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 | 胡玉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申请经验谈
分享人简介
胡玉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19—20世纪英美诗歌研究。
曾在《国外文学》《圣经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荣获六安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完成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及其他各类项目多项,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园林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批准号:19YJC752009)。
申报经历
1
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我所申报的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名称为“中国园林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该课题于2019年获批立项,旨在溯源中国园林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探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由乌托邦想象到意识形态建构的演变过程,目前尚未结项。
2
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您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这项课题基于前期我所阅读的文献和我的一些思考。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是个分水岭,盛行于欧洲长达两个世纪的“中国风”此时开始消退,中国文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由“显学”转为“隐学”。因此,在西方后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中,中国只是作为“东方学”式批判或“殖民主义”话语的一部分,而极少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话语体系而存在。
本课题聚焦中国园林这一中国文化特质上,通过文本细读、比较分析,找出中国园林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契合点,推进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之中国叙事研究;考察了近代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生成背后的权利、政治和意识形态,有助于在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构建中国的知识/话语体系,进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重塑中国形象。
3
您如何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文献?如何对文献进行阅读和评价?
收集文献的能力是检测一个人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按图索骥”的方法来收集研究中所需要的文献,但是对于收集前沿文献来说,这个方法就不怎么有效了。我一般是通过三个途径来获取前沿文献信息:1)关注该领域的权威期刊。即使时间紧张,我也会及时浏览这些期刊的目录。2)跟踪权威专家的研究动态。有些专家通常会在个人网站或社交媒体上分享其目前所从事的研究以及即将出版的专著等信息。3)参加学术会议。通常与会专家不仅会分享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还会介绍他们所掌握的国内外研究动向。
就外国文学研究来说,文献评价主要以“我”为主,文献本身的“真实性”、“影响因子”等科学评价指标一般不是很重要。对于收集来的文献,读一读摘要、结论,或前言部分,基本就可以有一个直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对文献是进行精读还是泛读。我的经验是,出自行家里手、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文献都值得一读。对于出自权威专家的前沿文献,需要把握其批评思想和方法,再加以消化吸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与之建立联系。
4
您该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全面把握英国浪漫主义作家认知中国园林的路径及其背后的国家推动力。首先,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文献阅读,溯源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有可能接触到的有关中国园林的园林实景和文字资料,进而找出中国园林艺术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审美契合点。其次,解构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对中国园林的认知背后的国家推动力;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对中国园林的认知既有乌托邦想象层面的,也有意识形态建构层面的,二者所反映的均不是现实中的中国,而只是西方的一种文化心理。
5
您该项课题研究的难点是什么?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解决的?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准确评价中国园林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浪漫主义作家在近代中国形象生成中的作用。首先,英国浪漫主义审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很难概而论之,本课题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法从宏观上找出其与中国园林艺术理法的相通之处,通过文本细读法在微观上找出文本与史料的深度结合点。其次,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中国想象兼具个体性和时代性,因而很难判断其对那个时代的集体想象是否有“增益”的成分,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作家所形塑的某个中国形象进行溯源,进而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6
您该项课题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本课题总体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兼收并蓄了园林学、宗教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其创新或新颖之处在于:1)突破东方主义的整体论理论预设,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置于中英文化交流史中去考察,探讨文学与历史的互动;2)将中国园林文献典籍作为新材料纳入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视域,探讨中国园林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契合点。
7
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大的收获是在整合前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规划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在这次课题的申报过程中,我将前期发表的论文、课堂教学经验,以及平时的阅读思考进行了整合,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进行了重新规划,避免在后续研究中注意力过于分散。
8
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最大的困难就是研究框架的设计及其内部的逻辑论证。课题的研究框架往往是对前期阅读思考的高度提纯,要有一定的涵摄力,需要对千头万绪的思想有所取舍,进而归纳总结。此外,研究框架内部还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互为支撑,不能各自为营,自说自话,要有整体感。我的感觉是,项目书的撰写就是一个高强度的思想提纯、逻辑论证的过程。
9
您平时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人文社科研究没有捷径,只能靠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外加一点科研“嗅觉”。在选题方面,我更多的是参考每一年的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经常浏览本领域的权威期刊,把握学术前沿。在创新方面,除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必要的文史哲知识,我尽量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很多时候,能够给予我们较大启发的往往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论文写作方面,我主要是学习、临摹业界“大牛”的文章,品味他们在谋篇布局、论证推理、行文措辞等方面的匠心。坚持一段时间后,头脑中就会有足够的文献储备,在自己写同类型的文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10
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成功的关键在于选题新颖,论证严密、有说服力,以及前期积累一定的研究成果。选题很重要,但只是选题新颖还不够,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否则会让评审专家感觉是个“噱头”;前期研究成果展示了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具备的能力。
11
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遇到的困难基本上就是项目书中所提到的研究难点,那些研究难点不是为了撰写项目书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针对这些困难,除了按照项目书中拟定的研究方法加以解决外,同行交流、跨界咨询也给予我很多启发,对于打开研究思路、解决研究难点都大有裨益。比如,安徽大学历史学教授尹建龙,他主要从事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经济社会史研究,与我的项目研究在历史背景上有交集,他所提供的史学信息和研究方法曾为我解决某些研究难点指明了出路。
经验访谈
关于选题和申报
1
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的选题指南来进行选题?
选题指南具有方向标的作用,我们要在自己既有的研究领域内找到与指南契合的选题,然后对照近五年获得项目立项的课题,对拟报课题进行措辞、润色。一旦选题确定下来,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因为一次申报失败就改弦易辙。
2
如何判断某一个课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可否举例说明?
我认为课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是与问题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问题可以产生于文献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来自社会生活,基于问题意识而提炼出来的选题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申请人只要对某个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自会对该课题的学术价值有所判断。人文学科的应用价值,在我看来,不是非要解决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不可,只要研究课题对当代社会有所观照,或其研究成果对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该课题就可以被认为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部经典的研究论著自是不乏学术价值,但通常也是研究对象与当下社会碰撞的结晶。BBC最近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就可视为一个极好的科研命题,它的学术价值在于把杜甫放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世界文学的范围内来考察,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现代性寻找它的历史根源,为当代中国的繁荣现象寻根”(张剑 2020),后者既反映出BBC制作这部纪录片的问题意识,也是它的应用价值或社会意义所在。
3
国家课题的选题与一般学术论文选题区别在哪里?
国家课题的选题一般比较宏大,其研究成果要能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服务,要求申请者要有大格局,这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常列出选题指南的原因。选题指南就好比订单,申请者是供货方,其学术生产要有针对性。一般论文的选题不宜过大,论文往往围绕某个话题,把核心论点阐述、论证清楚就行了,有时不需要与社会现实有太多的紧密联系。
关于申报条件和内容
1
交叉学科应该怎样申报?
这个我还不是很有经验,但我认为应该按照自己的学术身份来申报,尽管研究对象在不同学科间会有交叉,但是不同学科间的话语表述机制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把申请书放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里,可能在话语表述上就会产生隔阂。
关于申请书填写
1
课题题目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选题确定后,相信每一位申请者都会在题目的表述上精雕细琢、反复打磨。为了不让题目过于平淡,除了研究对象之外,我们往往还会在在题目中加入研究方法、理论、背景,等等。通常所拟的题目自己读起来抑扬顿挫,感觉挺好,但是对于外人来说却是艰涩拗口。我的经验是,题目拟好后,多找人读读看。
2
项目申请书中“主题词”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如何设定主题词?
“主题词”是对课题题目的一种有效补充,其作用是让评审专家瞬间对课题研究内容有个粗略把握;因此,“主题词”应该从研究内容中提取。
3
怎样理解课题论证页给出的提示和注释?哪些内容应该尤其关注?
这些提示和注释为项目申报提供了基本要求,它有利于申请者进行构思,也便于评审专家抓住要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提示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彼此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项目书撰写前,要厘清、吃透这些提示,进而借助这些提示将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
4
课题论证中的课题概述与一般论文中的摘要有什么区别?
论文的摘要主要是概述这篇文章的研究视角、方法以及结论,而课题概述则是基于所梳理的文献交代课题来源,对未来开展的研究进行框架构想,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5
课题论证中的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常见的问题有哪些?请您举例说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研究现状述评检测的是申请者的前期文献阅读情况及归纳总结能力,进而决定选题是否能立得住脚。常见的问题有:文献不够经典,只述不评,逻辑混乱,简单罗列、不加提纯;此外,很多人在完成研究现状述评后,不能很自然地落脚到自己的选题上。研究意义,尤其是课题在推动该领域学术发展方面要写得很实,不能泛泛而谈,过虚。
6
课题论证中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如何填写?创新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青年教师如何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一般体现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上。严格意义上的创新是很难的,因此在填写创新之处时不宜夸夸其谈,条目不宜过多,可以围绕以上三点来撰写创新之处。至于如何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我认为有三点很重要:首先,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面对问题,要善于多角度思考,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其次,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有时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语就会给予我们莫大的启发;最后,尽量让自己的知识多元化,阅读本领域的文献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但是能够给予我们较大启发的往往是其他学科的知识。
7
项目申报书里填的参考文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尽量涵盖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前沿文献,尽量避免“低端文献”;
2)中、外文文献都要有所体现,可以在比例上有所侧重;
3)文献版本要考究,文献格式要统一。这些是申请人学术素养的一个侧面体现。
8
前期成果的相关程度应当如何把握?
前期成果与研究对象要有关联性,但与研究内容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是专著或前期主持的项目,要与选题拉开距离,选题可以是前期主持的项目的延伸和扩展。
9
申请书中“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障”栏目应如何填写?尤其对于年轻没有经验的老师,这部分如何把握?
人文研究的最大保障在于文献占有和研究团队,可以写:前期的文献储备可以为后续研究共享;学校的藏书和数字化资源丰富;海外访学为资料的收集提供便利条件;课题组成员知识结构合理,承担的研究任务具体、明确,等等。
参考文献
张剑,2020,西方人眼中的杜甫,《光明日报》,2020-4-30。
相关阅读:
韦清琦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我的课题申报建议(文/夏登山)
杨志红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不容错过的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课题申报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