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与外语教学》(选读一) | iResearch
第一章 语用学概述
1.1 语用学的界定
语用学发轫于20 世纪60 年代(可以追溯到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人Austin的经典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1962,甚至更早)。语用学的英文是pragmatics,该词由Morris(1938)始创。虽然语用学与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等相比仍然是语言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分支,但随着该分支学科“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展”(Mey,2001:F38),pragmatics 已成为一个语言学高频术语。从构词法角度看,pragma- 是一个拉丁词根,意思是“行为”(act)或者“行动”(action),-ics 表示“学科”或“学问”。由此我们可以大致了解pragmatics 一词的意思,进而了解语用学作为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内涵,即这是一门关于(语言交际)行为的学问。
对语用学的界定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展,如语境的角度、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学科性质的角度等。例如,语用学可以定义为一门研究语境化的意义(contextualized meaning)(见Yule,1996:1)的学科。Thomas 持类似的看法,认为语用学研究语境中的意义(meaning in context)(1995:1-2)。Leech将语用学定义为关于话语如何在情境中表达意义的研究(how utterances have meanings in situations)(Leech,1983:x)。Fasold(1990)则认为,语用学研究如何运用语境进行意义推理(the use of context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meaning)。
联系语境研究语言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语用学的定义如果不提及语境的话都是不完整的”(Cummings,2005:4)。从语境角度界定语用学重视探讨语境决定语言传达意义的方式,揭示同样一句话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传递不同的意义。试比较:
(1)A: Your mother is a doctor. What about your father?
B: He’s a lawyer.
(2)A: I’ve got some trouble with my contract with the bank. Can your father help me?
B: He’s a lawyer.
(3)A: My computer has gone wrong. Can you ask your father to help me?
B: He’s a lawyer.
在上面3 个例子中,B 针对A 的不同提问均使用了相同的回应方式:He’s a lawyer。然而,B 的回应在这3 个不同语境中的解读是不同的:第一个是针对父亲职业的提问的直接回答,可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第二个是对父亲能否帮助处理合同问题这一请求的间接肯定回答,需要结合语境特别是相关背景知识(如律师熟悉合同事宜)进行推理;第三个是对父亲能否帮助修理电脑这一请求的间接否定回答,同样需要结合语境特别是相关背景知识(如律师未必熟悉电脑维修事宜)进行推理。
考虑到语境的中心作用,这里有必要对该概念加以适当的展开。语用学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给语境概念赋予了一些新的认识。首先,语用学中对语境的界定很宽,可以包括以下层面:情景或者物理层面、社交层面、心智层面和语言层面。正如Cummings 指出的那样,在语用学中,“语境的概念超越了它作为客观场景(话语是在这样的场景中产生的)的明显展示,而且包括了语言的、社交的和认知的因素”(2005:4)。
情景或者物理层面涉及交际发生的场景、环境、时空等因素。一些语言形式(特别是指示性或者指称性表达)的解读特别依赖于语境。例如:
(4) This and this are yours. That’s mine.
(5) Come here.
在(4)中,除非我们知道谁在对谁说话并且知道说话人的手指向的物品,否则我们难以弄清this、yours、that 或者mine 的具体指代对象。在(5)中,come here 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指“到桌子这儿来”、“到办公室来”或者“到舞台上来”,具体指到哪里来取决于说话人当时所在的位置。
语境的社交层面包括社交距离、社交角色、社交关系等等。Mey 指出,语用学研究人类语言交际中决定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条件(Mey,1993:42;2001:6)。设想Jack 和Kate 是同事,社会距离近,这使得Jack 可以对Kate 使用熟悉的称呼语(即Kate,而非Ms. Green 之类的称呼)。
语境的心智层面与谈话双方的背景知识、信仰、兴趣、期盼等有关。在(2)中,A 假定与B 共享特定的背景知识,即律师熟悉合同事宜;B 如果不具有这一背景知识,则无法理解A 的话语。
最后,语境的语言层面,或者说上下文(co-text),指某一话语之前或者之后的话语(成分)。在(1)—(3)中,he 均用来指代your father;B 所说的话语之所以有不同的解读,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其所处的语言语境(即A说的话)不同。
语用学赋予语境的另一个新认识是:语境是动态的,是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被选择、调取或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事先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对于构成语境的情景或者物理层面、社交层面、心智层面和语言层面,无论哪一层面都不是全部地、事先地影响话语的产生与理解。“语境是以语言使用者为指向的,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境的感受会不一样”(Mey,2001:F30)。说话人会选择这些层面的某一因素或成分参与话语的生成;同样,听话人也只是激活、利用这些层面中能够有助于当前话语理解的语境成分参与话语的理解(至于语境的动态选择,可以参见第八章关于关联理论的介绍)。总之,语用学致力于研究动态语境的生成与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解释语用理解的基础”(Levinson,1983:21)。
对语用学的界定也可以采用语言使用者的角度。“语言运用者视点”是确定语用学研究取向的最为重要的一点(Mey,2001:F29;徐盛桓,2001)。从说话人角度看,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一门学科(Yule,1996:1),关注人们说话的真实意图。由于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有时不同于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语用学又可以描述为一门解释交际中如何传达多于字面信息的意义的学问(Yule,1996:1)。从听话人角度看,语用学研究听话人如何通过推理获取说话人试图传达的意义(或不同于字面意义的意思)。Katz 认为,语用学“解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推理”(1977:19)。试看(6)和(7):
(6) Peter: Are you coming to the lecture this afternoon?
Paul: I’m not feeling so well.
(7) Jack: Did you pass the fi nal exams?
Mary: I failed in philosophy.
根据我们的直觉,(6)中Paul 的意思并不是要告诉Peter 今天自己身体不好这一信息,而是想通过提供这一信息告诉对方今天下午自己不能去听讲座。可见,Paul 传达的意图不同于他所发出话语的字面意义。在(7)中,Mary 不仅传达了自己哲学课考试不及格这一信息,而且含蓄地传达了自己通过了其他科目考试这一信息。由此可以看出,Mary 实际所传达的信息要多于其所说话语字面传递的信息。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听话人都不能只靠解码说话人的话语,而必须结合语境,运用推理,才可以正确解读说话人的意图。
最后,对于语用学的界定还可以采纳学科性质的角度。在这方面,来自英美国家的语用学家与来自欧洲大陆的语用学家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所谓的“英美学派”(以Stephen Levinson、Georgia Green、Geoffrey Leech 等为代表)和“大陆学派”(以Hartmut Haberland、Jacob Mey、Jef Verschueren 为代表)。前者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与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的一个分支学科;后者尽管认同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不认同这一学科与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处于同一层面,而认为它是一种可以观照这些分支学科的功能性视角(Verschueren,1999:7)(功能性体现为社会的、文化的、认知的视角),也称为“纵观”。在他们看来,语用学研究的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鉴于语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可以将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结起来。
综上所述,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新兴学科,其典型特征之一是将语境和语言使用者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纳入语言分析之中,典型特征之二是认为交际不仅涉及到编码和解码,在有些情况下会更多地依赖于受原则支配的推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说话人的意思有时候被部分地甚或错误地解读,并因此引起误解。语用学界定方式的多样性,体现了研究者对语言使用不同层面的关注,反映了不同语用学家的不同研究取向。
文献信息
陈新仁等,2013,《语用学与外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回复“认知”查看《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全部选读内容。
2.回复“报告”查看《2013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全部选读内容。
3.回复“二语习得”查看《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全部选读内容。
回复“读书接力”了解iResearch寒假活动详情,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书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