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好文(二) | 赋权增能型“个性化英语学习”的课程效益评价:基于学生视角(下)
赋权增能型“个性化英语学习”的
课程效益评价:基于学生视角
天津理工大学 刘浩 中国海洋大学 张文忠
接上篇
提 要:从学生视角对英语课程效益进行评价有助于认识课程、改进课程,并有效提高课程效益,但目前英语教学领域还很少有此类研究。本文以赋权增能型“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方法,结合课程自评、课程反思和课堂观察,从学生视角对英语课程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视角出发评价课程效益有助于加深对课程的认识。本文最后指出,仅从学生视角进行课程效益评价远远不够,还需从教师视角、教育视角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效益;评价
4
结果和讨论
本文将从IEL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程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呈现结果并进行讨论。
4.1 IEL课程的学习效果
为更好地从学生视角评价IEL课程的效益,本文从课程目标、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课内活动和课外任务等五个方面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
1) 课程目标的实现
表1显示,IEL的课程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在兴趣驱动下完成课程学习(No.3),IEL课程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No.4)。不仅如此,在IEL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做到了英语学习和英语运用的结合(No.5),不仅提高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No.7),而且促进了自主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No.8)和批判性思维的开拓(No.9)。尽管对语言知识掌握评价的均值要少于其他几项,但通过观察可发现,IEL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对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掌握(No.6)。学生的课程反思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以地理为兴趣的Connie在反思中写道:
毋庸置疑,IEL课程使我在学习的许多方面取得进步,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而且发展了我的个人兴趣。首先,通过阅读,我学习了许多新单词和新表达。譬如,当介绍长城时, 我 可使用学到的“You are no hero unless you climb on the Great Wall”。其次,我的阅读速度提升了,同时,我也能对我阅读的材料进行归类了。而且,我现在也学会了如何选择那些有用且有益的阅读资料来提升学习的效率。
IEL课程的目标是“在兴趣的驱动下实现英语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促进兴趣发展,提升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大纲》“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目标一脉相承,也与《大纲》“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原则相一致(英语组 2000:9)。但在大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得不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很难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学生较难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不能有效提高听说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陈国华 2008)。我们期待有更多后续研究和类似课程,促使《大纲》的目标和教学原则得到有效落实,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学习材料使用情况
表2的结果显示,网络是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图书、杂志、期刊和报纸(No.10),这表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再拘泥于图书(尤其是教科书),而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习材料。以Anna为例,她的兴趣是咖啡,她在反思中提到:“我浏览了许多英文网站,如Starbucks的官方网站,我还观看了一个与咖啡工业有关的纪录片,这些材料给我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以旅行为兴趣的韩国留学生Tami在课程反思中也提到:“我阅读的大部分材料都来自网络。尽管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和阅读这些材料,但确实很有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使语言信息的流动更为便利,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但在获取这些学习材料时,应正确处理好它们与语言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其实际使用的效果。
通过表3可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自己选用的学习材料比教科书更有趣且包含更多的真实语言材料(No.14)。不仅如此,学生普遍指出在IEL课程中的阅读量要多于其他课堂(No.15)。IEL 课程不仅发挥了学生以兴趣发展为基础自主选择学习材料的主体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No. 3)。
传统的应试教学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辅导材料或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陈国华(2008)认为这些内容提供的语言输入远远不够,也很难能使学生达到对语言的自然吸收。他同时指出“目前中国中学和大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性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违背语言习得和学习规律的”(陈国华 2008:5)。IEL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网络获取学习材料,体现了《大纲》要求,凸显了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和信息的能力(英语组 2000),同时,学生借助网络进行阅读及从事个性化专题学习,很大程度保证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和语言学习去获取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自然吸收和产出创造了条件(Gremmo & Riley 1995),有助于弥补应试性教学模式下语言输入的不足。
3) 学习方法的使用
在学习方法上,IEL课程主张英语学习和个人兴趣发展的融合、以展示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实现学习过程“滚雪球式”的发展。表4的结果表明,学生认为IEL 课程可很好地把英语学习和兴趣发展结合在一起(No.16),他们不仅喜欢课堂展示活动(No.17),而且感觉到自己的英语学习实现了“滚雪球式”的进步(No.21)。
在学习原则上,IEL 课程主张坚持“观察—体验—阅读—思考—写作—交流”的准则,践行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即:鼓励学习者基于兴趣去自主选择和实施与语言学习相关的研究项目,进而实现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学习和运用、多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张文忠 2007)。表4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坚持了这个准则,能够将学习的反思、经历、感受以及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展示给同学,与同学进行交流(No.19,No.20)。
其次,IEL课程坚持大量输入和输出的学习原则(No.18)。表2、表3表明IEL课程可促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并使学生有更多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再者,IEL课程还主张关注和分享的原则,即学生关注彼此的学习项目,并分享各自的所感、所想、所悟、所学。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且喜欢课堂的展示活动,认可IEL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原则。通过参加IEL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变主动为被动,不仅亲身体验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范式,而且自主承担学习的责任,在探索中培养了科学精神,实现了学习与研究的融会贯通(张文忠 2007)。
4) 课堂活动参与
IEL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原则”(束定芳 2014:451)通过设置多样性的活动(如主持、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性和合作精神(英语组 2000)。关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表5的结果表明,他们对课堂内的主持活动(No.25)、计时任务(No.26)、问答—讨论活动(No.27,No.28)、小组讨论(No.29)和信息交流活动(No.30)皆有较高的评价。但据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存在读稿而不是脱稿去说的问题,部分学生习惯去读PPT或笔记上的材料。后续课程应鼓励学生脱稿展示、将兴趣相关的材料理解记忆后再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吸收。
同时,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在眼神交流、语音语调的把握上还存在不足,语言是带有感情的交流工具,而眼神、语音语调是表达感情的有力方式,在以后的课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演讲技巧、展示技巧的训练。此外,在问答环节中,较少学生能积极提问,大部分时间以老师的提问为主,学生习惯听而不习惯问,习惯被提问而不习惯主动提问,以后的课程中应增加主动提问环节的训练和练习。毕竟,“语言既有知识(包括规则)成分,又是技能,而技能主要靠训练,开口动手”(桂诗春 2015:701)。
5)课外任务学习
关于学生对课外活动执行情况的评价,从表6可见,除了在联系并咨询相关兴趣领域的专家方面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外(No.23),其他任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表明,在IEL课程中,学生能较好地确定自己的兴趣点(No.1),并按照兴趣发展和语言学习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No.2)。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他们会积极参加与兴趣相关的小组、社团或俱乐部(No.22),比如有的学生参加了记者协会,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新闻报道并发表在校报上。此外,他们还能够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关的网站、杂志、期刊等(No.24),譬如,一个以咖啡为兴趣的学生找到了有关咖啡制作的主题网站,并将知识记忆下来。在搜集、整理及注解与兴趣相关的英语学习材料方面(No.11,No.12),一个选择艺术为兴趣的学生,不仅编写了一份不错的材料,而且对其中的词语和背景信息做了详细的注解。
束定芳(2014)认为,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课外的语言实践尤为重要。何其莘等(1999)也指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何其莘等 1999:27)。IEL 课程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激励学生在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了课外学习的情境化和自主化(Hyland 2004;Benson 2011)。同时,也应看到,学生的课外学习并非漫无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确保了课外学习和实践处于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既有利于对课外学习效果的评估,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适当指导。
4.2 课程自我评价情况
IEL的课程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构成,分别占50%、40%和10%(此外,还有3分的自我奖励),学生的自评成绩占了很大比重。通过表7可以看出,不管是课外任务自评还是课内活动自评,学生对自己都有很高的评价。例如,Erica的兴趣是“The Secret of Apple’s Success”,她在反思中提到,“最初选择这个话题时,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选择了最感兴趣的话题。但通过该课程,我确信我比以前更了解自己的兴趣了,更重要的是,我也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了。”以“Creativity”为兴趣的Amy在总结中写道:“IEL教会了我要听从自己的内心,要做那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坚持下去,用好的方法去学习、去思考,不仅要学习来自书本的知识,而且要学习与兴趣相关的知识。”
这些自评是学生在对IEL课程学习经历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IEL课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内、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行为得到了较好的强化。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英语专业课程的评估(Campbell & Zhao 1993),突出表现在,学生被排除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之外,导致很难从他们的视角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然而,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评价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效益及其对学生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教师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结果表明,在IEL课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和兴趣发展做出积极的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奖励也充分说明,IEL课程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去奖励自我,培养了学生根据个体情境和需要展开独立学习的能力。
5
结语
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评价了IEL的课程效益。结果表明,IEL 课程能够实现赋权增能,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同时也表明,从学生视角出发对课程效益进行评价是可行的,有助于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有利于课程的改革,尤其是有利于推出具有更高学生认可度的英语课程体系。但同时也需注意,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研究虽已涵盖参与课程的全部学生,但仅有14名同学,且通过问卷让学生自评来获取数据的方式虽经课程反思和课堂观察多方验证,但因缺乏课程效益的横向或纵向对比,研究的信度可能受到限制,今后的研究最好能获取更多其他数据(如实验对比数据)的支撑。另一方面,仅从学生视角对英语课程效益进行评价还远远不够,还需从教师视角、教育视角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
注:由于篇幅所限,注释与参考文献已省略,详见全文。
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018年第1期,18—25页。
了解更多
每日一刊 | 坚守初心,创新前行 ——《中国外语教育》更名启事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发刊词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