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 |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发展新趋势: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与实践

外语学术科研网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一直是二语习得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这一研究可分为两大阵营:社会文化学派和社会心理学派。前者传承了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思想,在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是James Lantolf和Bonny Norton;后者是从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Robert Gardner和Wallace Lambert两人的理论发展而来,在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是Zoltan Dörnyei。相比之下,社会心理学派在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方面影响力更大。

本期焦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就是由Zoltan Dörnyei(2005)教授提出的理论框架。自此以后,学术界有诸多论文发表。具有代表性的是Dörnyei和Ushioda(2009)主编的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近几年来,该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重要成果均被收录在Motivational Dynamics in Language Learning (Dörnyei, MacIntayre, & Henry, 2015)。

本期邀请的嘉宾将从理论本身、理论应用和理论发展角度进行讨论,为读者提供这一话题的概貌。

参考文献
Dörnyei, Z. (2005).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örnyei, Z., & Ushioda, E. (eds.). (2009).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Dornyei, Z., MacIntyre, P., & Henry, A. (2015). Motivational dynamics in language learning.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彭剑娥
二语学习动机的经典理论是Gardner(1985)的社会教育模式,该模式强调融合型 态度对动机的影响。Yashima(2002)提出“国际姿态”的概念,以解释外语环境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入新千年,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 (Dörnyei, 2005)成为研究热点,该理论借鉴了人格心理学的“可能自我”概念,汲取社会文化学派“想象”和“想象认同”( Norton,2001;Wenger,1998) 的理论取向,着眼学习者内在的主体能动性。

本研究综合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国际姿态的理论框架,探讨自我系统的三个维度、国际姿态和 英语学习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调查数据来自102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学习经验、理想自我和国际姿态对努力程度有直 接影响;学习经验、应该自我和国际姿态直接影响理想自我;学习经验对国际姿态有直接影响。跨组不变性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经验对努力程度的影响 增强,理想自我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则减弱。
许宏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修正模型

2007年读博期间,我在阅读有关动机研究的新文献时,第一次遇到了Zoltan Dörnyei(2005)教授提出的“二语自我动机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这一新理论深深吸引了我:它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并将其纳入到全人(whole person)和自我(self)的框架下进行考量,巧妙地将动机与自我结合起来,刚好给正在寻找理论框架的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启发。

于是,我深入研究了这个理论提出的背景和过程,但发现Dörnyei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 系统理论分类标准不统一,忽略学习者的当前自我。因此,我以人格心理学家Markus & Nurius(1986)的可能自我理论以及Higgins(1987)的自我不一致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提出了一个修正性的英语学习动机自 我系统。我在文中提出的假设是:(1)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由英语学习可能自我、英语学习当前自我和英语学习过去自我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当前自我是动机自 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2)该理论模型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内部差异性。(3)该理论模型能够解释动机强度的变化。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当前自我和过去自我对可能自我有直接效应,过去自我通过当前自我 对可能自我有间接效应,英语学习当前自我和过去自我共能解释可能自我33%的方差。通过跨组不变性检验,该理论模型具有整体稳定性;通过T检验和One- way ANOVA检验,该理论模型各要素均值在性别、专业、年级、家庭背景以及英语水平上具有组间差异性。该模型能解释动机强度41%的方差。此外,整个系统通 过自我差(即每两种自我之间的差距)大小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强度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自我差均值差距在[0, 1]之间时,学习者的动机强度上升;当差距大于1时,学习者的动机强度反而下降。

英语学习当前自我和过去自我共同构成英语学习现实自我。这种现实自我与英语学习可能自我 之间相互作用、不断转化,英语学习者通过努力缩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可能自我变为现实自我。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新的英语学习 可能自我,并为缩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再次努力。这种循环反复进行,从而为学习者的英语学习不断地提供动力。

这篇论文的意义在于提出了英语学习当前自我,并验证了其在动机自我系统中的重要中介作 用,从而弥补了Dörnyei(2005)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忽略当前自我的不足。此外,该文将动机视作自我系统的一部分,一方面印证了动机和自我认同 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为今后将动机及自我认同的研究整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Dörnyei, Z. (2005).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ggins, E. T. (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e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 319-340.

Markus, H., & Nurius, P. (1986). 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954-969.

郑咏滟Zoltán Dörnyei (2005, 2009)最近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包含动机系统的三元架构——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与二语学习经验。理想二语自我与应该二语自我会相互遏制,也能通过学习者具身的学习 体验互相转化、互相促进。这已隐隐体现出二语动机自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

由此,Dörnyei(2009b, 2014)明确提出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应用语言学界前沿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Complex Dynamic Systems Theory)结合,认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实际上描绘了一种动机景观(motivational landscape),框架中三大要素可以视作三个吸引盆(attractor basins):一个围绕学习者的内在需求,一个围绕学习者的外在压力,还有一个围绕学习者实际的学习体验。三大引力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如果三者达到动 态平衡、形成合力,则会为学习者提供长久的动力。该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学习者间尽管具有个体差异,却往往都能分为几大动机类型,这是因为复杂动态的动机系统 在三个吸引盆的互相作用下会“自组”(self-organize)成为更为稳定的状态,即吸引状态(attractor stat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结合为前者进一步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突破方向,也为后者在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根发芽提供了适宜的研究土 壤。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角度展开的二语动机自我研究收录在Dörnyei、MacIntyre、Henry 三位2015年最新出版的编著《语言学习动机的动态分析》之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对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考:

郑咏滟,2011,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 [J]。《现代外语》34 (3):303-309。

郑咏滟、温植胜,2013,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理论构建与研究方法[J]。《外语教学》34(3):54-58。

郑咏滟,2015,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自由产出词汇历时发展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47(2):276-288。




【声明】本文为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网独家原创作品。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联系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