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都市多语景观——北京的多语生态考察与分析(文/王克非 叶洪)(下)

王克非 叶洪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期刊好文
邀您共读

都市多语景观

——北京的多语生态考察与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王克非 叶洪

作者简介

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翻译学、语言政策、外语教育。


叶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外语写作、质性研究方法。


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语言景观考察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WYB04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世界主要语言推广机构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YBA400)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多语景观已成为城市,特别是世界大都市的重要特征。作者以Ben-Rafael的语言景观构建原则为基础,结合 Huebner多语景观分析的SPEAKING模型,通过语料收集和访谈,对北京三个路段的多语景观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官方标牌,比如路牌和指示牌、警示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国家法规、政策,反映了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力关系”和不同的“集体认同”理念。反之,商业店牌的设计较多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理性利益”原则,部分多语标牌则通过语言创新突出“个性表现”和文化特色。北京多语景观集中体现了处于历史发展关键时期的首都,其民族、文化、政治、经济身份所经历的新的挑战和转型。语言景观不仅反映该社会的深层结构和社会生活,也可以成为批判教育、反映社会变革和争取语言权力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北京;多语景观;语言政策;经济动态;文化碰撞

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语言景观考察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WYB04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世界主要语言推广机构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YBA400)的阶段性成果。


3.3 北京多语景观分析


对北京三条主要街道的语言景观调查发现,官方标牌——比如路牌和指示牌、警示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国家法规、政策,反映了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力关系”和不同的“集体认同”理念。反之,商业店牌的设计较多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理性利益”原则;部分多语标牌则通过语言创新突出“个性表现”和文化特色。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1)多语路牌与国家政策、身份;(2)多语店牌与经济全球化;(3)多语景观与文化碰撞、创新。

3.3.1 多语路牌与国家政策、身份


北京作为世界大都市,公共标牌的语言要符合全球化趋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符号化,又要体现我国的主权与身份。调查中发现,各类标牌中路牌的双语率最高,为100%;商铺招牌平均为47.8%,指示牌、警示牌为53.7%(如下表)。


表3 不同标牌的双语(含多语)比例


路牌的语言选择比较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权力。由于地名标志为法定的国家标志物,公共路牌上的书写、拼写内容及形式具有严肃的政治性,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涉及民族政策,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政策。考察地段的路牌在地名、路名的专名上基本采用了汉拼,但对“路、街”等通名则有汉拼和英语两种译法。比如“学院路”有“Xueyuan Lu”和“Xueyuan Rd”的不同译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街两名”甚至是“一街多名”的现象呢?


在国家法规层面,道路标示的英译历来有两种趋势:城市交通管理者和英语学者等主张路名的通名部分应该英译,认为这更符合国际化的做法;地名学家和语言规划学家推行地名拼写的单一罗马化原则,强调汉语拼写是我国政府行使国家主权的一种象征,事关民族认同和民族尊严。这些分歧导致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和法规。由于目前道路交通标志的英译没有统一的法规和标准,已有的各种规范的内容也不够完整,加上历史和现实原因,便出现了路名“各自为政”的现象。目前这英译和汉拼两种译法的分歧和并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权力机构对民族身份、文化和心理认同的认识差异(Moriarty 2014),也映射出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较量,其未来发展方向也可显示我国语言政策的国际化趋势和程度。


从标牌接受者或公众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群对标牌的语言使用有不同的反映。国内有的主张更多英译,以提高北京的国际化形象,有的主张完全汉拼,以显示国家主权和民族身份,有的则认为无论汉拼和英语对他们都没有实际意义,罗马字母只不过是城市国际化的一个标志而已。一些外国游客认为路名全部汉拼更符合国际惯例,也更方便使用。许多外国游客认为,道路双语标示的混乱给他们出行造成了不便,不论根据哪种译法,统一是最重要的。


除路牌外,指示牌、警示牌的双语率也显示了某个城市或地段的国际化程度。学院路的双语率(12.9%)远低于王府井商业街(85.7%)和三里屯(61.3%),与表1中的数据趋势一致,说明学院路在与国际接轨和提供语言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警示牌(比如“前方危险”)都没有英语翻译,显示出语言服务意识的淡薄,亟待改善。


3.3.2 多语店牌与经济全球化


店名是商业语言的一种,具有商业语言的所有作用和特点。标牌制作者通过语言选择提高自身的经济价值,吸引消费者,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调查中发现中文单语的标牌仅占36%,其他分别为英文单语(11%)、中英双语(51%)、三语或三语以上(1%)。由此可见,两种文字已成为商铺、商标命名的基本模式,罗马字母(包括汉拼、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使用不仅起到信息、象征功能,而且能增加商铺的经济价值,也是社会消费心理的符号表征。


首先看看单一的外语和汉拼店牌,我们称之为罗马化标牌,主要包括英语、拼音及个别的法语、意大利语等。比如王府井商业街随处可见纯英语标牌,它们展示的是国际著名商标或连锁商店,比如MONT BLANC(万宝龙笔)、GAP(服饰品牌)、TISSOT(天梭手表)。这些标牌代表的大多是公众熟知的品牌或餐饮、酒店连锁,一般不带中文翻译,因其本身已成为一种富有影响力的经济符号,反映了一种国际化的消费取向,是部分时尚消费人群的偏爱。这些标牌无需翻译成当地文字,显示了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权力、地位与号召力。目前国产的这种品牌还不多,如Haier(海尔电器)等。如果中国产品的标牌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景观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则表明中国经济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再来看看双语店牌。双语标牌是中国企业/商业进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调查地段约50%的商铺采用了中英双语,其中98%为中国商铺/商标附带外语翻译,中间不乏别具匠心的英文译文。比如金泰之家(Golden Inns),果园老农(Orchard Farmer)、快客(Quick)、链家地产(HOME LINK)。中国传统老字号也不甘落后,积极向外宣传:吴裕泰(WUYUTAI TEA SHOP)、盛锡福(Sheng XiFu Hat Store)、稻香村(DAO XIANG CUN)。这些标牌专名采用汉拼,保留了中国语言文化特色,通名因其悠久历史和知名度在中文名中一般略去,但在英文中增加了(如TEA SHOP和Hat Store),方便国外购买者,显示出老字号与时俱进的主动。这些双语标牌也显示本土企业并非被动或被迫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主动打开国门、迎接国际市场的挑选。这从双语店牌的别致、贴切的英语译名可见一斑。


双语标牌中外国品牌译成汉语的仅占2%,比如Ibis(宜必思酒店)。这说明在全球化进程中语言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本土的标牌需要英译来被人接受,而大量国外商标却不译成中文,显示出英语及其所代表的经济文化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最后看看包含三种或三种以上语言的多语店牌。调查中发现三语或三语以上的标牌并不多(仅4处),且都集中在三里屯。下图中的这套餐馆招牌包含三种语言,中文、英语和法语。中文“福·七”不论在店牌还是宣传牌中都处在最显著位置(最上方),既显示了高雅的法国餐厅,又使用“福·七”与中文“福气”谐音,迎合中国顾客追求“吉祥幸福”的文化心理需求。


多语店牌中还有一些颇具民族语言特色的店牌,比如“新疆突玛丽斯餐厅”包含中文简体、中文繁体、维吾尔语和英语;其中的维吾尔语既展示了餐厅的食物风格,也显示出一种西域风情。除了商业和经济价值之外,这些标牌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人们看到少数民族语言在大都市语言景观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这些语言的偏见和忽视(Pietikäinen & Kelly-Holmes 2011)。


总的来说,多语商铺招牌从微观角度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角力。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人们语言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多语店牌中外文的功能也在悄然变化:从装饰性到信息性,再到象征性。当然,倡导与国际接轨并不等同于滥用外文商标,我国部分商标、广告大肆滥用洋文,导致“洋污染”,需要清理和整理。


3.3.3 多语景观中的文化接触与碰撞


本次调查发现,多语标牌中除了语言的选择和排布外,还出现了语码的重组和创新。中外不同语言语码在文字、词汇、句法等层面可能进行任意组合,形成新的混合语码。这些组合中有的语码具备原有语码的特点,有的却违背或超越了原有语码的语法规则,本文且称之为变异组合或语码。以下归纳北京多语标牌中语码组合的主要形式,并对其中的变异组合进行讨论。


(1)汉拼专名+英语通名:光明视力眼镜(GUANG MING SHI LI OPTICAL)、爱奇艺咖啡(iQIYI CAFÉ)、兰桂坊(Lan Kwai Fong);


(2)英语缩写专名+英语通名:浦发银行(SPD BANK)、新华保险(NCI INSURANCE);


(3)英语意译专名+英语通名:金枝玉叶(LEAVES FASHION)、盛画廊(RED PASSION GALLERY)、星光足道(Starlight massage);


(4)英语通名+英语意译专名:丽芷轩美甲(NAILS BEAUTY)、欧月啤酒吧(BEER MANIA)、新元素(Element Fresh);


(5)英语+汉字/拼音:iQIYI(爱奇艺)、“i”动太古里(详见下文解释)。


以上第1类和第2类是汉语和英语语码的组合,遵循两种语言共同的语法规则,即专名在前、通名在后,并将汉语原名完整地拼写出来,体现了对原品牌的保护和推崇。一般国家、政府机构或拥有较高声誉的品牌/店牌会使用这种店牌,集中体现了标牌构建的权力关系原则。第3类和第4类中的标牌全部使用英语,通过巧妙的意译或文字游戏(如谐音双关),体现出标牌制作者的匠心和品味;避免直接使用汉拼而改用“纯英文”,使得这类标牌的所有者和消费者体现出一种共有的集体身份:时尚的、教育程度高的、生活优裕的国际大都市居民。第4类组合的标牌使用英语文字和词汇,但违反传统句法规则,使用head+modifier的倒置句法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变异组合。这类标牌的制作者很可能想通过这种创新,达到标榜个性、吸引眼球的目的。第5类是英语和汉字或拼音的变异结合,以iQIYI(爱奇艺)为例,其标志以英语字母“i”取代拼音“ai”,一则因为字母“i”随着iPhone、iPad的流行已成为通讯技术前沿和创新的标志,可以呼应“爱奇艺”网站“悦享品质”的品牌口号,旨在为用户提供丰富、高清、流畅的视频体验。二则因为“i”在英语中是“我”(I)的意思,充分体现该网站对个体用户的尊重。此外,字母“i”是“互动特性”(interaction)、“主动性”(initiative)和“革新精神”(innovation)等单词的首写字母,为网站营造了一种充满活力、青春、时尚的品牌形象。变异组合产生的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语言,具有创新精神的新词语显示企业个性、产品个性。


语言有变异的倾向,语言接触势必产生语言变异和融合。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无所不在是全球化进程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而语言的变异和融合则是全球化和本土化互动过程的结果。应该注意的是,语言符号的组合并不是任意的,可能隐含语言地位的不平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变异是全球化和本土化博弈的外化,是一种文化较量,所以,“中英对译”更贴切地说是“中英对弈”。语言规范是为了控制变异,但并不排斥变异;追求语言修辞效果的正偏离是有益的、积极的(张先亮、王敏 2013)。要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生活,则应对全球化下的语言文化创新持积极开放的心态,避免文化焦虑和因此产生的“民粹主义”。


4. 结语


全球化是一个抽象的、不易觉察的过程,真正可感知的全球化发生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妥协的互动过程中(Blommaert & Rampton 2011),而多语景观正是这一互动过程的结果。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标牌总体上表现一个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从一个角度反映该社会语言政策、法规,各个团体间的权力关系和不同的身份认同理念;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角力,以及文化、语言接触中的博弈与创新。目前,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崛起和发展的同时又不丧失本国文化和道路特色的挑战;处在多语生态中人们的民族、文化、政治、经济身份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和转型。加强对语言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关注,加强对多语景观所联系的社会语言生活的理论研究、描写和分析,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管窥社会权力以及全球化影响的窗口。


本文选自《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第3卷第1期(2016年6月)“都市多语景观——北京的多语生态考察与分析”(10-26),有删减。

【声明】感谢《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