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

王蔷 钱小芳 周敏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9-10

王 蔷 钱小芳 周敏  北京师范大学

提要: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依托语篇探究主题意义开始引起广大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教师逐渐意识到深入研读语篇是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意义探究活动的前提。但是在外语教学中,多数教师长期习惯于针对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教学,忽视语篇学习,这显然无法满足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需要。然而,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开展语篇研读存在不少困惑,特别是语篇研读与意义探究的关系,且尚不清楚其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当前,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始阶段,缺少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案例。本文将聚焦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以英语教学中的真实语篇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对广大教师开展语篇研读和教学活动设计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语篇研读;教学语篇;教学设计



1.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明确了将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时期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一目标聚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以达到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根本目的。英语课堂教学因此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推动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整合发展,引导学生转向以意义探究、语言建构、综合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交际、解决问题等为主要特点的学习。学生需要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从多种类型的语篇中获取文化知识,通过分析、论证、批判、评价等活动,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辨别真善美,汲取文化精华,理性表达观点,形成文化意识,提升核心素养。因此,作为教学用途的语篇并非像很多教师长期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载体。语篇其实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文本和学习资源。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用于教学的语篇,抓住主题,梳理内容,关注文体,分析语言,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落实课程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所用语篇的理解、分析和应用,是有效实施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语篇的解读,教师的语篇解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验的程度、认知发展的维度、情感参与的深度和学习成效的高度。由此可见,教师提高自己的语篇研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



2. 语篇研读的概念界定

为了区别于语言学领域中的“语篇分析”这一学术概念,本文所讨论的针对教学的语篇分析将采用“语篇研读”这一表述。这里所说的语篇是指用于教学的不同类型的语篇,即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包括口语的、书面语的,或图形、图表等多模态形式的材料,也称为教学文本或教学语篇。一般来说,语篇是作者通过选择中心内容,组织篇章结构,构建语篇意义,表达核心思想的产物;而语篇研读则是读者对语篇的意义与形式进行深层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具体包括对语篇的主旨、主要内容、作者意图、写作手法、语言修辞等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的过程。教学中的语篇研读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59)。由于英语教学中所用到的语篇有多种形式,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语篇形式,挖掘其主题,梳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特征,分析其语言特点,探寻语篇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3. 为什么要研读语篇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首次明确了语篇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同时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篇类型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口头、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如文字、图示、歌曲、音频、视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17)。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接触和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熟悉生活中常见的语篇形式,还要学习语篇知识,即把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衔接手段等,以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为此,《新课标》指出,“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59),也是新课程的需要。具体而言,教师做好语篇研读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前提,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有效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3.1 研读语篇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把用于教学的语篇当作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载体,导致教学停留在传授和记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层面,忽略了语言承载的意义。新课程提出了主题引领和语篇依托的教学要求,使语篇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获取文化知识,在意义探究的过程中整合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通过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批判评价,分辨真伪是非,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内在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学语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落实课程目标。


3.2 研读语篇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确定教学方法和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不论是单元教学还是课文教学都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篇作为教学的媒介和教学内容的依托,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对语篇内容的深入研读是设计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分析所教语篇的主题语境、主要内容、文体结构和语言特征,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总结学生的学习经验,明确学生需要理解和表达的内容和程度,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活动,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语篇体裁的不同决定了其信息组织方式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语篇具有不同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征的原因,而教学的组织方式也会因此不同。具体而言,记叙文一般涉及场景、人物、情节和对话等内容,体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等,适合通过梳理故事要素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观察语言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等,讨论或再现故事的教学方式。议论文的理解则需要学生找到主要观点和支撑细节,理顺作者的思路和阐述论据的手段,因此,思维导图、讨论、分析、列举、辩论等方式可能就更加有针对性。说明文一般包含说明对象的构成要素、分类方式、实现程序、因果关系、问题解决等,教师需要通过语篇研读,发现信息的特定组织方式,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此外,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确定之后,教师还要考虑合理有效的评价手段,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为实施有效教学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在语篇的研读中,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对语篇内容的把握,对语篇体裁、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等,都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因此也会影响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素养的发展。


3.3 研读语篇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主要由英语语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知识及评价知识等方面构成,而这些知识和能力水平都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语篇研读是教师缜密思考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慎重选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基础。因此,语篇研读对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语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包括阅读者、教学的设计者、教学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尤其重视语篇的选择,因为许多语篇富有启迪意义。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深入研读,恐怕也很难引导学生去深读和细读。所以,教师自己要成为一名积极的阅读者。同时,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语篇及语用知识,了解学情,还要在语篇和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之间建立起关联。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还要具有基于语篇研读,组织学生开展意义探究活动、观察课堂互动效果、提供反馈的能力。在意义探究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面对各种课堂状况,教师需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充足的课前准备,还需要有相应的语言交互能力、评价能力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策略指导等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语篇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综上所述,语篇研读既是落实新课程目标要求的需要,也是帮助教师抓住主题语境、分析文体特征、梳理逻辑结构、把握教学内容的抓手;既为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意义探究、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取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也为教师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可见,语篇研读是教师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体现专业意识、增进教学效果、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4. 如何做好语篇研读

我国语言学界在语篇分析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但多数研究都是针对语篇本体进行的,其成果尚未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充分转化和应用。近年,一些从事语言教育研究的学者和教师,根据外语教育的需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针对教学语篇的分析方法。比如张文华、柳伟(2010)提出了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解读文本的思路,即从对文本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含义的文学性解读和文化性意义的建构。张秋会、王蔷(2016)提出从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五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也有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提出通过解读文本结构、特征、细节和逻辑的具体方法,把阅读文本有效地转化为阅读教学活动(陈卫兵 2016)。还有教师进一步提炼文本阅读的有效途径,总结出了“感知—理解—创造”三步法文本解读思路(高春梅 2016)。还有教师提出深度挖掘文本的方法,通过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来实现对文本表层和深层的评价性理解、文本结构分析、词汇学习运用活动和经典句子赏析(赵晓华2015)。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深入研读语篇,把握好教学的核心内容,并推荐教师从尝试回答what、why和how这三个问题入手,开展语篇研读。这三个问题首先关注语篇“写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从而把握语篇的基本意义,包括主题和基本内容,梳理语篇的知识结构。第二,聚焦作者或说话人“为什么写”或“为什么说”,即作者或说话人希望传递什么观点、引发何种思考或价值观讨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语篇学习中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反观语篇“是怎样写的”或“如何组织的”,即文章是如何围绕主旨组织和安排素材的,重点关注语篇的文体形式、内在信息和观点的逻辑关联,如果是多模态语篇,还需要分析说话人或旁白的语调语气,图片或视频内容与声音或文字的关系等。对语篇意义和结构的解读角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生活阅历、专业基础、认知方式和教师在与文本互动中的探究及创造精神。因此,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会基于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给出不同的解读。


5. 语篇研读与教学设计的联系

语篇研读与教学设计有什么联系?又如何为教学设计服务?其实,我们在语篇研读中所回答的三个问题与教学设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

1) 基于对【what】的研读,教师要考虑学生对主题信息的梳理和整合情况,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以及知识与语言之间的有机关联,从而为学生内化知识和实现连贯表达奠定基础;

2) 基于对【how】的研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的文体特征、语义衔接和信息组织方式,同时探寻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语言特点,从而为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实现结构性表达提供支持;

3) 基于对【why】的研读,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基于主题,分析论证和批判评价语篇传递的价值及其背后的意义,从而生成对主题新的认知和态度。联系自我和实际生活,提出并论证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为理性表达观点和态度作好铺垫。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推动知行合一。


具体而言,在研读what 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明确了语篇的主题和主旨,确定了语篇的主要观点和重要细节,梳理出基于主题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围绕学生在语篇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创设出合理的主题情境,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语言铺垫,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同样,基于对语篇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引导学生获取主要信息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将语言与内容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建构基于主题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内化语言和内容、有逻辑地进行连贯表达奠定基础。


在研读了how问题之后,教师明确了语篇的文体和体裁、文字与插图的关系、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重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等,继而围绕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展开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内在衔接,探寻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语法的表意功能等,帮助学生学习语篇知识,丰富词汇知识,体会语法的语用意义。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针对语篇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说和写的输出性活动提供支持。


在研读了why的问题后,教师明确了语篇的写作目的、作者态度和创作意图等,从而可以组织较深层次的主题讨论和扩展活动,如基于主题分析论证观点,批判评价文字背后传递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对主题新的认知和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我和实际生活,通过改编、表演、辩论、创作等产出性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理性并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推动知行合一。


6. 语篇研读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一篇英语阅读短文(见下文)为例,展示分析三位教师的语篇研读和教学目标设计。通过分析和点评,探讨语篇研读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阅读语篇原文:

In New York for New Year’s Eve


It’s almost midnight on 31 December. It’s Times Square, in New York. At 11:59, a sparkling crystal ball appears on the roof of 1 Times Square. The ball takes sixty seconds to drop to the ground. Then the clock strikes twelve and everyone cheers. About a million people in Times Square, millions around the USA and over a billion watching around the world, come together to say good bye to the old year and ‘hello’ to the new.


In the USA, New Year is also a time for thinking about the changes you are going to make in your life. These are called ‘New Year’s resolutions’. People say, for example, that they are going to give up chocolate or take up exercise. Of course, it’s easy to make New Year’s resolutions – but it’s not so easy to keep them! Unfortunately, many New Year’s resolutions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People break them before the New Year is very old!

(语篇选自Puchta, H. & S. Jeff. 2000. English in Mind (Student Book 1)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82.)


语篇研读与教学目标设计:教师1


语篇研读

课文是以报刊阅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的,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文本内容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阅读训练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此外,还可

以激发学生树立新年决心并努力实现。教材的编排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信息搜集、图片感知到细节问题的处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编排非常合理。


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生掌握 New Year’s resolutions / give up / take up /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 break the resolutions 等词组;

2. 学生学会用be going to do表达自己在将来

的愿望、决定和计划。


语言能力目标:

1. 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略读和细读;

2. 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

3. 树立自己的新年决心并思考如何实现。


学习策略目标:

课前预习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对学、群学,反思本课学习效果。

从以上“语篇研读”来看,教师1未把握语篇研读的方法,主要对语篇的呈现形式和内容、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主观评价,未能聚焦对语篇本体的内容分析,即未能抓住语篇的主题意义、主要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等,也未把握住语篇育人价值的关键点。这样的语篇研读过于粗略和宽泛,对设计探究主题意义的教学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1呈现了希望实现的教学目标或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其列出的语言知识目标、语言能力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呈现为割裂状态,均未与主题和内容建立关联。知识目标设计反映出教师习惯于脱离语境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能力目标过于宽泛笼统,未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整体上看,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大于意义,缺乏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

语篇研读与目标设计:教师2


语篇研读

【what】本文描写了新年前夜人们在纽约时代广场跨年庆祝的场景,并介绍了美国人在新年到来之际树立新年决心的习惯。

【how】本文是一篇介绍美国人如何迎接新年的描述性文章。本课的重点词汇涉及描写性词汇,如sparkling,strike,以及动词短语,如give up,take up;句式主要涉及表示意图和打算的be going to do。

【why】本文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意识到比起许下新年决心,更重要的是坚持努力去实现,并在实际生活中将这一点付诸实践。


教学目标

1.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关注并积累描写跨年场景的词句,体会这些词句使用的效果;

2. 梳理并概括文章中关于美国人新年习俗的事实性信息;

3. 运用正确的句型表达自己未来的打算和意图,并对“坚持实现新年目标”“遵守承诺”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2在语篇研读时关注what、how、why三个基本问题,针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基本抓住了语篇的主题和大致内容,但未能具体分析跨年庆祝的细节,即教师未能细致梳理语篇的具体内容,因此未能构建出详细的结构化知识。虽然

教师2也关注语言,梳理出了语篇中的部分重点词汇,但梳理的语言未结合语篇的内容和意义,脱离了语境,导致语言和语篇内容分离。


从教学目标看,三个目标似乎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由于教师2 对语篇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的关系研读得不够深入,目标的设计体现的是从词句学习到意义理解,再到运用重点句型表达个人看法这三个层次,其间关联并不紧密,未能充分体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此外,从教学目标1 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关注并积累”的词句具体是哪些,教师又如何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句使用的效果”。从教学目标2 中我们也无法得知教师预期学生梳理出哪些事实性信息,这些事实与第一条目标的关系如何。教学目标3 则过于宽泛,涉及未来打算与意图,无论是聚焦广义的“未来”还是针对新年目标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都未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缺乏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支撑,因而难以进行连贯而有见地的表达,因此教学目标3 缺乏可行性和可检测性。

语篇研读与目标设计:教师3


语篇研读

【what】“In New York for New Year’s Eve”描述了美国新年前夜纽约时代广场的庆典活动。文章从零点倒计时展现了新年庆典的盛况:11点59分水晶球出现,60秒后落地;12点整新年钟声敲响,人们欢呼雀跃;同一时间,上百万人在纽约,上亿人在美国,上十亿人在世界各地观看这一盛况,共同辞旧迎新。文章还介绍了美国新年的另一项活动:“表达新年承诺或决心”,即人们在新年时表达愿望,承诺在新的一年里要作出的改变,但这种承诺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被打破。

【why】通过描述美国新年前夜的庆典活动和作出新年对自己的承诺这一习俗,让读者体验美国的新年庆典,了解美国的文化,同时也引起读者对于如何信守承诺的思考。

【how】该文是一篇描写文,文章有两个段落,分别概述了美国新年的两个重要庆典活动。第一部分通过实景导入,按时间和活动顺序展开描写,使用一般现在时,生动地展现了时代广场新年前夜的庆典盛况,以及人们辞旧迎新的兴奋之情。作者使用了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汇,如midnight,sixty seconds,then;描写庆典过程的动词词组,如a crystal sparkling ball appears, then it drops,the clock strikes 12, everyone cheers;以及采用数词递进的描写手法, 以about a million in Times Square,millions around the USA 和over a billion around the world来形容其盛况。第二部分描写了“新年承诺或决心”这一活动,通过举例子(for example),以及转折词(but,unfortunately),表现了作出“新年承诺或决心”之易与坚持“新年承诺或决心”之不易。最后两句连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坚持“新年承诺或决心”之不易的感慨。作者使用了be going to这一表达意愿的结构和描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动词词组,如give up,think about等。


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 获取梳理美国新年庆祝活动的事实性信息(如新年庆典的时间、地点、人物、新年承诺或决心等),形成知识结构图(见图1),然后根据知识结构图,以记者身份运用所学语言报道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年庆典活动,并介绍“新年承诺或决心”的习俗;

2. 分析人们对于“新年承诺或决心”的态度,分析原因,对如何坚持“新年承诺或决心”表明自己的观点;

3. 联系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新年决心或新学期对自己的承诺,分享自己制订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教师3从what、why和how三个维度清晰地梳理了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抓住了描写性文体的特征,关注了描写性语言表达,重点标注出了学生应学会的描述性语言。教师3还基于对语篇内容的分析,提炼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即如何作出并遵守新年承诺或决心的问题,从而产生育人价值。此外,教师还梳理出了文章的知识结构图,在不同信息之间建立了关联,帮助学生形成了对美国新年庆典的认知。


教师3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展开,目标之间呈逻辑递进关系。从获取梳理新年庆典活动信息到基于特定情境内化运用所获信息和语言进行表达,再到分析判断“新年承诺或决心”的表达方式和难以坚持“承诺或决心”的原因,学生经过推理论证加深了对“承诺或决心”的理解,最后联系个人生活,生成对坚持“新年承诺或决心”的重要性的认知,并思考实现的途径和办法。这些目标体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整合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观测、可操作、可检测。


从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语篇研读的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从而影响教师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也因此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成效。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语篇的研读,没有唯一标准,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阅读量、兴趣、知识积累、修养,以及自身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水平等。因此,教师要坚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此外,语篇研读要注意避免与主题和内容无关的主观评价,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过度解读,因为研读语篇的目的不是为了研读而研读,而是为了把握教学的主线和重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体现新知识建构和新认知发展,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解决思路,实现学生语言和心智的同步发展,促进良好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


7. 结论

以上案例说明,语篇研读是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必须学会从教学的角度研读语篇,不管是阅读、听力、口语文本乃至视频的多模态文本,我们都可以用what、why、how这三个问题来思考和分析,抓住文本的主题、内容要点、逻辑和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去实现把自己的“寻宝所得”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寻宝”和“探宝”的过程,把文本所能承载和提供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


同时,在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发展课程中,如“英语教学设计”“英语教学法”等课程或培训项目中,也要密切关注未来教师英语专业知识的构建,以及阅读能力、语篇研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等的发展,从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起点抓起,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注:本文摘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2卷第2期40-47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