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究 | 价值观在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中的融入(文/谈佳 傅荣)
“教材研究”栏目引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9年3月成立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旨在汇聚全国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力量,全面贯彻党中央在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推动全国外语教材研究,完善外语教材专业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知识体系、教材体系与话语体系。
iResearch公众号专设“教材研究”栏目,第一时间发布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支持外语教材原创性研究,促进优秀研究成果交流。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外语教材研究、建设与应用。
今天本栏目推荐的文章是“价值观在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中的融入”,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谈佳副教授和傅荣教授,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3期。
提 要:本文基于21世纪法国三家出版社的4套对外法语教材,从内容编排、呈现方式、练习设置等角度探寻法国价值观融入教材的方式和路径。针对即将或已经成年的目标人群,法国对外法语教材通过文化对比启发思考,并以任务形式引导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感悟法国价值观,最后促使学习者认同法国文化。在对学习者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法国对外法语教材实现了价值观的传递。这对我国专业外语教材的育人体系构建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价值观;对外法语教材;法国
1. 引言
法国一直致力于加快法语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使法语不仅成为当今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通用语言,而且还是全球学习者人数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更使内含法国价值观的法国文化享誉全球,成功地实现了语言、国家和民族三个认同的高度重合,证明了“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传播一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车琳 2017:6)。那么,法国是如何做到的呢?教材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习者学习外语和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文以21世纪法国三家著名出版社的4套对外法语教材为例,从内容编排、呈现方式、练习设置等角度窥豹一斑,初探法国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其对外法语教材的主要方式与路径。“塑造精神、开启知识之窗、传播文化理想,这些都是通过学习外语进行人的教育的好处。”(科克–埃斯卡勒 2016:394)研究法国对外法语教材如何以语言为载体,实现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素养,对探索我国高校如何通过外语教学实现育人目的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外法语教材中价值观元素的系统化呈现对编写传播中国价值观的对外汉语教材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 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中的价值观呈现
在法国,专业的对外法语教材出版社共有6家,分别为CLE International、Didier、Éditions Maison des Langues、Éditions Ophrys、Hachette和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Grenoble。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不是以国别区分的,而是根据学习者的年龄,面向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这三个群体。这在教学法上体现了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在多语言多文化政策上规避了许多政治方面的风险,比如民族、国家之间常有的语言矛盾与冲突。
我们对21世纪法国新近出版并流行的4套针对成年人的对外法语教材展开调研,它们是:Le Nouveau Taxi、Écho、Latitudes和Tendances。教材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EFR)的能力量化标准为指导,按级别设定了不同分册,详见表1。
选择这4套教材的理由首先是它们具有教学法意义上的典型性,集中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外语教学和教育的最新成果——行动导向、互动交际、多语言多文化能力和人本主义外语教学观,即通过语言文化教学培养欧洲公民等。其次,这4套教材分别来自CLE International、Hachette和Didier这三家法国最负盛名的对外法语教材专业出版社,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另外,4套教材均已引进国内,其中Le Nouveau Taxi已被改编,并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和普遍好评。
我们调研的4套教材适用对象均为即将或已经成年的学习者,他们对外部世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看法。基于此,对外法语教材的编者在价值观的呈现方式上多有创新,达成了语言技能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2.1 主题单元
从布局上来看,4套教材的共同点是设置了单元(unité)。Latitudes每册12个单元,安排在交际目标不同的4个模块下;Le Nouveau Taxi每单元4课,A1、A2级别各9个单元,B1级别12个单元;Écho以“应对某一语境或与之相关的情境”为主线设置单元,每单元4课,除B2级别为4个单元外,其他级别均为3个单元;Tendances每个语言级别包含9个单元,都为学习者构建了行动场景。
上述教材的编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教学内容。实行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打破课时限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围绕某一专题设计更为深入、多元的教学活动,进行语言、交际等方面的拓展,系统地实现法国价值观的隐性呈现与传播。4套教材中展现法国价值观的主题单元详见表2。
这4套教材都展现了日常生活中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化场景,即从与“我”自身密切相关的工作、娱乐到与周围邻里朋友的交际,延伸至“我”与自然的关系,再到怎样融入新的环境,参与到公民生活之中。正如CLE International出版社的负责人M. Grandmangin-Vainseine所说,“教材应比以往更加能反映生活,学习语言当然是为了兴趣,但更为了应用,能够尽快地使用语言去工作、学习、旅行和生活,这也是教材中不断反复出现的主题。”(Tillier 2009:26)
而家庭、工作、环保、人际关系、刻板印象等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共同主题,法国对外法语教材的编者在主题单元中通过语言素材的载体,不动声色地向世人展现着法国人的观点及处事方式。这里以出现频率很高的家庭邻里主题为例。研究选取的几套教材都不约而同地设置了“邻居节”这个话题。这个由法国人倡导的节日始于1999年,发起者A. Périfan希望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左邻右舍,在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和友谊。2000年,法国政府正式将5月的最后一个周二定为邻居节庆祝日。如今,这一节日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社区庆祝活动。
Latitudes A2/B1第六单元中住户通过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其错过周二邻居节的遗憾,希望6月第一个周六在自己居住的楼里补过邻居节,并邀请周围邻居参加组委会;Latitudes B1第七单元一篇名为“Les voisins, une deuxième famille”(《邻居:一种第二家庭》)的文章,介绍了邻居节的创始者在2009年3月25日发起的“团结友邻”活动,希望在邻居间建立持久的、积极的互助关系。Le Nouveau Taxi A2则以海报形式呈现了邻居节,口语和写作任务也围绕这个节日展开。
“远亲不如近邻”,团结、友爱、互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崇尚博爱和人文主义的法国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价值观。邻居节体现了法国人的浪漫、热情,他们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节日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左邻右舍欢聚一堂,共享美食,分享交流的快乐,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这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尤为珍贵。
2.2 文化板块
4套教材都通过文化板块呈现法国社会的文化特色(见表3),让学习者进一步了解法国,触碰它的历史和现状,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受法国人的处世之道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人类学家认为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齐德峰 1994:42)在4套教材中,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展,Tendances中的文化板块篇幅最小,我们以该教材为例,来看看小小的“文化信息点”是如何传递法国人的价值观的。Tendances A1级第一单元第4课介绍了巴黎的著名建筑和名人,其中包括一些国际人士,随后的“文化信息点”便提供了在巴黎的外国人的比例及其构成信息。这一组看似简单无奇的数据和文字却蕴涵着对法国价值观元素的有效解读,即法国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国度,巴黎不仅是法国的巴黎,也是世界的巴黎,由此折射出巴黎无可抗拒的国际大都市的魅力。
Tendances B2第六单元第2课的“文化信息点”涉及男女平等的社会问题。短文从男女就业不平等这一全球普遍存在的,因而最能让学习者感同身受的主题出发,直面当今法国社会的现实:虽然法国1983年就建立了法国职业平等最高理事会,但2014年女性高层的收入比男性低21.8%。文中不仅揭露了这种就业不平等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指出,当今法国政治阶层的年轻化,让人们看到进步的希望(Girardet et al. 2017),并用具体案例加以佐证:2017年,39岁的马克龙当选法国新总统,他的新政府构成实现了绝对的男女平等(15∶15),而国民议会的女性数量占比也由2007年的18%提升至2017年的39%。可见教材的编者并不是一味地批评现实,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相信,“人人平等”作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价值观,是法国乃至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初心,但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前途光明,道阻且长,可从最现实的、大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男女就业平等着手。
2.3 图像
图文并茂应该是当今外语教材的一个普遍趋势,但是本文研究的4套法国对外法语教材配置的图像不仅具有直观、可导入和易记等特点,更有信息性和文化性两大亮点,寓情感、观念和价值观等元素于一图,实现了图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有效结合,使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引领并行不悖。
这当中尤以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中常见的公益海报和电影海报最为典型。例如,教材Tendances B1第五单元第2课“Adhérer à une association”(《邀你入会》),编者独具匠心地配置了一幅宣示“仁爱之心,人皆有之”的“爱心餐厅”招募海报,鼓励大学生“一起努力,延续爱心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Girardet et al. 2016c:80),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无独有偶,教材Tendances A1第八单元第2课“Aller au cinéma”(《去看电影》)呈现了三张电影海报[Hippocrate(《希波克拉底》)、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岳父岳母真难当》)、Samba(《桑巴》)],并配以文字简介。正如课文所说,“电影反映社会”,这三部电影涉及的都是法国人与移民相处的话题。其中,《岳父岳母真难当》的海报尤为生动直观,准确地传达了电影内容的精要:一对年长的白人夫妇端坐中央,面露难色,左边是四位貌美如花的女儿,而右边则站着四位肤色各异、不同国籍的女婿。这部喜剧讲述了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传统中产阶级夫妇如何与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女婿相处,反映了当今法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同时告诉人们:只要有心接纳,便可和睦相处。
教材也常常借助漫画,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思想信息。漫画简单易懂,内容丰富,形象直观,充满趣味的画面能够引发浓厚兴趣,让学习者在笑意中领会法式幽默,并思考其中的深刻寓意。Latitudes教材使用了很多漫画图片,其中A2/B1第十一单元的练习有两个插图:第一幅是黑白图片,两个医护人员站在救护车旁,他们听见蹲在地上检查土壤的医生说:Trop tard, le sol est mort(太迟了,地已经死了);第二幅是彩色漫画,四名观光客登顶后,纷纷对着山尖仅有的一小块没有消融的白雪拍照,旁边的大标牌上写着:Neige(AOC)[雪(原产地命名许可)]。第二幅漫画的幽默在于借用了法国特有的国粹葡萄酒命名及其等级保护制度,即原产地命名许可制度,不无夸张地将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白雪提升到可与法国葡萄酒比肩的珍贵程度,以极为生动的方式呼吁人们高度重视环保,不然可就真的“太迟了”,由此折射出法国人的现代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而两幅漫画的不同色彩也寓意深刻地告诫人们:黑白意味着死亡(“地已经死了”),那是过去;彩色代表着现在和将来(“亡羊补牢”),预示着希望[雪(原产地命名许可)]和觉醒(必须加以保护),为时未晚。这一课的应用练习是让学习者参考“语言工具栏”提供的表述因果的短语和例子看图说话,旨在帮助学习者运用语言知识描述事件前因后果的同时,引导他们增强节约意识和生态意识。
3. 在思辨和行动中实现价值观传递
经过对法国4套对外法语教材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法国对外法语教材编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讲价值观,而是通过设置主题单元、文化板块等方式将法国价值观渗透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同时通过文化之间的对比和任务的实施,让学习者在思考中、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价值观,从而认同并内化其价值观。在对个体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中,文化实现了价值观的传递。
3.1 文化对比反思
2001 年《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问世,“把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首先定性为社会人”(欧洲理事会 2008:9),强调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本文选取的4 套教材皆以准成年人或成年人为语言学习目标人群,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拥有人文和人际关系,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对“世界及其高度发达的体系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欧洲理事会 2008:98)的学习者。
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在于“形成人对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品质,培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石芳 2014:168)。所以,对于已经(基本)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学习者,如果采用灌输、说教等手段迫使其接受某种观念,相当于无视其认知、心理、人格结构的发展,无视其主体性。
文化“包含知识、价值观和判断”(德法伊2018:71),是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现实化产物。法国对外法语教材在传递价值观时,采用文化对比的形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我们以Écho A2第二单元第8课的文化板块为例,在名为“Des sujets d’étonnement”(《令人惊讶的话题》)的文章中,旅居法国的德国人、丹麦人、波兰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谈到了令他们感到讶异的法国习俗,涉及“饮食习惯”和“礼貌”两个主题。这并非一篇简单的阅读理解,而是要完成以下4个问题:1)听录音,了解法国人自己是如何解读这些习惯的,记下哪些是传统习俗,哪些发生了变化,并与你所在国家的习俗进行比较;2)听录音,对照图片判断侍应生学徒陈述的餐具摆放方式是否正确;3)连线题(入乡随俗),根据表述找到与这些习俗相对应的国家(涉及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和约旦);4)如果你曾经到访过其他国家,谈谈当地让你讶异的习俗。
该文化板块既呈现了外国人眼中的法国,又涉及了法国人眼中的他国文化。结合听、说、读的练习,引导学习者发现法国习俗的本来面貌,了解它的渊源和变化,同时反思本国习俗,放眼其他文化。“只有将本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相比照,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鉴赏两种文化的异同。”(黄艳 2018:115)如同建立了一种隐性对话,学习者通过了解他国文化,暂时跳出本国文化的范畴,从跨文化的视角反观自己的文化,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客观地看待文化差异。正如德法伊(2018:25)所言,跨文化教育始终牵涉“三种文化”:一是(我发现的)“他者的文化”(l’Autre),二是(我重新发现的)“自己本民族的文化”(culture-source),三是“我们在与他者的交际中共同构建的新文化”(trans-culture)。
3.2 做中体验
4套教材均在前言/序言中表明,遵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提出的“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即作为社会人的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需要在某一具体的社会行动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欧洲理事会 2008:9)。
Didier出版社的负责人指出,既然学习者是“社会人”,教材的练习应能启发学习者观察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做到学以致用,这样“ 知识和能力才能密不可分”(Tillier 2009:26)。CLE International出版社认为,“任何学习都是自发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教材应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和自觉意识视为目标”(Tillier 2009:26)。
Tendances教材在其引言里特别强调这是一套围绕行动情境而构建的教材,它会引导学习者在预设场景中,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来应用习得的语言知识。我们以Tendances B1第九单元“Participer à la vie citoyenne”(《参与公民生活》)为例,从课程编排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如何通过“做”学习语言,并在完成任务的行动中体验主题所体现的价值观,详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该单元使用了多种多样的素材(民调、访谈、报刊文章等),呈现了法国人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男女平等”“环保”等话题,表达了法国人对周围建筑、移民等问题的看法,通过“过渡练习”对课文的语料进行深度加工,就语法点展开练习,让学习者收获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每课所设的任务既提供了小组讨论的机会,又设置了自我表述(融入经历)、介绍本国文化(政体)的空间。单元的终极任务则分三步走,选择的主题也十分有趣,作为外国人的学习者不仅能够捍卫包括自己在内的外籍人的选举权,还可以提出反对在巴黎13区建立双子大厦的意见,甚至可以就自己所在的城市提出改善生活品质的设想。这些观点的陈述,不仅让学习者运用了语言知识,还体验了法国人喜欢思考和表达看法的习惯,真正参与到所在城市的公民生活之中。
4. 总结与启示
作为总结,我们不妨以示意图的方式来说明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价值观融入的基本路径,详见图1。
4套教材均通过主题单元、文化板块及图像等方式,在多元化、多题材的真实语料中呈现法国价值观,让学习者从“跨文化的视角对目的语和源语言文化进行有意义的对比”(德法伊 2018:257),并通过设置任务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法国人的处世之道,进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知法国社会,逐步理解并认同法兰西精神及其价值观体系。
作为启示,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中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反思和对比目的语文化和源语言文化的方式,在传递价值观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设计“面向行动”的任务时,以提升交际能力、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启发学习者对真实语料中的观点、事实和论述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加强其综合素质。
其次,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提出的“面向行动”为指导思想,通过语言和文化教学将学习者培养为具有“思维、判断和行动的独立性,同时又有责任感和社会生活能力”(欧洲理事会 2008:2)的合格的社会人。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价值观的传递路径对探索我国高校专业外语教材的育人体系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2018年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需要培养大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精通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专业人才,同时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这些都突显出外语教材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法国对外法语教材将语言教学和思辨教学融为一体的方式,有助于使外语教学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孙有中 2017),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外语人才。
最后,法国对外法语教材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他们非常善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探究、体验和实践等方式,促进学习者自觉领悟语言所承载的(法兰西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因为“价值观需要行为的体验才能内化于心,价值观的目的及价值观自身的价值就在于它见诸行动”(韩震 2017:8)。这种通过“面向行动”的任务设置内化价值观的方法,对我国通过对外汉语教材传播汉语知识、传递中国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巧妙地设计可以使学习者“身临其境”的任务,通过真实语料、真实情景、贴近生活的行动方式,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渐入中国的生活环境,逐步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用语和思维方式,从而感悟中国人的价值观,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每一项任务逐步发展,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龚亚夫、罗少茜 2006:63)。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3期19—27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