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审稿人说 | 《中国应用语言学》审稿谈(一)(文/刘宏刚)

刘宏刚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刘宏刚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与《中国应用语言学》的缘分,并简单说说我的审稿经历和对稿件的看法。


我给《中国应用语言学》审稿是8年前开始的。当时我在北京大学英语系攻读博士学位。很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审稿任务,开始了我的审稿人之旅。2010年,外研社庆祝《中国应用语言学》创刊30周年的时候,我还有幸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会议,聆听前辈们讲述与刊物的不解之缘。《中国应用语言学》前身是《中国英语教学》,是国内唯一一本专门刊登英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方向英文稿件的刊物。在前辈们的努力下,特别是在文秋芳教授担任主编以后,刊物有了很大变化,即主题更为鲜明,专注于应用语言学稿件的刊发,按照国际期刊的审稿标准,严格匿名审稿制度,不定期采用组稿的方式来突出专栏效应,目前刊物已经进入Web of Science的ESCI(新兴资源文献索引)的行列,有望不久以后成为我国应用语言学领域第一本进入SSCI索引的刊物!作为一个读者和审稿人,我看到了刊物为了挖掘优质稿件而创造的公平、良性的办刊生态,也能感受到刊物蒸蒸日上的时代气息!


作为审稿人,在过去8年多的时间里,我一共审稿80多篇。这些稿件主题不同,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难忘的审稿过程也培养了我建构式的批判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太多经验,我对来稿的格式和内容都比较挑剔,也“枪毙”了一些稿件。后来在和我的博士生导师高一虹教授交流的时候,她建议我不要专注于挑毛病,挑毛病都很简单,最好能够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看你手里的文章是否有可能通过你的评审得到一些提升和改进。导师的一席话对我影响很大,此后,在审稿过程中,如果我认为稿件真的不合适,可能只有通过重写才能达到要求,也会列出更为充足的理由,审稿建议经常列满一两页A4纸,建议作者修改之后重新投稿;如果文章的立意不错,或有实践意义,或有理论意义,尽管文章体例或文献引用格式有待完善,或是讨论部分展开不充分,我都会给相应意见让作者修改。


除了本次专栏里其他几位专家提到的审稿情况,我再简单说一下自己在审稿时的关注点。


我的评审一般采用由外及内的方法来进行。首先我会关注作者是否按照要求来编排整个稿件。我遇到过很多次作者直接把硕士论文发来的情况,而从硕士论文到一篇可以发表的论文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好的学位论文不一定是好的可以发表的期刊文章。所以我一般都会给作者提出这个问题。另外,我发现,如果在格式上没有按照刊物的规定来编排,内容基本上都新意不大,论文整体质量也不高。

 

接着,我会重点看论文的摘要、文献综述的结尾部分、研究设计和数据讨论部分。摘要能从整体上反映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否清晰,摘要写不好,内容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献综述的结尾部分一般可以反映作者能否批判性地看待前人观点对于自己的启发和自己研究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篇高水平论文的评审指标之一。我评审的稿子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不多,大多数都是说few studies talked about this topic…in order to fill the gap…实际上这种体现研究必要性的话语是比较无力的,因为目前的相关研究是否真的如作者所说多与少,与作者的文献检索能力有直接关系。而从文献的脉络上看前人研究可以继续推进的地方,也许是一篇文章比较好的出发点,但是很遗憾,很少会有作者认真做相关论述。研究方法对于应用语言学来说十分重要,作者是否能够逻辑清晰地呈现研究问题,有没有合适的研究工具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如果研究设计这部分汇报不清楚,或者设计不合理,基本上论文通过评审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在数据讨论部分,如果作者只是汇报数据,而很少有参考前人成果进行的相关讨论,这也会面临被拒稿的危险,因为这是文章的“卖点”也是突出研究价值的地方。但即便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不会轻易拒稿,而会综合考虑作者的写作情况,如研究的立意不错,研究设计也比较严谨,文献综述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理据,即便是作者用前人观点支持自己观点的讨论较少,我也会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而不会因此“枪毙”稿件。


最后,我想结合我的审稿经历,向投稿人提一些小建议 :


1. 参照期刊的体例格式,编排好稿件后再投稿,而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学位论文投过来,这会使评审专家对论文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2. 通过摘要说清楚自己论文的思路,一方面有利于作者紧扣主题来展开论文,另外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摘要掀起第一波对评审人的“吸引”。


3. 文献综述部分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文献的展开方法很多,我想说的是,任何文献的综述,不能只综合而不论述。论述要切合实际,紧紧围绕自己的主题展开,但切勿夸大自己研究的价值。


4. 研究设计:这部分要逻辑清晰地提出研究问题,研究工具的描述也要尽可能详尽


5. 研究结果与讨论: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作者一定不能只玩数据,或者呈现一大堆的访谈原文,而很少有支撑结果的前人的文献或者是作者对于数据的深描。如果您的研究确实找不到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相关文献支持,那么可以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领域找根据。


6. 参考文献:经典文献要有,但近五年的文献也要有,从这一点上能够反映作者对于文献的把握。我发现,好多稿件都说本研究是前人较少涉足的,但我看了文献综述,发现最近10年的文献都没有包括进来,那作者凭什么说自己的研究是“前少古人,只有自己”呢?


啰嗦了这么多,在农历鸡年来临的时候,衷心祝愿《中国应用语言学》能在向国际高水平SSCI期刊迈进的征途上更近一步,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在向刊物投稿的过程中取得更多收获!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CJAL投稿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