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好文 | 构建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下)
期刊好文 邀您共赏
陈则航 (北京师范大学)
邹 敏(香港中文大学)
李晓芳(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陈思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要: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思辨能力对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现状,介绍了五个相关的思辨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分析、推理、论述、评价、监控共五项一级认知技能及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公正性共五条认知标准以评价各认知技能。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写作;认知技能;认知标准
4.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
框架的制定
通过文献阅读、项目组成员多番讨论、专家会晤、作文分析、教师访谈和学生访谈,我们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特点、写作过程特点、写作能力要求(欧洲理事会合作教育委员会 2008:63,222)和多方意见,制定了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具体制定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范围界定阶段。这一阶段,项目组成员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范畴和研究思路。首先,这是一种对学生写作的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创造答案或成品展示其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表现其所知和所能(李坤崇 1999)。本研究旨在从学生写作中看其思辨能力的表现,因此,项目组成员基于对前人思辨能力框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深入讨论,从中筛选出和写作相关的思辨能力,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案和理论框架。从对文献的梳理来看,写作中的思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结合文章题目,借助已有的知识、前人研究发现及自身经验去辩证、公正地分析争议性问题及权威观点,明确提出并合理论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同时,学习者能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反思自身以及他人的观点以及论证过程。我们参考了上文中提到的五个模型,从思辨能力本身的维度和标准进行划分,并参考卫灿金(1977)关于写作思维过程的论述,将思辨能力置于写作中去考虑。我们认为写作中的思辨能力表现可分为分析、推理、论述、评价四大技能。每项技能又可分为多项二级技能。
第二阶段:修订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咨询了思辨能力研究方面的国内外专家,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对表征框架作出了修改和完善。具体而言,我们作出了如下变更:将监控能力从评价能力(评价自我)中单列出来,并拓展为自我评价和自我纠正;将二级技能进行了重组并予以进一步细化,给出了具体描述。这样的调整使得四个技能和监控区分开,同时,每个技能的二级技能定义更为准确,描述更为细致。这样,教师在理解该框架时可以一目了然,避免产生歧义。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在修订框架的基础上,我们访谈了北京地区的14名英语教师和10名学生,请他们仔细研读修订后的框架并提出意见,以此完善写作中的思辨能力表征框架的语言表述和涵盖的范围。修订后的框架更加强调学生多角度、全面看问题,更加重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我们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多年思辨能力和写作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共同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具体分析,依据表征框架对作文尝试进行了编码,进一步修正了各项二级能力的表述,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便于理解。
修订后的思辨能力表征框架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结合文章材料、已有知识和研究去仔细、全面、公正地分析问题,准确、客观地评价不同观点,明确提出并有理有据地论证自身观点的能力,它既可以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写作成果中,并可以通过具体的写作任务表现出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以先前的思辨能力模型为基础,借鉴双维模型中的认知能力维度,适当增加三元模型和层级模型中的认知标准,并参考了布鲁姆思辨能力模型和思维-写作模型中的具体认知技能。但与先前的思辨能力模型相比,该框架聚焦于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的表现,更加强调二语写作和思辨能力的关系。同时,该框架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吸收了一线教师和学生对思辨能力的认知,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经过多方努力,修订后的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如表3所示。
表3 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
该框架的认知技能主要是从写作活动的特点出发,列出了分析、推理、论述、评价、监控共五项一级认知技能,其中前四项为核心技能。同时,每项一级技能下又包含了相应的二级认知技能(见表4)。
表4 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二级技能具体表现
注:本框架依据英语作文中体现的全部思辨能力技能制订而成,但衡量具体某篇作文体现出来的思辨能力技能时可能不能涵盖框架中的所有技能。
分析技能主要体现在写前活动和写作文本中,作者对写作主题的准确理解和信息的区分、比较以及整合以形成作者自身观点的能力,包括分解话题、比较观点、区分信息和整合信息四项二级技能;推理技能主要是指作者如何对各分论点进行有逻辑的解释或对假设进行合理的验证,并有效避免错误推理,包括阐述理由、替代假设、预测结果和避免谬论四项二级技能;论述技能主要指作者能够合理地组织观点和论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有深度和广度,包括陈述观点、论述过程、论证方法、得出结论四项分技能;评价技能主要指作者能够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权威及其他不同的观点或方案,包括评价权威、评价观点、评价论证、评价论据四分项技能;监控技能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不断地反思和客观评价自己的观点及论述过程,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写后反思中,包括自我评估和自我纠正两项分技能。
同时,该框架结合三元结构模型及层级模型的认知标准,提出了五条认知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公正性。精晰性指思辨应该准确、清晰和精晰;相关性指思辨的内容应该切合主题,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逻辑性指思辨应该条理清楚、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深刻性指思辨活动和思辨结果有广度和深度;公正性指思辨活动应该客观,不带偏见。需要指出的是,本框架旨在涵盖学生写作中表现得全部思辨能力,每一具体的写作任务可能只体现框架中的一部分能力,需要因写作任务设计变化而有所偏重。
5. 结语
思辨能力不是空中楼阁,不可触摸,而是可以在语言输出中表现出来。我们在谈论思辨能力的培养之前,首先要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表现现状做清晰全面的描述,了解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发展情况和问题,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做出恰当的调整,为思辨能力的发展创造合适的条件。本研究提出的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来源于已有研究和一线教学实践,并对思辨能力及各分项能力进行了详细说明,这有利于教师对思辨能力的理解和把握,方便教师依据框架了解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现状。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此框架设计和修订符合我国学生特点的写作任务、评价体系以及调查问卷,力争为教师提供一整套用于思辨能力评价和研究的资料。但由于思辨量具和评价体系的制定非一日之功,我们也将根据探索结果不断进行调整和修订,以期能真实反映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
《中国外语教育》创刊于2008年,是教育部国家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的外语教育专业学术期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本刊主编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梁茂成教授。本刊以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应用性兼容、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为办刊宗旨,鼓励研究者以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为研究重点,支持一线教师开展具有个性的研究,是我国外语教育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
本刊已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年来源集刊目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
主要栏目:主要栏目:“热点聚集”、“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外语课程与教学资源、外语教育政策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外语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学习者的研究)、“外语评测”、“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书评”、“学术动态”等。
投稿说明:本刊发表的文章以实证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综述类和部分外语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稿件内容及格式具体要求请登录本刊网站查询(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访问)。
在线投稿:http://submit.celea.org.cn/fleic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第9卷第3期(2016年8月)“构建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11-19)。原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并登陆celea网站查看。
【声明】感谢《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