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好文 | “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下)
◆ ◆ ◆ ◆
“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苏莹莹
作者简介
苏莹莹,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马来语言文学、东南亚社会与文化、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
提 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目前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学校秉持优良的外语教育教学传统,长期开展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北外主动将学校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持续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种建设和复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与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非通用语种; 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 ◆ ◆ ◆
接上篇
3.2.2 进一步推进“通用语+非通用语”复语型人才培养 工作
近年来,北外积极探索“非通用语+通用语”或“通用语+非通用语”的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我国非通用语种专业复语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往往是以非通用语种为主,复合通用语为辅。然而,近两年新建的部分非通用语种专业虽属于某一国家的官方用语,但其语言使用面比较窄,需求量小,而在该国或该地区所通行的通用语的使用程度却很高,应该说,这些语言尚不具备单独开设专业的条件。针对这些语种,出于招生、培养及就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北外采取了“通用语+非通用语”的建设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我们既加大了通用语种学习的比重, 也没有放松对非通用语种的学习,使所培养的学生既能以通用语种在对象国政府机关、文教领域或上层社会进行通畅的交流,又能以非通用语种深入了解对象国社会各阶层的国情文化,使其真正成为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水平外语人才。
此外,针对非常“小众”的非通用语种,考虑到这些语种涉及的对象国或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或文化语言体系混乱,有些甚至处于战乱之中,属于世界高风险国家之列,学校认为这些语种专业在开设之后的首要任务是教授相关语言课程,培养掌握这些语言的储备人才,暂不进行成班建制的招生。我们在全校通选课中设置了“第三外语”选修课,将部分新增非通用语种专业纳入其中,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并优先向相同语系或相邻国家语种学生开放,以便于语言的掌握及区域研究的开展。
3.2.3 强化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
而针对“非通用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除了近两年在全校辅修、双学位的修读方向上增加了“新闻传播”方向之外,我校亚非学院还从2015年开始进行“朝鲜语(国际商务方向)”试点班的培养。这一试点改革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学校不同学科的办学优势,将语言技能与学科知识的培养深度融合,建设创新型本科专业。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2015级、2016级“朝鲜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的高考统招录取分数线在全校非通用语专业中遥遥领先。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培养效果显著。亚非学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将此培养模式向其他外语专业拓展,以期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的深入融合。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也进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满足社会对既熟练掌握欧洲非通用语,同时又掌握欧洲各国法律基本知识的人才的迫切需求,2016年9月,北外欧语学院与法学院启动了“欧洲非通用语法学特色班”项目。该项目依托北外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吸收国内从事欧盟法研究的专家及对象国的法学专家,面向欧语学院各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生开设5个学期的、有很强针对性的法学课程,力求培养出一批既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又具有基本的欧洲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该项目所涉及语种于“十三五”期间将涵盖中东欧16国,包括波兰、捷克、阿尔巴尼亚、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黑山、马其顿、波黑、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
3.2.4 借助世界优秀的教学资源,加强中外联合培养
近几年,在以中外联合培养方式进行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生及师资培养方面,北外开拓思路, 大胆创新,除了将师生派往语言对象国,还积极寻找途径,将师生派往西方一些在外语教学领域极富经验或在东方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学科积淀的高等学府进行学习。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得益于我校近年来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卓有成效的开展。
截至2017年3月,北外已与世界上87个国家和地区的441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831份校际交流协议,特别是与一些在世界外语教学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国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如德国哥廷根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等。我们把部分国内首开,且在中国本土难于找到合适师资的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送往这些学校进行培养,以国际上最优秀的非通用语教学资源助力我们的人才培养(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部分非通用语种专业院系还设置了专门的留学项目。本科阶段,亚非学院2015年申报的“亚非地区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批准。亚非学院开始选拔英语或法语背景的学生赴伦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学研究院学习多个非通用语种,并鼓励学生在攻读更高级学位时修读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和语种相关区域研究学科。在研究生阶段,欧语学院支持具有较悠久办学历史、较强师资配备的“老专业”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如波兰语专业与波兰雅盖隆大学合作模式,一两个专业先行先试,进而带动全院人才培养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4
结语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北外的非通用语种专业随着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升外语教育的战略意义,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在“十三五”期间以及今后更长的发展时期,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大背景下,北外将从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材建设、多语种学习平台搭建、加强出国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完善非通用语种复语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强调外语技能与学科训练并重、知识学习与国情研判能力并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进,以及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等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涵, 为国家培养并储备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并将北外打造成国家非通用语种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地。
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AFA140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季刊)第10卷第2期(2017年5月)“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 思考与探索”(3-7),内容有删减。
【声明】感谢《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中国外语教育》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