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来读文献 |《外语教师教育重点问题研究》读书活动干货分享(三)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第三阶段活动安排 2016.09.11—2016.09.20 阅读章节(4、5、6)第4章重点阅读4.3和4.4第5章重点阅读5.1、5.2和5.3第6章重点阅读6.3、6.4和6.5 章节要点这三章均为教师行为研究的核心领域,并依托相关学科已有理论和知识。建议阅读前先简单了解话语分析和行动研究这两个领域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教师合作、话语和行动研究这三个领域的概念、理论也都相对比较庞杂,建议读者能边阅读边画思维导图,以便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理论及其相互之间的异同。
线上答疑整理
课前思考题
1教师合作都有哪些形式?您在工作中经历过哪些?
本题没有标准答案,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希望老师们在阅读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我结合自身经历来解答一下。 教师合作可分为以下三种。
(1)对等合作。大家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每人平均工作量。比如教一个年级4个班的某一门课程,两位老师各教2个班级。这相当于经常被提到的同头课。
(2)主导+协助。一个人主导,其他人协助。主导者和其他人员不在一个层面。例如,合著论文时,如果我是第一作者,那么一般是我主导的研究,合作者协助。其中一种情况是在教学中主导者安排教学计划,协助者多在实际操作层面协助;另一种情况是,大家在同一个任务下协同。
(3)分阶段合作。这就像流水线一样,不同的参与者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例如,几位老师合作上一门课,每个人讲一个单元。第三种合作实际上是需要一个协调人的,否则就成了“铁路公安,各管一段”。
2
话语分析的方法如何运用到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中?
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解决教师教育研究的问题,大致应当遵循以下的“程序”。 

(1)先要考虑研究教师课堂话语的目的;(2)再选用分析方法;(3)“改造”方法;(4)结果解释要着眼课堂问题。
(1)、(2)和(4)暂不多说。(3)“改造”方法即在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解决课堂研究或教师教育研究问题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原先的分析方法做系统的分析,而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我们目前从其他领域借鉴一些方法,也是这样,不一定要照搬或者完整运用。这就好比去医院检查血常规,血常规化验单上有二十多项结果,并不是要每一项都需要关注。
3
行动研究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有什么区别?
行动研究与一般的学术研究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目的:知识贡献 vs. 问题解决;(2)研究者:参与者/非参与者 vs. 参与者;(3)方法论:范式 vs. 无明确范式;(4)结果:概念/理论 vs. 经验/实践性知识/理论。
具体来说:(1)首先在研究目的上,学术研究一般是为了创造新的知识(knowledge contribution),而行动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
(2)在研究者方面,学术研究的研究者,有的参与实践,有的不参与实践。例如,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不会和研究对象有除了研究本身之外的人际互动;但行动研究的研究者本身就是行动者,所以一定是参与者。
(3)就方法而言,学术研究一般都遵从某一个范式,比如定量研究,质化研究等等。但行动研究是“拿来主义”,不管定量还是质化研究,只要能用来解决问题,都可以用。
(4)在研究结果方面,学术研究一般会提出新概念、新理论。而行动研究更多地是把问题解决了,形成了经验,也可以归纳成理论。
在线问答
1关于教师知识的界定,有人对其的定义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即(teacher’s person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但也有学者对其提出否定意见,认为教师知识一定是有社会性的,是社会性的知识,不存在教师个人专属的实践知识。请问如何看待这两个定义?如果研究教师知识,哪个概念更可取?
观察的视角不同,拟解决的问题不同,定义自然不同。因为不同定义出发点往往大相径庭,所以,从本质上说,不同定义相互之间是没有什么可互相批评和否定的。
“个人知识”的相对概念是“公共知识”。在谈及“个人知识”时,研究者想强调的是每个教师的知识都有它特有的存在和表征方式,也就是说,知识形态是多样的,是基于情境的,是建构的、动态的。而谈及“公共知识”,即知识的“社会性”时,研究者更强调的是大家共有的知识和共同的建构,更专注于人际互动如何影响知识建构的过程与知识的分享和传递。
实际研究中采用哪一种概念,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来决定究竟采取哪种视角。
2
采用叙事探究方法来研究教师的知识构成或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时,一个先导的理论框架做叙事探究的基础是否有必要?抑或是,叙事探究本身就是在教师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促进其课堂决策或教学实践的因素,并从教学实践本身的分析中呈现出一个范式或模式,因此不需要一个先导的理论?
个人认为,进行叙事探究最好不要有概念性的框架,即非常清晰的概念界定。这是因为有了具体概念,有很多“旁”的内容就不大容易被观察到了。这就好比戴了一副绿色的墨镜,就不容易看到绿色的东西,戴了蓝色的墨镜,就不容易看到蓝色的东西一样。
但在研究前,总体来讲,还是要有一个理论视角,比如是更关注社会文化,还是更关注认知?这就好比是站在山顶看风景,最好先站定一个位置,然后才能有聚焦地详细观察。如果没有一个视角,什么都看得见,也就很容易陷入很散乱的现实(messy realities)中,也不容易梳理出有意义的发现。所以,起初要有预设的理论视角,但概念框架可以晚一些再生成。
3
请推荐介绍叙事研究的文献或书籍。叙事研究方法具体该怎样操作?操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叙事研究的方法并不复杂,但实际操作却很难做。因为叙事研究表面上是普通的讲述,但讲述本身的内容和顺序是需要编排的,是有意图的,是有论证(argument)隐含在里面的。非常强烈地推荐Xu & Connelly(2009)的这篇文献,此研究是很好地将叙事研究方法与外语教育结合的研究范例。
Xu, S., &  F. M. Connelly (2009). Narrative inquiry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 o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5 (2): 219-227.
另外,浙江大学的吴宗杰教授是叙事研究方向的专家,推荐大家关注他的研究和成果。
4
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好的模式吗?
职前教师实际上是学生,所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学习而不是在做研究;职前老师与在职老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具体内容和含义还值得继续探讨。
就我个人来说,我基本上不和我的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学生会有自己的选题,我会允许学生观摩我的课题,但不会让他们参与研究。此外,想要更多了解有关教师身份的研究,推荐阅读Special issue of TESOL Quarterly on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LTI)(2016)。
5
话语分析的程序可否用教师的行动研究来解释?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有什么区别?在课堂话语研究中,如何进行话语效果评估?
话语分析和行动研究还不同,前者是具体方法,后者是一种方法论。
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种。话语效果评估很难仅通过话语本身来分析,同时还需要其他数据来支持,比如访谈、学习成果等等。
当下话语效果评估领域的选题研究得很不够,特别提倡开展有深度有广度的相关研究。
63
学术研究提出的理论和行动研究归纳出的理论,两个“理论”含义是否有差别?
含义可能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态不同。换句话讲,理论和实践本身不是在一个逻辑层面。
声明本文版权归iResearch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