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构建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上)

陈则航等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期刊好文 邀您共赏

陈则航 (北京师范大学)

邹敏(香港中文大学)

李晓芳(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陈思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要: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思辨能力对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现状,介绍了五个相关的思辨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分析、推理、论述、评价、监控共五项一级认知技能及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公正性共五条认知标准以评价各认知技能。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写作;认知技能;认知标准

本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现研究”(14YJA74000 4)的成果。


1.引言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自我调节和正确判断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和知识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不论是从国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还是从学生个体长远发展来看,了解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都至关重要。思辨能力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教育解放的重要力量和公民发展的强大资源(Facione 1990),众多学者已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效颇丰。思辨能力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部分学者认为亚洲英语学习群体通常缺乏思辨能力,“思辨缺席”已成为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Atkinson 1997;黄源深 1998,2010)。如今,思辨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但国内目前的思辨能力研究集中于对思辨能力的测量,对思辨能力表现及存在问题的研究相当缺乏,研究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可为今后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供有力的借鉴和依据。


近年来,表现性评价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通过书面测试、口头展示、完成项目、制作档案袋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或技能(周文叶 2007)。通过直接观察个体的行为或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写作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的构建过程,从判断写作主题、生成思想、组织思想到修改都伴随着分析、推理、评价、解释、说明等思辨能力的使用(Chaffee 1999;Deane 2011;Hayes 1996;Hayes & Flower 1980;韩少杰、易炎 2009)。因此,写作是评价学生思辨能力表现的比较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建构出一个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以分析和评价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思辨能力,描述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发展概况,为我国的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和资料。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现状论述;2)国内外相关思辨能力模型评析;3)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研究。

2. 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现状论述

Critical thinking 20世纪开始在欧美国家盛行。部分中国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如李瑞芳 2002;罗清旭 2002),但部分学者(如文秋芳等 2009)认为该译文有误导成分,将其译为思辨能力,本文中出现的“critical thinking”全部统一采用思辨能力的译法。目前,国内外对思辨能力的研究大致包括涵义界定、测量工具和培养方式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思辨能力的涵义界定:自思辨能力出现以来,来自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涵义界定。其中,被广为接受的是德尔斐项目(Delphi Project)、Robert Ennis以及Richard Paul的定义。1988年至1989年,美国哲学联合会委托著名哲学家Peter Facione组织46位思辨能力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六轮严格的探讨,认为思辨能力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以及该判断所基于的证据的、概念的、方法的、标准的解释或语境考虑”(Facione 1990)。Ennis(1985,1987)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是一种“实践性的反思性思维”。美国思辨中心主任Paul(1990,1992)将元认知模式引入批判性思维研究,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倾向性的、自我指导的思维,是适合于某种特定模式或思维的一个方面,是完美思维的一个例子”。由此可知,思辨能力是一种源于反思,以评判为核心,以分析和推理为重点的有目的、可调节的思维。


2)思辨能力的测量工具: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30多套测量思辨能力的量具,大致可分为客观性量具和主观性量具两大类,测评对象一般是大学生与程度高的中学生(Liu, Frankel & Roohr 2014;王建卿、文秋芳 2011)。客观性量具以选择题或里克特量表为主要形式,主要测试分析、推理和评价能力,如加利福尼亚思辨技能测量量表(CCTST)和剑桥思辨能力评测(CTSA);主观性量具则主要通过阅读与写作、短文分析与评价的形式来测评受试的思辨能力,以国际思辨能力评测中心思辨短文测试(ICAT- CTET)和恩尼斯-韦尔思辨作文测验(EWCTET)为代表。虽然恩尼斯—韦尔思辨作文测验要求学生逐段对信中的错误论证写出相应的回应并提供理由,但以上主观性量具都以阅读为主体,主要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分析、推理、评价以及论证能力。


3)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者就思辨能力是否能教,怎么教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有的研究者关注各学科共同的思辨能力培养(如Duron, Limbach & Waugh 2006;Halpern 1999);有的研究者则专注于各专业、各学科特定的思辨能力,例如护理学、医学、英语等(如Oermann,Truesdell & Ziolkowski 2000;阮全友 2012 );有的研究者则强调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Buffington 2007)。


从这三方面的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对思辨能力已经有较多的研究,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里的思辨能力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而外语学习中的思辨能力主要通过输出型活动表现出来。一般而言,输出型活动包括口语和作文。口语一般无准备时间,即兴说出的话不能很好地代表说话者的真实思辨水平。而写作是可以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思维的最佳体现。但从写作角度深入探讨思辨能力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作为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语言输出方式,写作与思辨能力密切相关,是学生思辨能力表现的重要媒介。近年来,随着部分学者(如Stapleton 2001)开始尝试在写作中去分析和评价大学生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在写作中评价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在国外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相比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依然较少,且以模仿国外研究为主(如刘东虹2005),尚没有在写作中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和测评工具。通过构建英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表征框架,全面分析和描述中国学生的思辨能力表现,可以让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时候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国内外相关思辨能力模型评析

目前,国内外比较有名的思辨能力模型主要包括Delphi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提出的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文秋芳提出的层级模型。具体如下。


3.1 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

Delphi项目组将思辨能力界定为认知能力和情感维度两个维度。认知能力维度又可细分为阐释(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评价(evaluation)、推理(inference)、解释(explanation)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六项能力,其中分析、评价和推理是核心技能;情感维度包括好奇、自信、开明、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好学、善解人意等情感特质,详见表1。


表1 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

双维结构模型从认知技能出发,不受思维内容的限制,应用起来很灵活,而且46名专家经过多轮反复讨论达成的共识应该具有普遍性(文秋芳等  2009)。此外,该模型还包括情感维度,认为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从该能力模型中的认知能力维度来看,涵盖了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比如“阐释”,主要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读到的或听到的)能够有深度的理解,是内化的能力,很难从表达中看到这个能力。而“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则可以通过人们的表达(笔头或口头)看到这些能力的表现。因此,如果建构写作中的思维能力表征框架,这些可以检测到的内容应该保留。


3.2 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
Paul & Elder(2006,2014) 提出了思辨能力的三元模型,即思维元素(the elements)、标准(the standards)和智力特征(intellectual traits)(图1)。他们认为思维是由目的、问题、视角、信息、推理、概念、启示、假设八项元素构成,每一项思维元素应该运用10条标准(清晰性、精确性、准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逻辑性、公正性、广度和深度)去衡量或者检验。


图1 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Paul & Elder 2014: 72)

与双维结构模型类似,三元结构也增加了类似的情感特质。但是三元结构是从思维元素出发,增加了检验思维的10条标准,这有助于自我评估、调节和完善个体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个体对他人的思辨能力进行评价,但10条标准过于烦琐,可适当压缩(文秋芳等 2009)。检验标准的提出为如何评价思维能力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在创建写作中思维能力表征框架时,作者借鉴了这一做法,利用检验标准去评价写作中表现出的思维能力。


3.3 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文秋芳等(2009)在借鉴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以及林崇德(2006)的三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为元思辨能力,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第一层次的元思辨能力管和监控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详见表2。


表2 思辨能力层级模型(文秋芳等2009:42)

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主要借鉴双维模型的框架,但在认知维度上增加了三元模型中的标准,并将标准精简为五条。同时,该模型保留了Delphi项目中提出的“自我调节”,不过,文秋芳将其定义为“思辨能力”,将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置于上下层关系,这一改变突出了自我调控能力在思辨能力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也说明一个思辨能力强的人不是光批判性地去看待他人,更是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这一能力无论在哪种框架都应该予以保留。

以上三种思辨能力模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思辨能力的各分项能力或标准,让我们对思辨能力的涵义和特点有了非常清晰的理解。从以上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评价能力等是三个框架都比较看重的元素,自我调控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拥有自信和毅力,主张公正正义等则是思辨倾向的重要指标。研究思辨能力既要考虑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即思辨倾向),也要考虑其思辨技能。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不过,以上这些理论框架比较宽泛,描述的是一个人的整体思辨能力,不与具体学科相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英语学科体系下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何表现。如前所述,外语学习中的思辨能力主要通过写作表现出来。因此,笔者需要找到将思维与写作结合的思辨能力模型。

Chaffee(1988:28-29)认为思辨能力是我们积极、有目的、有组织地努力去审视自身和他人的想法以澄清和完善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包含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系统地讨论想法、善于接受新观点及用理由和证据支持观点五部分。后来,他将思维与写作相结合,提出了思维-写作模型(图2)。该模型包括三个层次:外层是写作的情景,包括目的、读者、主题和作者;中间层描述的是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有思考的写作间的交互关系;里层描述的是各写作活动间的相互关系。


图2 思维—写作模型(Chaffee 1999:8)

思维—写作模型尝试将写作和思维相结合,并且中间层突出了思辨能力与写作的关系。Chaffee认为一个具有思辨能力、能认真思考的作者具有以下特点:积极思考,独立思考,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观点有理有据。这为思辨能力与写作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Chaffee的模型只是理清了思维与写作的关系,没有细化写作中的具体思辨能力。文秋芳、刘润清(2006)尝试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他们让某大学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在50分钟内用英语完成一篇300 字左右的命题议论文,然后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出30篇,对这120 篇作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他们提出了基于写作的四个基本环节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特点(2006:51):

切题性指作文内容是否符合所给的作文要求,明确性指作文中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否清楚、明确。连贯性指文章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透彻性指各论点的论述是否有理有据。依据这一参考框架,我们能够有效看到学生写作在思维方面出现的问题。

以上两个研究给我们研究写作中的思维表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不过,Chaffee的研究没有能够将思辨能力细化,不具可操作性。而文秋芳和刘润清的模型主要是从写作过程入手的,提醒我们要考虑过程中发生的思维,而不仅仅看作品中的思维。那么,到底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写作过程与作品中的思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思辨能力的不同模型到思维-写作模型的分析,不难看出,构建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需要从一般意义上的思辨能力元素中将可用于评价写作的元素剥离出来,还需给出评价标准,具体而言,写作中可以表现出来的思辨能力大体为分析、推理、评价、论述。自我调节在写作中则可能表现为自我监控,能否对所写内容有规划,有反思,有修改等。从标准方面来看,主要依据三元结构和思辨层级两种模型,抽取与写作相关的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公正性为主。同时,也考虑文秋芳、刘润清所使用的切题性、明确性、连贯性、透彻性等标准。至于思辨能力中的情感特质,因其无法通过作文衡量而未放于框架之中,但它们应该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培养目标。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第9卷第3期(2016年8月)“构建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11-19)。原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并登陆celea网站查看。


思辨系列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分析了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讲解了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课程网址:http://ucourse.unipus.cn/course/109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U讲堂重磅推出的免费公开课,全方位呈现了思辨教学理念在基础英语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课程网址:http://ucourse.unipus.cn/course/275


识别二维码,

登录U讲堂,了解更多好课。

【声明】感谢《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