青山不放松”来谈研究的持续性;4)用“叶底黄鹂一两声”来谈前期研究成果;5)用“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谈对学术的兴趣。结合自己2022年申报的国家社科项目,这次主要谈谈前期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我2022年获批的国家社科项目名称为“基于翻译手稿的文学翻译修改研究”,这个课题我2021年也申报过,名称为“基于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翻译修改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批。之后对2021年的申报书进行更新,添加了一个章节目录,但总体修改幅度并不是很大。标题中的“基于翻译手稿”要比“基于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更新潮一些,具体一些,醒目一些。课题申报拟定一个好标题很重要,哪怕研究内容并无实质性的变化。近些年来,我对文学翻译修改以及翻译家手稿的关注与研究源自多个方面:第一,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征集了很多作家、翻译家的手稿与书信,身为其中的一员,我对手稿研究自然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许诗焱教授在《外国语》《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几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她的研究基于葛浩文等人的手稿与书信,也涉及一些翻译修改过程;第三,我和刘士聪教授合译的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翻译过程的复杂以及翻译修改的不易,刘老师的翻译家精神也让我很感动;第四,之前研究过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译后编辑本质上也是一种翻译修改,只是自己对文学翻译更感兴趣,所以就转向了文学作品的翻译修改。这是我研究文学翻译修改的缘起。只是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地介入,切切实实进行研究。从2018年开始,我和自己指导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合作进行翻译修改研究,初步发表了一些成果,包括2019年发表在《亚太跨学科研究》上的“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自我改译研究——基于《中国文学》期刊版和全译版的对比分析”,2020年在《外国语言与文化》上发表的“刘士聪汉语散文自我改译评析”,2021年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上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自我改译研究”,2021年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上的“理雅各重译《诗经》中的翻译修改研究——以《国风》英译为分析中心”,2022年发表在《外语研究》上的“从独立翻译到合作翻译——王红公英译李清照诗词的翻译修改研究”。这几篇论文都是与学生合作的,学生主要负责搜集语料或撰写初稿。我自己也独立撰写了两篇论文,具体为2020年发表在《外国语文》上的“迟子建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翻译过程研究——以刘士聪的改译为分析中心”和2022年发表在《上海翻译》上的“翻译手稿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向”。“翻译手稿”这篇文章是我修改课题标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学者建议我直接研究翻译手稿,我觉得这样难度太大,就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基于翻译手稿来探索文学翻译修改。总之,这些研究促使我对文学翻译修改进行深入思考,也为国家社科申请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实,项目申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前期做文学翻译修改研究时也没想过以此来申请什么项目的。这里不妨假设一下:如果2022年的国家社科没有申请成功,后续两三年以同样的标题也没有成功,我还会不会继续研究文学翻译修改呢?我相信我自己会的,项目归项目,学术归学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话题要善于持续研究下去。就像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一样,至今未曾以《红楼梦》翻译申请过什么课题,但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从未中断。去年暑假还重新细读、通读了霍克思英译的《红楼梦》,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很是享受。再回到文学翻译修改,即使没有任何项目依托,我还会研究的,只是节奏有所不同而已。这里值得探索的话题太多了,如翻译修改的主体研究、翻译修改的具体表现、翻译修改的动因研究、翻译修改的效果评价、翻译修改的能力模型、基于翻译修改的翻译生成研究、从翻译修改透视翻译家精神等。如果一直在持续研究,前期发表了很多成果,相关项目还没有申中的话,也不妨把这些成果梳理整合一下,申请国家社科或省部级后期资助项目。再继续假设下去:针对一个话题,发表了系列成果,但任何项目都没有申请到。这难道很悲哀吗?没有获得经费支持,照样产出了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我觉得这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针对大多人文学科的学者而言,项目只是学术生涯中的“可有可无”的点缀,需要的时候“可有”,没必要的时候“可无”,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才是硬道理。我们的任何成果,只要是用心写的,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心,都是值得与同行交流与分享的。学术研究需要持续耕耘,不限领域,没有终点,我们所有的学术成果都是前期成果。相关阅读课题申报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四次申报终获批——谭小翠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谭小翠,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埃兹拉·庞德翻译诗学研究”(2022—2025),主持并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现代化视野中的埃兹拉·庞德儒学研究”。出版专著1部,在《当代外国文学》《山东外语教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报经历我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都未获批,2020年暂停申报。2021年我修改了选题,改为研究庞德儒家典籍翻译,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没有获批。2022年又以同题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学校社科处和学院邀请校外专家进行选题论证,根据匿名专家的评审建议,我将课题名称改为“埃兹拉·庞德翻译诗学研究”,又对申报书进行了复盘、调整,终于获批。非常感谢我校社科处和学院的精心组织以及匿名专家的建议。选题与研究基础都很重要选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四次申报,都围绕庞德展开,但每次题目都不同,现在看来,前三次申报的题目有点小了,不足以支撑一个教育部或国家级课题。不仅如此,前三次选题侧重庞德诗学中的儒家思想,这看似接地气,却与文学研究有些偏离。做外国文学研究,应该关注文学研究本身,不能为了体现实用价值而偏离了文学研究。学术积累很重要。四次申报虽选题各不相同,但都未离开庞德。我的博士论文是“庞德与儒学”研究,之后不管写论文还是申报课题都围绕着庞德。从2011年攻读博士学位时,我开始读庞德的作品,当时感觉难度很大,在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完成了博士论文。博士毕业后,我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也打过退堂鼓,但是坚持住了。一般申报教育部课题的老师大都博士毕业,请大家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一个领域深耕久了,才能体味其中的学问和乐趣。另外,学术研究不可闭门造车,既要了解国内同行的研究,又要有国际视野。2017年,我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学期间,正值第27届庞德国际会议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获知此消息后,我毫不犹疑地从美国西部飞到东部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结识了庞德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追踪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向国内同行、专家请教,尤其是与同领域青年学者进行密切交流、热烈讨论,这进一步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形成了比较好的学术氛围。申报体会回顾近十年的科研之路,可用六个字概括:敢想、勤写、勇报。敢想。对各级教科研项目,我都会想一想,有试一试的冲动。我的课题申报之路是从申报教研课题开始的,最初是校级教学改革无资项目,到校级有资项目,后来到省级教改项目,到获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再到终于获批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我毫不犹豫地申报了多年讲授的“高级英语”课程,这是当年我们学院唯一申报的课程,总结这些年的教学改革成效。“高级英语”获批首批山东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虽未评上但也无悔。每次申报,有成有败,但敢想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勤写。有了申报的冲动,就去践行。不管是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项目,都敢于去写。写项目书是一种历练,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教学、科研思路,思考当前研究的重难点、以后的计划,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对研究的持续开展非常有益。同时,善于发现当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勤于撰写论文。这几年我写了十余篇论文,但最终能发表出来的却很少,有一篇文章在外漂泊已三年之久,还是没有觅得去处,不过我依然勤于笔耕。目前有一部教材和一本专著在撰写中。勇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级项目都要勇于申报。在科研初期,不要嫌校级项目级别低而不屑于申报,也不要因国家级项目级别高而畏于申报。我所在的齐鲁工业大学以理工类见长,相较而言,人文学科不占优势。但近几年学校科教融合、蓬勃发展,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亦有提高。学校首次设置了国家级课题的培育项目,有基金资助,我又抓住申报机会,拔得头筹,为后期国家级项目申报打下了基础。不管什么级别的项目,一旦获批,我都认真去做,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不断提升自己。我是在韩国读的博士学位,硕士阶段以语言学为主,博士阶段才转向文学研究,科研基础一般,属于草根一族。这些年来我坚持教学与科研互促,踏踏实实做事。此次教育部项目的获批,也算是对这种“草根精神”的肯定。在我科研成长的道路上,得到了诸多师长、挚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其名不一一道出,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相关阅读13位课题申报人经验分享汇总,速速收藏!课题申报
2023年2月1日
其他

13位课题申报人经验分享汇总,速速收藏!

小伙伴们知道嘛,iResearch“课题申报”栏目已经陪伴大家十年啦!从2013年起,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就邀请了众多科研项目申报人与大家共享课题申报经验,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年度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都有涉及,期待为大家提供更好的科研帮助。在此,欢迎您留下宝贵的意见,帮助我们对公众号及栏目做进一步优化创新,我们将选取认真作答的老师赠礼~赠礼细节详见:有奖问卷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高校优秀翻译教师职业能动性探究——基于20位教授的访谈(文/覃俐俐)

2021)。因为本研究的参与者为女性,数据显示,主动处理好与科研要求的关系以及协调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是她们与环境相处的关键。翻译教师不仅面临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研轻教的氛围和压力(陶丽、顾佩娅
2023年1月14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中国德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以《当代大学德语》为例(文/葛囡囡)

wird.(请仔细和辩证地阅读课文并在第一遍阅读时用“!”标出您认为重要并正确的观点,用“+”标出您认为正确的观点,用“–”标出您认为错误的观点。)。课文后面还有一个反思和表达观点的练习:Haben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法语》(修订本)的文化呈现研究(文/谈佳、张璐)

2021:3)。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法国“已经不再是法语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唯一代表……法语及法国的那种优越感和思想或观念的灌输意识已经让位于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让–马克·德法伊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文/张虹、李晓楠)

Unit7描述了中国画家张大千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交流。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背景下,英语已经不再局限于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之间的交流,而成为非英语母语者之间的交流手段(Gilmore
2023年1月6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基于行业需求分析的语言服务核心课程设计(文/崔启亮、黄萌萌)

教师教学需求从事语言服务教学和管理的高校教师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调查数据表明,专业化和实践型师资不足,校企合作不足。为此需要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加强师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崔启亮
2023年1月5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新文科背景下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文/刘和平、韩林涛)

用政产学研一体化推动语言服务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北京语言大学的语言服务实践课程体系肇始于2011年高级翻译学院创立之时,十几年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形成了包含6项创新措施的18字改革模式。3.3.1
2023年1月2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不想停下的惊叹之旅——胡亚敏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胡亚敏,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英语文学、战争文学。出版专著《战争文学》《美国民族神话与战争小说研究》《美国越南战争:从想象到幻灭——论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对越战的解构》,作为第二作者参与撰写《美国战争小说史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美国民族神话与战争小说研究”(10CWW017)、“21世纪美国战争小说与民族身份研究”(16BWW053)、“‘科技与社会’视阈下的二战后美国战争小说研究”(22BWW044)、“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22&ZD290)。关于课题申报,我想首先需要说服的人是自己,需要回答“为什么要申报课题,申报课题对于个人的科研工作有何意义”等问题。做研究有不同方式,有的研究者更愿意根据个人性情和兴趣,不受课题的限制与羁绊,去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无疑是做研究的一种更高境界。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研究者(能力一般、有惰性和畏难情绪、时常感到迷茫)而言,课题也会产生积极意义。有课题的牵引,研究可以更加聚焦和深入一点。2010年我申报立项了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美国民族神话与战争小说研究”,从美国民族神话的角度梳理了不同战争时期涌现的经典美国战争小说,把文学、历史、政治、文化与战争结合起来,通过战争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探讨美国民族神话在美国社会中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巨大影响。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对美国战争小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仅局限于博士论文所探讨的美国越战文学,个人视野得到了拓展。如果不是因为这一课题项目,自己的研究可能就较为分散,难以深入。2015年提交了结项材料后,2016年申报的“21世纪美国战争小说与民族身份研究”获得一般项目立项。这一课题其实是2010年课题的继续,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新世纪的美国战争小说。在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对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科技话题特别感兴趣,虽然其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写,但感到意犹未尽,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还有很多书需要仔细研读,感觉自己产生了强烈的知识恐慌。例如,战争与科技之间存在什么互动关系?当代众多理论家是如何探讨科技在走出战争阴霾、重建和平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的?美国战争小说如何呈现科技与现代战争和社会的互动?遭受战争冲击的美国民众在科技统治中如何应对危机、走出困境?这些问题都吸引着我进一步思考。因此,2021年底第二个国家社科项目结项后,我便开始进一步思考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科技因素,于2022年申报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科技与社会’视阈下的二战后美国战争小说研究”,并有幸获得立项。个人也希望在这一课题的完成过程中,一直有惰性和畏难情绪的我能被驱动着多读一些文献,从而更系统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战争文学如何呈现现代战争中科技的作用和影响,这也将是一件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在相关研究中,参与外研社“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中《战争文学》一书的撰写,让我有特别大的收获。在丛书主编张剑老师和出版社编辑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野。原来自己仅关注美国战争文学,但为了完成《战争文学》一书,我不仅阅读了与中国古代战争文学和战争思想相关的一些文献,也对欧美、亚洲和非洲各国战争文学进行了初步梳理和了解,并强烈认识到多语种合作进行世界战争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这也从思想上推动了“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申报。可以说,每一次写作都是学术成长的一部分,而《战争文学》一书让我收获尤其多。(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这一课题让我感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不断思考如何把课题做好,才能在深化对世界战争文学史的了解和认知的同时,又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战争文化,认识战争对世界和当今文明的深远影响,促进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希望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们能更深切感受到战争中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光明的渴望,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希望通过战争文学研究,我们能更多地传递对和平的企盼:只要每个人心中的爱永在、光不灭,我们就能相互照亮,携手走出战争的黑暗。可以说,正是有了课题的牵引,自己的研究视野才一点点地扩展,从博士论文专论美国越战文学,到对美国战争文学的整体研究,再聚焦其中某一论题的专门研究,现又努力超越美国战争文学、从总体关注世界战争文学研究。从这一角度看,申报课题在促进我个人的学术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完成课题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尤其是看到自己对某一话题有了哪怕是一点点更深入的了解时,确实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和欣喜。这一认识也让我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课题的申报和完成,将之视为一趟会带来无数惊叹和惊喜的奇幻之旅,而不仅是一件必须完成的苦差事。通过几个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我深刻感受到课题申报对个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个人学术成长的积极推动作用。在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中,以真正的热爱和热情投入,既有获得立项的更大可能,也会让自己更加享受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这一旅程。通过不断积累,扩展研究宽度,挖掘研究深度,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也为将来的继续拓展奠定基础,使自己在不断的研究中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和锻炼,这或许是我申报的最大收获。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认真完成在研的两个课题,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而这必定是一项艰巨工作,但也希望在努力完成的过程中能收获更多的惊叹和成长。相关阅读新书速递丨《战争文学》(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KT讲坛精华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翻译概论》的编写原则与探索——许钧教授访谈录(文/屈海燕、许钧、冯全功)

编者按:2021年10月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为教材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本刊特设专栏,访谈外语界部分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的学者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教材主编,请他们就我国外语教材建设工作谈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为创新外语教材建设理念,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精品教材提供启示。1.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4期目录及提要

目录提要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者访谈《翻译概论》的编写原则与探索——许钧教授访谈录屈海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许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骆忠武老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骆忠武,博士,外交学院英语系教师。已经在国内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汉译英著作11部、英译汉3部。有多部译著待出版。参编教材多部。在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外交政策》(Foreign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日程+直播观看链接发布!首届全国外语教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外语教材研究会筹备会

为推动中国外语教材研究,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首届全国外语教材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于2022年11月26—27日举行。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跨文化研究论丛》和《中国ESP研究》编辑部协办。本届会议主题为“外语教材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创新”(Research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秦颖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秦颖,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题2项;主持并完成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今年很幸运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立项,课题名称是“人工智能生成语言的安全问题研究”。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的方向。交叉研究课题相比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内容申报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获得立项也算运气吧。这里,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点交叉学科申报的体会,算不上什么经验,主要分享一下如何选题吧。1.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高尔聪副教授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高尔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曾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美国灾难文学的视觉叙事与后记忆建构研究”(2022—2025),参与教育部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Kritik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李靓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李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于200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交换学习;2019—2020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访学。研究方向为美国当代小说、族裔文学、女性文学。已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一项、北京市教委专项基金项目一项以及校级项目若干项。1.
2022年10月30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满海霞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满海霞,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MTI方向执行负责人。担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北京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美国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UMASS)访学学者,师从国际形式语义学大师Barbara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张金凤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张金凤,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1992年和1995年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身体》等专著、教材、译著等20多部,参编《中华汉英大辞典》等3部,主持、参与国家、省级课题6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我的国家课题申报史已有10年。如果说还有一些经验的话,那不外乎三点:1.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读书三味 | 不思不进,不行不至:《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读书小记(文/陈晓锐)

栏目引言“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本文系iResearch“我来读文献”80天学术阅读挑战活动中优秀读者撰写的读书报告,见证了他们的认真、坚持、深入思考和对学术的热情,特此精选发布。不思不进,不行不至:《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读书小记陈晓锐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读书三味 | 旧命题、新范式:身体研究的来与往——《身体》读书小记(文/孙晨晨)

栏目引言“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旧命题、新范式:身体研究的来与往——《身体》读书小记作者:孙晨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身体是感知世界的媒介,更是主客体互动的场域,但长期以来对身体的关注都仅限于“灵魂的承载物”之类的肉体精神二分说,以至于将身体冠以诸如“沉重的负担”等恶名。身体的旧命题随着社会思潮的更迭,逐渐浮现出新的研究范式,并被不同的学科审视。张金凤老师细致梳理了身体研究的流变史,介绍了国外和她本人的实操性研究成果,并简要阐述了未来值得开拓的研究方向。通读此书,我基本掌握了身体史的核心概念及研究旨趣,下面从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方面来谈。1.
2022年10月4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徐鹰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徐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广东阅卷点负责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测试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参与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术英语”,排名第五),主持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商务英语案例分析”),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中国外语》《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2022年10月3日
其他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3期目录及提要

engagement)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外语教育领域学习者投入的相关研究总体较少。本文评介Phil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读书三味 | 英语时间性和汉语空间性特质的深入论述——《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读书小记(文/曾光)

栏目引言“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英语时间性和汉语空间性特质的深入论述——《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读书小记作者:曾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语言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无论作为世界公民,国家公民,还是个人本身,我们分秒都离不开语言。加强语言研究实属必要。就学科建设而言,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语言研究均可谓源远流长。从20世纪专门探究语言规律和本质的语言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独立地位越来越高,到21世纪语言学成为显学,语言学研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王文斌教授的对比语言学著作——《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此书从英汉语言的表征差异着手,寻求隐匿于其背后的英汉民族的时空思维差异,提出英汉的本质差异在于英语的强时间性与汉语的强空间性。(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关于英汉时空对比这一方面的研究,王文斌教授已在各类期刊发表了相关论文。如果说前期的论文是阶段性成果,那么本书则是系统梳理其英汉对比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将分散的观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部著作指出了英汉差异的根本原因——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角度审视了英语和汉语的表现行为,触及了这两种语言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力图揭示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2022年8月1日
其他

新书速递|《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产出导向法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复制网址(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678642740838)到浏览器,打开网页即可购买。3.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陈琳教授访谈(文/张黎新、陈琳)

编者按:2021年10月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为教材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本刊特设专栏,访谈外语界部分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的学者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教材主编,请他们就我国外语教材建设工作谈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为创新外语教材建设理念及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精品教材提供启示。解碧琰、文秋芳,2022,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文秋芳教授访谈[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23-28。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文秋芳教授访谈(文/解碧琰、文秋芳)

编者按:2021年10月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为教材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本刊特设专栏,访谈外语界部分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的学者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教材主编,请他们就我国外语教材建设工作谈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为创新外语教材建设理念及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精品教材提供启示。解碧琰、文秋芳,2022,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文秋芳教授访谈[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23-28。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文/何莲珍)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特设“外语课程思政专栏”,《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黄国文)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点,以及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何莲珍)探讨如何从教材入手,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强化课程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提要: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四个方面,阐述如何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本文指出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需要厘清三个概念:1)课程思政≠专业课内容的压缩和思政内容的增加,专业是载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2)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要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3)外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外语课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切实发挥作用。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大学外语教材1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乌楠老师项目申请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乌楠,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和兴趣是话语分析、语用身份建构和商务语篇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项。在Pragmatics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期刊好文|使命重大、任务光荣、开拓进取、多作贡献(文/查培新)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特设“热点聚焦: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专栏”,探讨外语教育在国家发展与国际传播进程中的新使命、新定位与新作为,为推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积极探索。本文基于中国原驻英国大使查培新在2022年3月19日—20日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提要:“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使命重大、任务光荣。只有加强理论与知识学习、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培养交流沟通的能力、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知,消弭偏见与误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人类社会与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外语院校具有特殊优势、承担重要职责,应秉持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培养理想坚定、胸怀祖国,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国际沟通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改善学科设置,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关键词:理解中国;外语教育;外语教育发展“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是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分享以下几点看法。1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期刊好文 | 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文/黄国文)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特设“外语课程思政专栏”,《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黄国文)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点,以及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何莲珍)探讨如何从教材入手,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强化课程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提 要:如何在外语课程中融入价值观和思政元素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提出,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中,有一个切入点、一个基本点和三条原则来指导实践。切入点是“从思政角度思考”,基本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条原则是“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以上切入点、基本点和三条原则的可应用性。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元素;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语言为本原则1
2022年7月14日
其他

期刊好文|培养优秀翻译人才 助力沟通中国与世界(文/陈雪亮)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特设“热点聚焦: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专栏”,探讨外语教育在国家发展与国际传播进程中的新使命、新定位与新作为,为推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积极探索。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郭亚东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申请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郭亚东,同济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对外话语翻译传播。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1.
2022年7月7日
其他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关键词:同伴互评;评语帮助性感知;评语特征;回评特征;受评者因素学术动态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综述常小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提
2022年7月2日
其他

热点聚焦 | 虚拟教研室建设理论与实践——POA云教研共同体研究

2022年2月和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首批和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657个虚拟教研室。自2020年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手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Cloud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课题申报 | 侯林梅教授项目申请经验分享

分享人简介侯林梅,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英美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多家期刊审稿专家。2015—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19—2020年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爱尔兰诗歌中的身体叙事研究”(15BWW051),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爱尔兰诗歌的爱尔兰性研究”(13YJC752010)及其他多项省厅级、校级项目。获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学者,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1.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 “前沿面对面”直播预告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七期将于6月24日在线举行!本次直播活动将邀请《外语教育研究前沿》“‘云连接论’研究”专栏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文娟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伶俐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邱琳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陈浩副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毕争博士集中展示“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以期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欢迎大家参加~文秋芳、毕争,2022,云教研共同体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和应用[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4-12。(点击阅读全文)孙曙光、张虹,2022,云教研共同体成员与促研员社会连接建立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13-20。(点击阅读全文)张文娟、张伶俐,2022,云教研共同体情感连接形成的叙事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21-28。(点击阅读全文)邱琳、陈浩,2022,云教研共同体中促研员角色变化的自我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29-35。(点击阅读全文)为使专家的解答有的放矢,诚邀您将自己对“云教研共同体/虚拟教研室建设”这一话题的思考或看法发给我们,请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在期刊官网(http://www.celea.org.cn/class/28)可查看往期问答精华!活动时间2022年6月24日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研修通知 | 语言学研究:理论与应用研修班(8月2—3日,线上)

进行英汉语对比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语言研究,能帮助外语教师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提升教师对于自身研究的认识,这是外语教师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客观需要,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探讨对比语言学、学术话语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帮助外语教师夯实语言学理论基础,提升科研能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22年8月2—3日在线上举办语言学研究:理论与应用研修班。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吉林大学姜峰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主讲,将通过讲解、示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参班教师深入语言学领域,了解常命题,把握新动态,探索新思路,推动语言学相关领域的发展。一、研修特色🔹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研修通知 | 外语教学中的课例研究:原则与方法研修班(7月21—22日,线上)

为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何基于课堂开展外语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以教研结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成为广大外语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根植课堂的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集教师合作、反思、教学改进于一体,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兼具基于具体情境、强调学生进步、促进教师发展、形成合作共同体等优势,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学者和教师们的广泛关注,能够为广大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益借鉴。在此背景下,为响应新时代教师发展要求,助力广大外语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22年7月21—22日在线上举办外语教学中的课例研究:原则与方法研修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邱瑾副教授和李婧副教授,系统讲解课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其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实例,通过理念更新、经验分享、策略传授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探索教研结合新路径,开创专业发展新模式,共谱教学改革新篇章。研修特色●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研修通知 | 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语言测试 ——以国才考试为例(8月1—2日,线上)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等教育责无旁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语言测评领域的重要创新与突破,国际人才英语考试顺应大势,与时俱进,以“立足中国、沟通世界、服务职场、推动教学”的高远立意,与高校、外语教师携手,持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选拔能够服务国际传播的英语沟通人才。为帮助广大高校外语教师了解时代需求,提高语言测试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效运用测试与评价改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22年8月1—2日在线上举办“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语言测试——以国才考试为例”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彭萍教授、翟峥副教授、陈崛斌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张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邹郝晶副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胡淼博士,通过理念阐释、现状分析、任务解读、案例分享、实践点评等环节,结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任务和要求,解读语言测试前沿理论和国才考试设计理念,基于大学生英语沟通能力现状,探讨外语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创新,助力教师提升自身育人素养、评价素养和教学素养,创设教学评一体的高效课堂。研修日程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研修通知 | 外语教材编写与使用:语言与育人相统一(7月18—19日,线上)

教材传递科学知识、承载价值观念,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有效使用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的关键。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是铸魂工程,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如何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师生发展需求,如何提升教材使用效果,需要外语教材编写者与广大外语教师与时俱进,共建交流,持续探索。为帮助外语教师进一步理解教材编写原则,明晰教材评价标准,优化教材使用实践,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22年7月18—19日在线上举办外语教材编写与使用:语言与育人相统一研修班。研修班特邀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复旦大学季佩英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浙江大学方富民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季璇老师,系统讲解外语教材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结合案例展示深入分析、灵活运用外语教材的优秀实践,引导教师领会教材理念,理解教材设计,深挖教材内涵,基于实际教学科学评价、合理使用教材,将语言教学与育人目标有机融合,提高教材使用与研究水平。一研修特色1论“编”●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研修通知 | 《新未来大学英语》教材使用工作坊(7月30—31日,线上)

“十四五”时期,随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新文科建设正当其时,高校外语教育应面向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回应时代所需,外研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研发《新未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以下简称《新未来》),以跨文化思辨育人理念为指导,革新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与教学模式,全面助力学生成长,赋能教师发展。教材自2021年正式推出以来,受到众多院校和教师的关注与好评。为进一步明晰教材理念、领会教材设计、分享教学成果、推动教师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22年7月30—31日线上举办《新未来大学英语》教材使用工作坊,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陈向京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杨莉芳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陈琳琳老师、文华学院张康奕老师、郑州商学院宣菡静老师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剖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跨文化思辨育人理念,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入手,分享教学建议与成果,助力教材有效使用,提升外语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01研修特色🔺
202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