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热点聚焦 | 中国英语:态度、特点与展望
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建中国英语语音语料库(含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北方方言、晋语、平话和徽方言十大子库),对中国英语语音的可理解性水平的现状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语音及听说教学提出建议。本课题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中国英语语音的可理解性水平和特点如何?(2)影响中国英语语音的可理解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研究的语料由来自内圈、外圈和扩展圈22个国家的60名受教育人士进行转写。他们对录音文件进行逐字转写,对可理解性进行评分,并完成中国英语语音特点的开放式问卷。我们将听话者的转写稿与说话者的录音原稿进行对比分析,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被认为是可理解性失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英语语音的可理解性水平为5.57分(总分为9分),总体上是可理解的。用来描述中国英语语音的高频形容词有口音重、省音、语速快、犹豫、停顿多等等。(2)影响中国英语语音可理解性的发音问题有:单元音的音长和音质,双元音的简化,辅音问题如鼻辅音间的混淆、清浊辅音的混淆、唇齿摩擦音、词尾鼻辅音和辅音丛以及重音、节奏和语调。此外,中国大学生连续话语中过多地停顿、语速过快以及语法错误也是影响可理解性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张伶俐,2015,中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研究(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lligibility of English spoken b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J],《中国应用语言学》(1):36-54。
文章一开始就世界英语与英语通用语的理论框架进行了阐述,并提到在两者都在对英语本族语和标准英语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的同时,指出英语通用语理论则在多语制度下,更加注重英语使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接着,文章对中国英语是否可以成为世界英语框架下的英语变体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世界英语与英语通用语框架下不同学者对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变体与否的争论。
基于世界英语的理论,文章首先指出中国英语的定义并分析其突出特点,阐述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框架下作为英语变体的可能性;基于英语通用语的理论,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为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英语在现阶段还不足以发展成为英语的变体:一、社会对中国英语的接受性还较低,因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普遍还是以传统的标准英语或者英语作为本族语的标准衡量自己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二、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很少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无法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语言社区。当然,从世界英语的角度,中国英语也发展出自身的特点,而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与反思自己使用英语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文章最后对这一争论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希望大家认识到英语全球化中语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提出我们要从广义上重新认识语言,因为语言是通过交流接触不断发展与变化的。
参考文献:Fang, F. 2016. World Englishes or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Where does English in China Stand [J]. English Today (2): 1-6.
这其中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从一开始接触英语就始终是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无其他变体输入,他们对其他变体不了解。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得到的评价始终是自己的英语表达与英美英语的相似程度有多大。这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接受了英美英语变体是标准的思想,长期积累下来,已经固化在他们的头脑中,很难改变。此外,学习者追求趋同的文化心理对此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崇尚唯一标准的心理也使得对待中国英语变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个变体虽然能够代表他们的身份,但是多数人是避之不及的,宁愿尽快摆脱中国英语的痕迹,而向“标准”变体靠拢。
上述语言态度极有可能使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英语学习/使用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交际失败:因为他们无法在变体多样化的交际场域里听懂对方表达的含义。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英美英语变体之外的英语变体并作出偏执的评价,不乐于倾听与“标准”不同的变体,这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文化差异容忍度。久而久之,他们在国际交往中会失去更多的机会。此外,由于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标准”,他们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会错失很多主动交往的机会,甚至为了向“标准”靠拢而失去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许宏晨、 高一虹,2014, 四次大型国际活动前后大学生志愿者对世界英语的态度[J],《外语教学》 (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