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期刊好文 | “学术英语(法学)”课程中的小组主题汇报—— 一项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小组主题汇报;项目研究法;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学术英语
3.1 第一轮行动3.1.1 调整口头汇报的时间安排笔者决定从两个方面来改进口头汇报的质量:1)重新调整小组口头汇报的时间安排,将课前的口头汇报调整到课堂教学之后;2)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帮助学生作好汇报前的准备,严把质量关。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的“不知道怎么准备”的问题,笔者这次特别注意教师的干预作用,就学生展示过的知识点重新组织并制作了PPT。汇报任务布置后,即刻组织第二汇报小组的课下讨论,明确搜索资料、口头展示等学术技巧训练的必要性,并借助之前准备好的PPT,向学生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口头展示的要求。 在第二组学生准备汇报的两周里,师生的邮件互传频繁,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信息的筛选、展示过程和PPT的制作上。汇报前两天,展示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作演练。
3.1.2 观察与发现因为汇报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学生对话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加上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和教师的质量把关,这一轮的汇报质量大大提高,汇报人对知识点的讲解深入细致,且能基本脱稿,并能根据需要采用图片、例证、文献引用的方法来加深听众对知识点的理解。汇报质量的提高,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增加了听众的参与。虽然学生们的口头汇报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笔者也意识到,课堂教学后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能对汇报人构成足够的挑战,有些学生因为对知识点已有足够的了解,不再愿意当“热心听众”;汇报的小组成员因为各自负责2—3个知识点的讲解,各自为政,错失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小组对知识点的汇报逐一进行,缺乏话题的连贯性,其趣味性也大打折扣。
3.1.3 反思D. Johnson和R. Johnson(1989)认为,有效合作学习至少包括以下五个关键要素:积极的相互依存、同时性互动、个体责任、人际和小组学习技能、反思和计划。笔者必须设计合理的开放式的学习任务,通过有组织的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进行有组织的、交互式的信息互换, 使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借鉴,为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互相发挥支架作用(Donato 1994)。 仔细思量后,笔者决定将项目学习法引入课堂。项目学习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合作任务,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得到了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中互动论的支持(Lantolf 2012)。项目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把语言作为获取信息的中介,把信息作为语言学习的资源,通过驱动性问题来激发学习活动,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存在,鼓励合作学习,并通过多种认知工作和信息资源来学习并促进认知发展(高艳 2010)。教师创造性地设置真实的任务,锻炼学习者搜索、加工、分析信息的认知能力。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习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任务,不仅促使了语言知识的内化,还培养了学生探索、思考以及协作的能力。
3.2 第二轮行动
3.2.1采用项目学习法,调整口头汇报的内容
在项目调查法的实施上,Sharan夫妇创设的“小组调查法”(group investigation)给了笔者一些启示。“小组调查法”把2—6人编成一个小组,让各组从单元中选出一个子课题,然后各小组将任务分给每个组员,组内合作,然后汇报展示(Sharan & Sharan 1992)。
笔者决定从两方面来调整小组口头汇报,一是根据项目研究法的理念,重新设计任务,“将任务放入更大的、动态的活动中”(文秋芳 2010),扩展口头汇报的内容,从之前的知识点汇报改为单元主题汇报,在汇报中融入知识点;二是强调小组合作,要求小组共同完成单元主题的汇报,使汇报成为有机整体。 之所以将口头汇报内容从“知识点讲解”扩展到“主题汇报”,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之前的知识点讲解显得零散,缺乏趣味性,希望在主题式汇报中融入知识点,促进组员之间的合作,使汇报更连贯、知识点更容易被听众接受和理解;二是希望在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学习后,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总结该单元主题,一方面促使汇报人在准备和完成汇报任务的过程中,将陈述性知识逐渐转化为程序性知识(Paradis 2009);另一方面,主题式的总结汇报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加深听众对某一法学主题的理解。 围绕主题的小组口头汇报任务的重新设计,对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汇报展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互助合作。 调整汇报内容后,笔者按照“项目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的理念,以前两个单元为例,帮助学生理清主题的脉络和汇报时的主线,探讨可行的分工方式。在此基础上,由小组长组织组员探讨第三单元主题汇报的脉络和分工形式,提交详细分工表,教师审核并提修改意见。汇报前一周,组长提交本组展示幻灯片和汇报流程给教师审阅,教师审阅通过后,小组作汇报前的演练。第8周,小组在课堂作为时1小时的主题汇报。 3.2.2 观察与发现本次的口头汇报,小组各成员的汇报紧紧围绕主题“Animal Rights”( 动物权利)逐一展开,衔接流畅,过渡自然,信息量倍增,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对话题的讲解也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了组员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汇报人信心大增,在台前表现自然,并能就话题发表个人见解,唤起听众共鸣。表1 中是笔者所教班级之一(民商6班)汇报人话题分工和展示情况。3.3.2 跨班展示,发挥同伴示范作用与此同时,为发挥同伴示范作用,笔者以“成果交流展示”的方式,安排小组在其他班展示,目的是通过观摩和评价其他班级的汇报,互相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对跨班展示的小组口头汇报,我们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应用了新的“评分标准”对展示的同学进行了评价和评分。 有意思的是,为解决班级汇报质量不平衡而进行的“跨班展示”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热烈的欢迎,因为第一次学习“法学英语”课程,很多同学非常想了解其他专业同学的学习情况;展示小组受到老师的鼓励,怀着班级荣誉感,对展示活动也特别重视,课下又重新调整和完善汇报内容,轮番演练。让笔者惊喜的是不同班级的三个小组在“跨班展示”中又有了进步,汇报完毕,听众意犹未尽,继而报以热烈的掌声。 3.3.3 观察与发现口头报告评价表初次使用后,笔者发现提交上来的分数不再“随意”了,同学们的评分和教师的评分呈现“趋同”现象,对质量不同的汇报的区分度也高了。较之之前的百分制评价表格,这份表格可操作性强了许多,除了便于个人评分外,组长和教师最后的统计工作也简便了很多。在汇报结束后,教师选取了几个典型例子,帮助学生发现同学口头汇报的优点,譬如某张幻灯片背景简洁、文字以提纲形式明确呈现,既清晰又美观大方;某位同学特别擅长提问、引发听众的思考,然后自然展开自己的汇报;某一组同学已经有了初步的科研意识,为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该学生查找了资料,得到了权威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等等。 这次“跨班”口头汇报的成功开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伴的示范作用大大发挥,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简化了教师的工作。通过同伴示范、依照可操作性的评价表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同学们对口头报告的评价能力越来越强。有了同伴示范和参考标准,在之后三个单元主题的汇报中,同学们的准备工作越来越充分,汇报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让笔者欣慰的是,从话题的准备到质量的监控,自己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小了,课下的工作量也随之大大减轻了。
3.3.4 反思为确保汇报质量,教师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反拨作用不容忽视。此外,利用同伴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发掘各汇报人的优点,不仅可以鼓舞汇报人,而且可以帮助其他小组提高评价能力,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节省课堂讲解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口头报告中“提问—答辩”环节的设计,不仅给予了学生寻求帮助、探讨问题的机会,而且可以解决部分课堂遗留问题;知识点在主题汇报中自然融入,不仅节省了知识点逐一讲解的课堂时间,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由口头汇报引发的讨论或辩论,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话题的理解,而且提供了自然的语言应用和交流互动的机会。
本刊主要栏目包括:“热点聚集”、“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外语课程与教学资源、外语教育政策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外语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学习者的研究)、“外语评测”、“书评”、“学术动态”等栏目。每年4期,16开。本刊以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应用性兼容、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为办刊宗旨,鼓励研究者以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为研究重点,支持一线教师开展具有个性的研究,是我国外语教育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
本刊已列入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目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
投稿说明
本刊发表文章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部分外语教育理论和外语教育政策方面的文章。
投稿方式在线投稿:http://submit.celea.org.cn/fle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