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期刊好文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新进展(上)(文/于翠红 刘件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认知机制、研究范式
2.1 力动态模式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不是封闭、自足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受其使用者影响的动态实体,语言的动因根植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涌现于人们的交往互动,不仅具有异时性(heterochrony),还具有很强的异质性(heterogenicity)。认知语言学通过将人类“近取诸身”的感知和体验与语言表征和心理表征有机结合,将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心转移到学习个体对物理世界的体验及其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构成全面解释和指导当代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动态模式。其中基于动力学的情态动词、介词认知观在二语习得中运用最为广泛,下文重点对此进行评述。 情态动词是英语表达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关涉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主观活动,反映说话人的态度、观点以及看法等。尽管母语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情态动词传达的不同含义,却很难将之准确付诸文字。传统情态理论倾向于在句法结构层面描述情态动词的意义和用法,然而由于这种描述是静态、孤立的,并不能很好地对其使用中的多义性及意义的交叉混合做出合理阐释(Tyler 2012)。Talmy (1988)、Sweetser (1990) 的动态演变模式理论(Dynamic Evolutionary Model,简称DEM) 通过将情态动词看作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提出情态动词的根意义(即作为助动词的意义)与物理力学、障碍以及路径紧密相关,并基于力的不同来源及种类,将情态动词的外部社会和内部逻辑推测两层使用含义联系起来,对英语常用情态动词进行了系统诠释。Tyler et al. (2010,2011) 将DEM应用于课堂情态动词教学的实验证明,与传统静态讲解法相比,借助图表或者场景形式的力动态示意图分析情态动词的意义,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认知效果。 同样,用以表达空间关系的介词常常与动词、名词等搭配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语义丰富、延伸义概念邻接(conceptual contiguity) 可以感觉但不易分辨,对二语者而言习得难度很大。传统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由于忽视空间位置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对介词做出全面的、令人满意的解答。Tyler (2012) 根据真实世界动力学、同一场景的不同识解以及隐喻化思维三大认知原则对英语基本介词的核心意义、延伸意义、接触意义、从属意义等多义系统及义项扩展路径进行界定,通过构建介词的原则性多义网络(Principled Polysemy Network) 和不同语言空间语义上的差异,为二语学习过程中介词不同义项的习得顺序、特征和困难提供了可供解释的理论框架。Tyler et al. (2010) 和李佳、蔡金亭(2008)等针对不同母语背景英语学习者进行的教学实验也证明,力动态模式指导下的介词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前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介词意义的短、长时记忆,还能有效避免来自母语空间概念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