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77期我来读文献 | 《词汇语用探新》第一阶段线上论坛答疑干货整理

iResearch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第77期“我来读文献”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2月15日晚7点进行。本期活动关注《词汇语用探新》一书。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活动正在进行中:

第77期我来读文献 | 《词汇语用探新》

领读专家

袁周敏,现任南京邮电大学网络话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主持在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在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Discourse, Context & Media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等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为《语言与社会互动国际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撰写英文词条“Online News”。专著《基于商业咨询顾问话语实践的身份建构研究》入选“语用学学人”文库;专著《“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话语研究》入选“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各一项。江苏省社科英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大学慕课在线开放课程《语用学导论》、《语言科学与艺术》负责人;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思考题

1. Sinclair(1995)认为语用知识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知识,也不可能是Fodor(1983)所主张的模块化知识。请对语言信息处理存在的模块论与非模块论两种论点展开评析。


模块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因此话语理解中听话人可通过解码,获取与语言结构直接联系的信息,寻找模块对应。Wilson & Sperber(1991)对语用模块论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语用过程是一个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块论无法进行合理解释。


非模块论认为话语理解与语境假设相关,人们在交际中的话语理解可能失败,这是由于人们进行理解时需要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行推测,其中需要形成相关语境假设并验证该假设,但假设也可能是错的。亦即,话语理解的结果可能不是说话人期待的交际信息,这是交际中误解、曲解等产生的理据,也体现了话语信息等语用处理的非模块特征。


2. 从广义上说,语用学存在两种主要语用观,具体是哪两种?以此延展出两种语用研究重心,即社交语用与认知语用,这两种研究重心有何区别与联系?


1)哲学语用观,以Austin、Searle、Grice、Wittgenstein的后期观点等思想为向导;2)认知语用观,以Sperber、Wilson、Carston等关联理论研究者为代表。


认知语用观强调交际双方的心理处理能力,即通过词汇和话语表面意义产生和理解意义的能力;而社交语用则试图探讨影响话语产生与理解的社会文化等社交因素。因此,前者认为语言使用和交际者之间是一种内在关系,而在后者看来却是一种外在关系。


3.关联理论提出的话语理解过程始于话语显性意义(explicature)的识别,听话人首先获知语言编码的语句意义,然后付出最少的认知努力,在显性层面上对语句意义及其命题内容加以充实,并在隐含层面对其加以补足,直到理解结果符合自己所期待的关联为止。请解读下例的理解过程。

 

Peter: Did John pay back the money he owed you?

Mary: No. He forgot to go to the bank.


该题的推理过程请参见本书P.39-40,为方便查阅,特截图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听话人推理是一个在线理解过程,显性意义、隐含意义、以及隐含结论等所产生的假设可以是同时的。这也是许多技术研究所要证实或者证伪的,或者挖掘其微妙关联的研究点所在。


4. 词汇和词汇组合的交际信息往往不是词典释义的直接再现与解码,也可能不是原型范畴内的常规意义,而是一种语境化的意义。因此,词汇语义的不完备性常有发生。请分析这种不完备性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1)词汇释义的非等同性,即词汇和词汇组合的交际信息表现为原型意义在同一范畴内的延生、扩展甚至弱化,也可能出现相关范畴的扩大或收窄。2)语义不明即语义关系的不完整,或出现语义关系含糊,但可以接受,也不影响话语的理解。3)语义异常,超出语义限定或不符合常规用法的语义关系。


第一种:为了高薪工作而(卖)了自己。第二种:爷爷爱听(收音机)。第三种:老胡赶紧跑向草场(救火)。


5. 分别说明下面例中划线部分的理解是哪一类词汇语用现象?

a. 他一跑步脸就发

b. At christmas, the bird was delicious.

c. 老王简直就是一头老黄牛

d. 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继续听着老师的讲解。


a和b是语用收窄:

“红”体现的是脸庞泛红的表面特征,并非原型意义上如鲜血一般的颜色;the bird多指的是鸡肉,而非鸟肉。


c和d是语用扩充:

“老黄牛”并非生理/物理方面的老黄牛,而是指向老黄牛的某些特征,如吃苦耐劳等;此处的“圆圈”只能是近似圆圈。


6. 阅读下面的例子,注意人称代词的使用,说明这种使用的特殊之处。(语境信息:小王收到女朋友的电子邮件得知女朋友要到外地工作,便给女朋友打电话)

 

小王:收到你的来信后,他很伤心,你知道不?(说话人用“他”自称)


第三人称自称并不都是用来拉大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是说话人以客观化描述的手段,使听话人达到对自己状态或者情势等的认同。


7. 什么是词汇语用的临时性?请解读下面划线词汇的交际意义。

a. 中国足球其实就是一只华南虎,它从来就没存在过。

b. 小女人就是那个在电影院里用眼泪打湿你肩膀的人。


语义信息遵循从原型特征、典型范畴到边缘化的信息呈现模式。然而交际中的词汇或词汇组合会受到语境的制约,具有不同语境下的临时性。临时性指词汇或词汇组合在特定语境下其交际信息的暂存性与可变性,这说明意义产生与理解的语境依赖性。


此处的“华南虎”是由2007年陕西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延伸出的一种新鲜喻式用法,表示“认为造假现象”的类指信息,其语境下的原型范畴发生了新变化。“小女人”的意义也无法从词典释义中获取,也不是词汇释义的组合信息,只能根据相关的背景信息进行理解。这里具有“心底温柔善良的女人”之意。


读者提问

1. 关于语言信息处理存在的模块论与非模块论两种论点,近几年来是否有相关脑科学研究得出支持模块论或是非模块论的证据?


可以参考几篇文章和基本入门的书。


文章:Bara, B. G. & M. Tirassa. 2000. Neuropragmatics: Brain and Communication. Brain and Language 71: 10-14.

 图书




个人觉得目前不再有比较明显的论争。该领域的研究者有的忙着做实验、实证研究了,有些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则走向人工智能和心理学领域了。


2. 语用充实是不是只有在听者不能根据语境进行成功的话语解读的时候才会发生?还是说,语用充实伴随整个的交际过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借助语义最小论进行解释,即交际者对任何话语的解释都是基于语句词汇的最小意义(核心意义)展开的,如果这个解释在语境中行不通,听者和言者才会寻求语用充实。此外,语用充实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不是要达到关联论要求的最佳明示和最佳关联的交际效果?


是否做出语用充实当然伴随着整个交际过程,一般是依据核心意义进行扩展:如果核心意义解释不通,就会进一步结合语境,搜索扩展层面。


3. 书中,冉老师用广告词举例说明听者(消费者)的语用充实受到了言者(广告者)的误导,并且指出这种误导是由言者提供的语用松散造成的。基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听者的语用充实受到言者语用充实的影响,而言者的语用松散是诱导听者语用充实的策略或方法之一?因为听者语用充实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话语解读的最佳关联。


可以这么理解,广告人采取语用松散的策略误导了听者,听者正是在这种语用松散的语境中做出语用充实的。


4. 英语句子"John began the coffee."实际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John began drinking the coffee.",在前一个句子中,动词began后接宾语the coffee在语义上似乎不成立,这也属于语义异常现象吗?


1)在词汇语用学视角下,可以这么理解。


2)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学派视角下可以称作语义压制(semantic coercion),更为具体一点是"词汇-构式-语境"压制,如英语句子“Sam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理论视角都在研究同一个世界,但大家用的术语不一样。


自由问答

1. 老师好,想请教一下有些英语母语者在使用英语时可能会说:"This is sooooo awesome!",这里sooooo也包含表达意义吗?


这里sooooo传递了某种情感立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