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网络志:质化研究资料收集新方法(上)(文/郑新民 徐斌)

期刊好文
邀您共读

网络志:质化研究资料收集新方法(上)

上海外国语大学 郑新民 徐斌

摘要:作为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质化资料收集的新方法,网络志已被西方学界广泛地接受并使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但国内学界,尤其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对此方法还较为陌生。本文描述其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流程和规范,接着以海外基于网络化外语教学的实际研究案例对该方法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探讨了在使用网络志方法进行在线资料收集时所应遵守的相关伦理问题,旨在为我国学者开展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收集方法。


关键词质性研究;网络志;外语教学

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重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KX161027)和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基于互联网并由计算机、移动通讯终端构成的全球化信息网络已为世界各地的语言学习者搭建起了跨时空的学习平台;在线学习社区的出现也使得教师培训由线下走到线上,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加速与深入的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促使国外学者在多维度空间下开展多维角度的科学探究(Baker,2013;Farr & Murray,2016;Gee & Hayes,2011;Troudi,2014)。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化外语教学的质化研究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研究主题也日益多样,但在探寻新的研究方法上相对滞后,仍较多地倚重传统的质化资料收集手段。此外,现有研究还存在资料收集过程和资料分析步骤缺乏清晰描述(张培等,2013)、资料收集方法欠透明等问题,因此影响到研究的信度,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质量。


面对蓬勃兴起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网络化外语教育变革浪潮,若要对其开展更加规范、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完全承袭传统的资料收集方法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尝试使用新的资料收集方法,即网络志,一种便于学者在网络空间开展外语教学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问题对网络志展开讨论:


(1)哪些类型的外语教学研究可以使用网络志作为资料收集方法?

(2)网络志方法在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

2. 网络志

2.1 网络志的定义


“网络志”来源于民族志研究方法,而“民族志”这一术语起源于西方的人类学研究(Brewer,2000;Hammersley & Atkinson,2007)。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采用传统民族志方法进行质化资料收集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一些将民族志经典田野方法与互联网环境特点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法应运而生。Hine(2000)最早提出了“虚拟民族志”的概念,之后以互联网为研究环境并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的方法相继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因特网民族志(Sade-Beck,2004)、在线民族志(Markham,2005)、数字民族志(Murthy,2008)等,尽管命名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研究的旨趣和方法上是共通的(卜玉梅,2012)。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Kozinets(2006)将“网络(Internet)”和“民族志(ethnography)”两词合并,生成“网络志(netnography)”这一术语。随后通过其著作《网络志:在互联网上进行民族志研究》阐述了网络志的定义以及操作流程(Kozinets,2010)。Kozinets(2010)认为,网络志是民族志方法在网络情境下的一种变体形式,是对传统民族志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其内核并未脱离传统。网络志方法所收集的质化数据产生于人们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计算机进行的人际交流,“基于互联网的参与观察”是其主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通信终端设备快速出现,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模式又出现了新的变化。Kozinets在其后期著作中对网络志进行了再界定:“网络志指的是一套基于一定研究伦理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呈现等相互关联的研究活动。网络志使用参与观察手段从因特网上,也包括各种移动终端中,收集大量重要的能够被自由分享的数据”(2015: 79)。

 

借助Kozinets(2010)的定义,并整合其他相关研究的成果(Hine,2000;Zhu et al.,2015;Murthy,2008),我们认为网络志是质化研究所使用的一套资料收集方法,它以互联网场所为研究环境,采用参与观察手段,对网络环境中(包括各类型应用终端)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呈现,用于探究人们与互联网相关的社会行为及其实质意义。这一方法提出的理据较为充分,定义符合时代要求,操作流程简明、规范,可以作为网络化外语教学相关研究的资料收集理据。

2.2 网络志的操作流程


按照Kozinets(2010: 61)的设计,采用网络志作为资料收集环节的主要手段,在流程上共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见图1:

在图1所展示的资料收集流程的基础上,我们对网络志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进场准备(步骤1)、确定场所(步骤2)、资料收集(步骤3)、资料分析与呈现(步骤4、5)进行详细探讨。

 

(1)进场准备

进场准备是资料收集环节的起点,在进场前研究人员需要做好:①设定研究问题;②选择资料收集的研究场所,遴选研究对象;③了解研究场所中人员构成及其网络行为特点;④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并遵守研究伦理这四项准备工作。

 

(2)确定研究场所

虽然Kozinets(2010)将使用网络志的研究场所定位于在线社区,但现有研究早已突破了这个限制。我们认为适合国内研究者进行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的场所形式不仅是网络社区,还可以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网站、在线论坛、网络主页、个人博客与微博、在线游戏等。各类微课、慕课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可以用于教学的社交媒体软件如腾讯QQ群、微信群与公共号等,都可以是未来网络化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场所。

 

(3)资料收集

网络志方法要收集的资料分为“档案资料”“生成资料”以及“观察-反思日志”三种类型(Kozinets,2010: 95)。档案资料按属性不同又可分为“文本档案资料”与“非文本档案资料”。文本档案指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交流时留下的文字材料,如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文章、论坛发帖文字等。非文本档案资料是指在页面中的图像、照片、背景配色与音乐,或是不同风格的字体、特殊拼写形式与表情符号等一些“研究对象主动表现自我的形式”(Markham,2004: 153)。使用文字或音视频进行在线互动访谈所得到的资料被称为“生成资料”,生成资料存在的媒介可以是电子邮件,也可以是使用Skype、QQ、微信等社交媒体时所生成的语音和影像。“观察反思日志”指研究人员将自己在进行观察、互动与访谈等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感受、随想与反思基于客观描述的文本记录。

 

(4)资料分析与呈现

资料整理、分析的第一步是对资料分别命名、编码和分类,建立一套能够清晰分辨的编码体系;第二步是对资料添加注释,电子化资料直接使用Word、Excel等处理软件在文件上进行标注,如果是纸质文档,可在纸质文档边际空白处书写注释标记;第三步,检查、对比已分类注释好的资料,将内容接近的资料归类;第四步,为了保证资料分类与编码过程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需返回研究场所进行一轮新的资料收集,如有必要甚至需要进行多轮,并与第一批资料进行对比、校验;第五步,取一部分资料作为分析示例进行归纳、解读;第六步,基于资料的分析和解读生成研究结果,建构理论。其流程如图2所示。


本文选自《外语电化教学》第170期(2016年8月)“网络志:质化研究资料收集新方法”(3-8, 14)。原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并登陆中国知网(CNKI)查看。

【声明】感谢《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