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三味 | 现代性之下的打工人——《现代性》读后感(文/蔡天航)

蔡天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现代性之下的打工人——《现代性》读后感

蔡天航 南京大学博士生


2023年岁末年终,跨年档电影《年会不能停》在观影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电影之所以能引发观影者的情感共鸣,不单是编剧的巧妙构思令人捧腹大笑,而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了当下城市打工人的内心世界,敏锐捕捉到了当下的时代情绪——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高速运转的城市机器中奋力拼搏,却将自己活成一块可能被随时替换的电池。观影期间,与“加班、转正、裁员、大城市”相关的情节一次次将我拉回《现代性》一书的阅读体验中。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谁挥起“优化”的屠刀:工具理性再思考

电影中,众和集团遭遇财务危机,为保证现金流,管理层决定裁员40%以减少开支成本,美其名曰“裁员(广进)计划”。《现代性》第二章巧妙勾连了理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为我们剖析当下的裁员现象提供了思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普遍的理性化,理性被确立为人的根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表现为全面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则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在经济行为中,理性化则具体表现为计算投资与收益比。正是由于现代社会推崇的“理性主义”赋予裁员足够的正当性,才使得众和集团高层“优化员工”的决策看似有理有据,使得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敢于将“优化”的屠刀高高扬起,挥向每一个被定义为“无价值”的工具人。殊不知,资本独裁者眼中的一串串裁员数字,却是砸在普通职场人头上的惊涛骇浪。


面对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作者在书中呼吁价值理性的回归。世俗的功利计算代替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西方现代性的结果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展失衡,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人不再是主体、不再是目的,而成为手段。书中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自我合法化过程的详细梳理使我印象深刻,其中就包括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启蒙思想从神性中解放人性,纳入了人的主体意识,以理性取代蒙昧,从而构建了如今理性化的现代社会。但讽刺的是,当下对合理性的过度操纵却使启蒙倒退成了神话,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何以为家:都市人的精神困境

查理德·森尼特对城市的定义很有意思:他认为“城市就是一个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这道出了城市的本质——人们戴着理性的面具在公共空间客套寒暄。《年会不能停》上映后引发的情感共振正说明它精准刺激了“北漂”“沪漂”“深漂”们的敏感神经。


“现代”与“都市”往往紧密绑定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大批人口涌入城市。都市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可以为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还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物质景观——咖啡馆、俱乐部、酒吧、各大购物中心和大型商场处处展示着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


但是,理论家也关注到了现代社会下都市人隐匿的情感结构和心理状态。碎片化的现代生活、技术媒介的进步创造了一种“虚拟临近”,正如齐格蒙特·鲍曼的观点:当代流动的现代社会是焦虑的、压抑的、精神性疾病高发的社会,现代人对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是默然的;齐美尔更是把神经紧张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的观察同样露骨,他将现代性归结为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认为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强化了人对自身存在的遗忘,造成了人被摆布与征服的局面。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深夜出入各“大厂”办公楼的疲惫躯壳和当下对员工层出不穷的数字化“算法管理”。


捕捉日常诗意瞬间:现代人的快乐法则

现代精神高压下,人还能再快乐吗?我们该如何超越人的异化?《现代性》的作者宋文老师在第三章指出,虽然现代性充满了复杂、矛盾和局限,但也预示着种种超越和变革的可能性。她以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为例,阐释了现代性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由此呼吁读者关注具体的日常,发现并留存生活中诗意的“瞬间”,夺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与主动权。


现代人拥有共同的情感模式与情感泪点,《年会不能停》捕捉到了具体的小人物,才能触达观影者心中最柔软的角落。电影结尾,三个小人物在场内无数小人物的帮助和欢呼下登上年会舞台,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打工人之歌》唱尽现代打工人心中的疲惫、惶恐、焦虑与愤怒,将整部影片推向高潮。我想场内的观影者应该和我一样感同身受,岁末年终之际以这样一首歌落下2023年终章是颇具意义的,因为在音乐响起的这一刻,跨年夜的我们都进入了一种节庆传统日的“狂欢”状态: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期待一场颠覆,戏谑和讽刺权威,这一刻,我们成为了真正的、完全的人。影片落幕,狂欢结束,我们也将重拾与日常冲突和解的勇气和重构生活的信心。


也许这篇读后感和我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一样,是碎片而瞬间性的,但电影、文学、学术、阅读、日常生活点滴的交织共同构成了我对生命的体悟。篇幅所限,很多作者的洞见无法悉数展开,例如宋老师对中国文人现代性的梳理与挖掘、城市空间的女性书写、种族主义大屠杀的反思、商品经济和拜物教的刻画,等等,期待与其他读友的进一步交流。最后,我想以阿尔贝·加缪的一句话完结此篇:“只要我还在一直读书,我就能够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语言:中文字数:2000—4000字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423读书日预热活动火热进行中!即日起至4月10日,“外语学术科研图书”专区满99-20,满199-50,点击上方海报即可进入专区享受满减优惠,快来选购你的心仪之作吧~



点击阅读更多“读书三味”文章



相关阅读

解读现代性:理论溯源与哲学探讨

解读现代性:日常生活、性别空间与快乐哲学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

同名视频号

外研社官方旗舰店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