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薪火相传,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周年》述评(文/张锦龙)

张锦龙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6-09

提要:《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周年》由序言、五大篇章和结语组成,并附有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大事记。其中,五大篇章为: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发展历程,院校领导论外语教育,专家学者议外语教育,外交家评外语教育和文化出版传媒人士观外语教育。该书呈现了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全景图,梳理了重大外语历史事件,凝练了外语教学成功之道,总结了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规律,是外语界学习者、研究者、管理者以及“一带一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者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百科全书


1. 引言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风雨兼程;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岁月如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勇立时代潮头,响应国家号召,发出复兴强音。近年来,对中国外语教育全面了解的需求日益受到关注。2018年,外语界不少学者梳理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和发展,但是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覆盖多层次梳理的引领性著作较少。2019年,王定华和曾天山主编的《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周年》出版,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该书包含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的概括,外语教育成长脉络的梳理,外语名家励志故事的讲述,外语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外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谋划。书中不仅有外语名家、外语高校领导的学术观点,也有来自外语文化出版社、电视外语教育领军者、外交家的肺腑之言。该书将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外语教育者、研究者的热情,使其了解外语教育规律,提升其外语教育能力。


2. 内容简介

全书由序言、五大篇章和结语组成。序言强调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殊意义,时代背景和研究视角。五大篇章则全面总结外语教育70年的成就。


第一章为前行之路: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发展历程,外语教育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第一阶段是以俄语为师的外语教育(1949—1956年)。全面学习苏联,外语教育大力推广和发展俄语教育。第二阶段是外语教育的调整时期(1957—1965年)。中央决定在继续办好俄语教育的同时,逐步加强其他外语语种的教学,一些高校的英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的教学相继恢复或开设。在这期间,还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另外,还设立了外国语学校,实施“一条龙”教学。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外语教育(1966—1976年)。外语教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灾区,《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被迫中断执行,高等院校停止招生长达5年之久。第四阶段是外语教育的恢复和改革(1977—1991年)。改革开放开始,为服务“四化建设”,外语教育发展方针调整为:千方百计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切实抓好中小学教育这个基础。在这期间恢复和发展研究生外语教育,外国语学校“一条龙”外语教育取得新进展,规定外国语学校均应列为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学校。第五阶段是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为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试点推进大中小学英语“一条龙”教学改革。第六阶段是外语教育的转型和跨越(2001—2011年)。面向国际市场,大学外语专业、大学公共外语教育、中小学外语教育突出质量导向。第七阶段指外语教育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即开创了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外语教育新时代。


第二章为大学之道:北外多任校长,上外、广外等高校曾任和现任校长论外语教育。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并发展学校特色。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的王福祥致力于把北外建成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黄建华提出大学应有“全球化”的视野。在人才培养上,广外形成了“外语+专业”的特色。同时,向北外和上外学习,探索双语教学、全人教学、“外语+专业”等新的教学模式。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的戴炜栋提出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现特色发展,人才培养服务时代要求,同时不断探索上外人才培养创新,立足本土需求,树立国际视野。曾任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的修刚强调,天外人才培养要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特色人才,还要加强非外语专业与外语专业的融合。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的韩震和现任党委书记王定华坚持大学必须基于时代变化不断进行改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部署。韩震提出要培养高水平复语型、复合型涉外人才,就必须不断进行学科调整,建立相应的教学科研学术组织,必须凝练自己的学科特色。王定华强调北外英语做强,汉语做优,小语做好,英语开道、复语跟进、加强通识,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指出外语教育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高校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高素质国际化专门人才。


第三章为大师之智: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英语大师论道外语学习、教学与科研。许国璋最为人称道的宝贵思想遗产是致力于现代语言学观点,探索中国语言和语言哲学问题。许国璋最可贵的是他在吸取国外语言理论精髓的同时,非常注意以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去重新审视中国的语言学积藏(王克非评语)。桂诗春提出专注的精神就是“发烧友”精神,即对自己所选的目标培养浓厚的兴趣,坚持“上下而求索”。他曾形象地把广博和专攻的关系理解为“打外围战”和“打攻坚战”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但战术却不同(何莲珍整理)。王佐良一生致力于向中国的广大读者系统介绍英语文学的优秀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对英国文学史(包括诗史、散文史、小说史、戏剧史)的介绍与研究。文秋芳以“产出导向法”为世界外语教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另外,杨惠中畅谈中国特色大学英语测试系统的风雨历程。刘道义论述新中国70年基础外语课程与教材发展的前世今生,总结过去英语教材建设的四个突出表现,即多元化、系列化、科学化、数字化,并归纳当代英语教材的六个特点。


第四章为风云之声:北外毕业生外交家评外语教育。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谈论高校如何培养优秀外交人才。梅兆荣、张幼云和伊卓从国际形势和祖国发展需要方面谈如何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端国际化外交人才。比如,外语教学的总体规划和各科的具体安排需要作通盘考虑;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丰富、更有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协调力、沟通力。孙振宇和金立群则具体说明外语教育如何为高水平外交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第五章为名士之音:文化出版人士观外语教育。李赋宁漫谈中学生和大学生如何学习外语。许渊冲论述中西互译,译贯中西。冯存礼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的开拓者、推动者和领导者之一,谈论中国电视外语教育的经典与辉煌,介绍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国璋电视英语》《走遍美国》等如何搬上电视荧屏。李朋义通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成长过程回顾了新中国外语教育出版的发展历程,阐述新中国外语教育出版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及意义,总结新中国外语教育出版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3. 简要评价

综而观之,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回顾历史,总结规律。从历史脉络来看,该书回顾了70年中国外语教育重要发展历程,总结外语教育发展规律,展望外语教育未来之路。该书把中国的外语教育分为七个阶段,虽然区别于戴炜栋(2019)把中国的外语教育分成五个阶段和文秋芳(2019)界定的中国外语教育经历的四个阶段,但它们对中国外语教育具有的共同看法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务时代要求,外语教育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发展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俄文专门学校纷纷创立,综合性高校相继设立俄文系/科,培养大量对苏科技外交翻译人才。1976年,“文革”结束,外语教育领域开始拨乱反正,《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开始印发颁布,中小学外语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外语成绩开始逐步进入高考总分,研究生外语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开启“一带一路”建设。各高校积极行动,积极规划,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非通用语种建设成为外语教育界重要的事。综上所述,外语教育始终承担培养“联通中外,建设祖国”人才的重任,无论几经波折,薪火相传,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另外,该书还附有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大事记(1949—2019年)。比如,2016年教育部正式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首要内容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教育互联互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附录既介绍外语院校、外语专业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又覆盖重现重要的教学大纲、规划纲要、词典和教材编写以及外语师资培训文件等。该书可称为中国外语教育新时代的“小百科全书”。


第二,汇聚智慧,凝练经验。该书凝练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外语院校发展观,外语人才观,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等经验。从作者群来看,他们中有大学领导,曾经参与我国外语教育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也有中国外语界的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和外语教育家。该书也收录了外交家、文化出版传媒人士等对中国外语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学者们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从宏观和微观视角阐述他们的所行、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悟,激励后来者不忘初心,继续开创外语的光明未来。


第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从内容定位来看,该书在结语部分对中国外语教育未来作了引领性、建设性的展望。比如,外语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呼应时代要求,服从国家战略,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外交的需要,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需要。这点跟很多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姜锋指出中国的高水平的外语教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魏含聿 2019)。另外,结语部分还多角度、全方位谈到外语教育要多语种化、智能化,要培养“语言+X”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分析了中国本土实情现状,又展望了未来外语发展之势。


第四,立足本土,富有指导性。该书所总结的中国外语教育规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适合不同层次的外语界管理者、研究者和学习者。对于外语界管理者,可以熟悉北外、上外、广外等重点高校领导对中国外语教育的真知灼见,还可以了解文化出版人士、外交家对中国外语教育的看法,从而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对于外语研究者,通过了解过去外语教育如何同祖国休戚与共,去研究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研究各层次外语教材编写,研究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研究引领性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规划纲要的创建。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可以跟踪外语教育发展趋势,学习专家学者的前沿外语理论与经验启示,既可以明确前进方向,又可以掌握学习方法。


白璧微瑕。该书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方面可更加多元化。笔者建议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列一章,毕竟任何一个时代,人才培养都是最重大的国家战略。纵观中国外语教育,外语人才培养从单一语言文学知识的“语言型”外语人才到逐渐确立起践行多元观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多样性的外语人才(张绍杰 2019);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不同的外语教育政策(王定华 2018)。


4. 结语

该书不仅从各个角度阐述新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之路,梳理重大外语教育历史事件,总结宝贵经验,而且从宏观视角出发,总结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规律,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从微观视角出发,凝练外语教学成功之道,激发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感;同时,就目前的热点问题,如“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学者怎么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等,该书也做了很多思考,提出了很多建议。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年第四期第85—88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作者简介

张锦龙,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认知语言学。


相关阅读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年度期刊好文汇总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