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 | 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下)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12-22

为进一步推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的运用,《中国外语教育》2017年第2期刊登5篇系列论文,聚焦“产出导向法与教学材料使用”这一议题,从不同角度探究使用教学材料的“理据性”和“有效性”。这5篇系列论文均源于作者参与编写的《新一代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下文简称《新一代》)第二册第四单元Kindness and Indifference的教学实践和理性思考。本期热点聚焦摘登该系列论文,期待可以有助于参与POA教学试验的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一代》教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同时推动国际学界的新热点研究,即教学材料在语言教与学过程中的作用。


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过程及评价

(邱琳 北京化工大学)

在设计促成活动时如何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是“产出导向法”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为应对这一实践难题,文秋芳(2017)提出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以此为基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提炼出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

有效的促成活动设计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是:对接产出目标精准化;产出晋级渐进式;活动类型多样化。在“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中,“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直接服务于“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图1)。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

在本研究中,笔者根据学生水平和实际教情,设定的总体产出目标和产出子目标如下(表1)。


1.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落实途径

本研究采用“理论—实践互动”的辩证研究方法,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知识建构基本假设,以基本假设指导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践,研究教学实践效果并开展教师反思,最终提出应对各项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图2)。


精准性的落实途径:准确对接产出目标、重点应对产出困难。通常,“对接产出目标”以“关联性”原则指导促成设计,与产出目标直接关联的内容、语言和结构就是促成材料的最佳选择,教师基于逻辑常识就可以做出判断;但“对接产出目标”的促成内容对学生产出而言有难度大小之分,有的促成内容产出相对容易,有的促成内容产出比较困难,对于产出困难的部分,教师要加大促成力度,强化产出训练,帮助学生有效越过产出障碍。

 

渐进性的落实途径:逐步加大语言加工认知难度、逐步减少教师脚手架力度。其中,后者可以有效调控前者。增大教师脚手架力度可以降低加工认知难度,减少教师脚手架力度就可能加大加工认知难度。POA提倡促成渐进式,通过精细的活动设计,逐步加大语言加工难度,帮助学生实现语言产出进阶(邱琳 2017)。本文中教师脚手架专指促成活动设计中为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而提供的外部支持信息,随着学生语言产出的逐步晋级,教师的支持力度逐步减少。

 

多样性的落实途径:丰富输入模态、拓展过程性产出类型。为符合当今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所具有的认知特点,促成材料可以考虑多模态,文本、音视频资料、图片等都可以作为输入材料来源。此外,过程性产出类型应该尽量多样,可以考虑口语产出、书面产出和翻译产出。多样性设计可以全方位刺激语言输入和输出,帮助学生实现“听、说、读、写、译” 语言技能的平衡发展。


2.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落实步骤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描述针对产出子目标1 的具体实践。

产出子目标1:描述紧急案发现场(吉诺维斯谋杀案)

选择输入材料(应对产出目标,教师精心选择后的促成材料包括视频和课本段落:视频材料还原现场,文本材料还原事实细节。)

转换输入材料:

第1步:观看视频、建立故事图景。

第2步:阅读课文文本、补全动词短语。将吉诺维斯遇害经过图示化(见图3),挖掉动词短语信息让学生补充还原,通过这个设计将学生的注意力选择性地聚焦到谋杀案案发当时的动作性过程。

第3步:提供关键动词短语口述句子。借鉴外研社《新一代》教辅资源PPT,提供关键动词短语让学生复述谋杀案三轮袭击经过(见图4)是帮助学生完成句子产出的有效策略。

第4步:无提示复述故事。教师可以进一步撤离脚手架,让学生完成“无提示描写案件”的产出活动。

第5步:为简易案情描写润色。视频中证人复述的案情在情节和用词上比较简单,教师让学生用到课上所学给简易的案情描述进行润色加工。


3.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落实途径与落实步骤

表2展示了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与落实步骤。

1) 精准性:准确对接产出目标,重点应对学生产出困难。

2) 渐进性:逐步加大语言加工认知难度、逐步减少教师脚手架力度。

3) 多样性丰富输入模态、拓展过程性产出类型。

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回溯性评价

学生反馈:单元教学结束后,笔者召集学习小组成员开展“焦点采访”以获得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表示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点聚集,不像以前教学中的点比较分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键动词有利支撑表达,音视频输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反思:教师阅读学生的产出文本发现:学生动词短语的表达比较到位,说明针对产出困难的促成设计初见成效, 基于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落实途径能够“落地”,用心促成的目标语言最终能够被学生内化,并用于最终的产出任务上。但大家产出文本的整体风格比较一致,描写的基本思路和用词有一定相似度,也就是说,按照笔者目前的促成设计,留给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空间不够大。这给POA促成设计研究提出进一步挑战:促成活动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多样化”的落实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除了目前已经提出的“丰富输入模态”和“拓展产出类型”,还需要积极探索实现“产出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2017第2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40002)子课题“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

 评价产出目标的达成性

(毕争 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评价POA教学实验实施后产出目标的达成性。图1展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其中,“教学材料”指经过教师选择或改编后实际用于教学的所有材料,包括课本(textbook)和补充的文本、网络平台的微课、音频、视频等。三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参与度”,指学生上课注意程度和配合程度;“获得感”,指学生是否感到上课有收获,“不虚此行”;“产品质量”,指对学生产出表现的客观评价(文秋芳 2017)。

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产出目标达成性的三个指标具有完整性和恰当性,能够有效指导研究实践。同时,自下而上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可以具化为系列表征(见表1)。“参与度” 表现为学生产出实践、学习主动性和注意力三个特征。“获得感”表现为学生语言产出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面三个特征。“产品质量”表现为“交际效果”和“目标语言项目使用”两个特征。

1. 参与度

访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方法(即产出导向法)实施后,学生的产出实践增多,学习主动性增强,上课注意力也更集中。写、说等产出实践增多是学生最直观的体会,而产出实践本身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产出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图片描述、翻译、对子活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为学生的产出提供了多种途径。


在访谈中,有学生谈到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由之前的被“灌输”变为主动“探索”,最主要的原因是上节提到的课上产出实践增多,这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查单词”,记住自己需要用的东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谈到注意力集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有关,学生的注意力被课堂实践所占有,自然不会再分散精力去“看手机或做其他事情”。第二,与所学习内容的“针对性”有关,无论是学课文还是做习题,都有明确的“针对性”,而非像大海捞针一样费时低效。这体现了POA所倡导的“选择性学习”的理念,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精准”的输入促成(邱琳 2017),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效率更高。

 

2. 获得感

“获得感”主要表现为语言产出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以及知识面拓宽。学生们认为,本单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语言产出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写作和口语。学生认为是“学完就练”,即输入和产出之间“有机联动,无明显时间间隔”(文秋芳 2015:550),这说明POA的“学用一体说”在学生的切身体验层面得到了佐证。思辨能力并未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甚至教师从未提过这个抽象的概念,但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谈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学生还谈到了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收获。由此可见,学生不仅把英语当作学习对象,而且还当作学习工具来习得其他方面的知识。

 

3. 产品质量

在单元学习之后,学生产出文本的整体质量有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内容更加深入、有针对性,语言更加准确、丰富,从而增强了交际效果。学生目标语言项目的使用数量统计说明了有目标语言项目内化并用于产出。在使用的质量方面,整体来说,绝大多数目标语言项目的使用是正确的。

 

本文以“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中产出目标达成性的三个指标为出发点,考察POA教学实验实施后产出目标的达成效果,旨在验证这三个指标,同时探究它们的具体表征,从而使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更具可操作性。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2017第2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40002)子课题“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 

基于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教学实践

(张伶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笔者开展POA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如何针对中、高级水平学生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和转换教学材料,进而依据产出目标恰当性、促成活动有效性以及产出目标达成性来评估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研究程序

笔者按照前期准备、设定目标、选择与转换促成材料三个步骤开展教学实践(文秋芳 2017)。在前期准备阶段,笔者在“吃透教学材料”和“吃透学情”方面做好充分准备(Hutchinson 1987)。在设定目标阶段,教师要明确每个单元的总体产出目标,然后将其分解为子目标(文秋芳 2017)。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笔者分别设计了中、高级水平学生的单元产出总任务以及子任务(见表2)。在选择与转换促成材料时,要以系列小目标为指南,选择相应能够实现小目标的输入材料, 同时还要将输入材料转换成一系列的促成活动, 由易到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目标,进而完成大目标(文秋芳 2017)。

笔者以“小悦悦事件”的视频驱动以及吉诺维斯案的促成活动设计为例,说明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和转换教学材料。表3 列出了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班在驱动环节的不同设计。

基于中、高水平学生在语言、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不同缺口,笔者为其设计了系列促成活动, 帮助他们搭建脚手架以完成各子任务。这里以吉诺维斯案为例,笔者设计了6 个系列促成活动(见表4)。


教学材料使用有效性评估

衡量教学材料使用有效性的三个标准是: 产出目标恰当性、促成活动有效性和产出目标达成性(文秋芳 2017)。


1. 产出目标恰当性分析

产出目标恰当性的衡量标准有:驱动性、细分性、可教性和逻辑性(文秋芳 2017)。首先,笔者对单元微课进行调整,使用“小悦悦事件”的中英文视频及教师自我描述的方法,针对中级水平班、高级水平班产出总目标的驱动性较好。多数同学使用“切合实际”、“国际视角”、“有兴趣”等关键词来评价产出目标的驱动效果,驱动环节为其提供了单元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细分性方面,笔者将大目标细分为三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子目标。将第一个子任务——描述“小悦悦事件”或吉诺维斯案,进一步细分为对案件本身的描述、旁观者心理的描述以及对案件的评价等三个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与单元产出任务相关度非常高。可教性方面,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B班设计了8个学时的教学任务,而A班设计6个学时。他们均能够在规定学时内达成子目标。逻辑性方面,A、B班三个子目标均围绕what、why 和how三个方面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2. 促成活动有效性分析

促成活动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为: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文秋芳 2017)。首先,精准性是促成活动与小目标之间的相关性。由表4可以看出,6个系列促成活动均围绕着子目标——即描述“小悦悦事件”和吉诺维斯案展开,相关性强,精准性高。其次,渐进性是指将输入促成材料设计成循序渐进的系列促成活动,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两个班的4种促成活动均逐步地由易到难。最后,多样性是指促成活动的多样化。围绕第一个子任务,笔者设计了多种活动,包括视听(观看“小悦悦事件”和吉诺维斯案的视频)、口语(小组讨论案件和角色表演)、阅读(快速阅读课文获取关键信息和难句理解)、写作(课后写作任务)、翻译(视频和课本中的难句翻译)等多种技能的训练。

 

3. 产出目标达成性分析

产出目标达成性的衡量指标有:配合度、满足感和产品质量。笔者认为中、高水平班学生的配合度和满足感较好;通过对写作和口头产品质量分析,笔者认为产品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多数学生在日记中表明,本单元学习收获很大,满足感强。他们不仅掌握了更多的语言知识,还实现了德育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中级水平班与高级水平班学生单元总任务的产品质量进行分析,以探讨产出目标达成性。1)网络发帖的质量分析:中级水平班单元产品是350字的网络跟帖。笔者认为中级水平班网络发帖比起之前的单元英语写作任务,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大幅提升。首先,作文字数明显增加。在写作质量方面,尤其是目标语言的使用方面效果明显,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以评促学。通过子任务练习和多次修改,单元产品在内容、语言和结构方面掌握较好。2)个人演讲视频质量分析:高级水平班单元产品是3分钟个人演讲视频。笔者选择了三个样品(含典型错误的样品、普通级的优秀作品、高级别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观看样品之后,请学生分别从语言(含目标语言)、内容、结构、演讲技巧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其优缺点。笔者认为高级水平班学生对目标语言掌握较好,对“小悦悦事件”和吉诺维斯案描述清楚完整,对旁观者效应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分析深入,对如何从旁观者和受害者视角克服旁观者效应的建议合理。

 

本文基于文秋芳(2017)的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重点探索了如何基于中、高级水平学生开展POA教学材料使用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回溯性评价,我们认为本次教学实践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2017第2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40002)子课题“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ZGWYJYJJ2016B49)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本科工程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声明】感谢《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