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好文 | “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上)
◆ ◆ ◆ ◆
“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苏莹莹
作者简介
苏莹莹,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马来语言文学、东南亚社会与文化、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
提 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目前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学校秉持优良的外语教育教学传统,长期开展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北外主动将学校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持续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种建设和复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与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非通用语种; 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 ◆ ◆ ◆
1
引言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随着这一极具开放性的宏伟蓝图的逐步展开,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我们缺的不是政治智慧,不是钱或物。从深层次看,缺的是“心灵相通”。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外语,特别是非通用语的战略支点作用日益显现,对该战略的整体实施和推进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只有语言相通、文化相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心相通”。可以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为我国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重大挑战。国内各外语院校也纷纷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长期进行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 更是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期。本文将以北外为例,阐述外语院校对“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
半个多世纪来北外非通用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何为“非通用语”?有人习惯将之称为“小语种”。其实,“非通用语”是针对“通用语”而言的。我国外语教学界将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以及德语和日语定义为“通用语”,此外的所有语言也相应地被称为“非通用语”。
在国内高校中,北外是目前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至2016年,北外共开设了83个外语专业,包括76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含77种外语非通用语种1),其中33个为全国唯一专业点(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十三五”期间,北外的外语专业语种将突破100种,实现已建交国家官方用语全覆盖,基本开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用语。
北外非通用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60多年间经历了数次变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的“单一式”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后期的“非通用语+英语”双语制培养模式,到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末的委托培养制度,再到21世纪以来的“复语型、复合型”以及国内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次改革,都是北外为适应国家发展变化、满足社会需要所作出的积极探索。每一次探索,都反映北外对社会所需人才的思考, 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回应。
3
“一带一路” 建设呼吁非通用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先生所分析的,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各个领域的积极推进,众多的中国企业在其沿线国家纷纷落地,必然急需大量通晓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政治经济状况、熟知当地风俗民情的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由于这一合作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还将不断有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而通晓相关小语种的人才却是奇缺的,可以说是遭遇“小语种危机”。有鉴于此, 必须认识到,小语种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很重(瞿振元 2015)。
3.1
配合国家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做好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布局
在2014年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留学工作会议”。随后,《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印制下发。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这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培养国家战略和重点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首要任务,“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最先被列入将进行重点培养的5类人才。这充分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已清楚认识到非通用语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巨大缺口。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其沿线所覆盖的国家范围尚无明确划分。在目前已明确划入“一带一路”范畴的60多个国家中,有54个国家的官方用语,北外已经开设。剩下的10余个国家里,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不丹。除了不丹,北外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部开齐其余的沿线国家的官方用语。此外,目前与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的官方用语中,北外没有开设的非通用语种有19个。到2020年,我们计划开齐这些语种专业,使北外的外语专业达到100种,涵盖世界主要地区区域的语言。
3.2
进一步改革完善非通用语种专业复语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多年来,北外在复语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新的发展大战略下,北外应努力为国家输送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非通用语种人才。这一“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非通用语种专业听、说、读、写、译基本功扎实,了解语言对象国及其所处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国情概况,同时熟练掌握英语,具备国际政治、对外贸易、国际金融、涉外法律、新闻传媒、旅游会展以及管理等某一学科领域相关辅修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具有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能直接参与国际事务及国际竞争,在外交、外贸、外宣、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一目标定位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多语言能力、语言与专业的复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辨等可迁移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实现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战略升级,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3.2.1 将语种建设与国别区域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北外将语种建设同国别区域研究相结合,探索语种增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储备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我们希望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具备深入开展对象国及其所属区域相关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北外于近年来成立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全球史研究院、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并获批成立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加上我校原已成立的中日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等,目前校内共有40 余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意义深远。北外将紧紧把握历史机遇,着力打造具有语种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国际化研究团队,努力建设一批覆盖重点区域国家、彰显学术特色的高端研究机构,不断推出具有北外风格和气派的研究成果,全覆盖于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早日实现区域与国别研究全覆盖的学科布局。从而使科研发展与学科建设真正助力于高质量外语人才的培养。
未完待续
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AFA140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季刊)第10卷第2期(2017年5月)“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 思考与探索”(3-7),内容有删减。
【声明】感谢《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