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验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怎么做?
iResearcher经常收到科研小伙伴的提问:什么是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语言研究者能否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并加以运用?面对实验结果,怎样分析?如何将具有统计性质的实验研究方法与范式运用到外语教学相关的研究中?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有这些困惑呢?今天,就让iResearcher跟大家一同来揭开实验研究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实验研究?
下面有三个生活片段,根据我们的一般经验判断:它们是实验研究吗?
一对年轻夫妇刚刚生了宝宝,他们不知道宝宝每天应该喝几顿奶,也不知道每顿应该喝多少量。他们非常焦虑,在网上也查不到权威性的建议。他们决定将宝宝每顿的奶量都记录下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
小张感冒了,家人和同事都劝他多喝水,说多喝水能让感冒更快痊愈。于是他大量饮水,感冒很快就好了。基于自己的这次体验,他对多喝水能促进感冒痊愈的说法深信不疑。
豆豆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说,如果晚上睡觉前能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整洁,那么小精灵就会送来一张小贴画,放在床头柜上作为奖励。豆豆照做,果然第二天一早醒来看到了小贴画。第二天晚上,豆豆想看看是不是不收拾房间也会收到小贴画,于是就没有收拾,结果也就没有收到。豆豆觉得将房间收拾整洁是收到小贴画的必要条件。
你是否会觉得这三个生活片段都有一些实验研究的成分,或许都可以算得上是实验研究呢?
下面我们对这三个生活片段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在这里,我们选定“研究假设”和“实验比较”两个关键指标对三个生活片段进行对比。“研究假设”是我们在实验前对实验结果所作的推测和预估。“实验比较”则指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实施实验,以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如不同的实验处理或实验干预,即研究者对实验对象施加的人为影响)是否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差异。
分析如下:
婴儿奶量的片段中,夫妇并没有在记录奶量数据前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即并没有推测或预估宝宝的奶量是否会随着周龄或月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他们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数据收集。既没有“研究假设”,也没有“实验比较”。
在感冒饮水的片段中,小张受家人、同事劝说的影响,在大量饮水前对其效用有一定的假设。也恰恰因为有了这样的假设,他的饮水行为具有了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的目的,构成了某种“假设验证”。然而却没有进行前后比较,也就是没有“实验比较”。
豆豆假设将房间收拾整洁会收到贴画,并在连续两个晚上分别实施了将房间收拾整洁与不收拾的实验处理,并比较了产生的结果,最终验证了将房间收拾整洁和收到小贴画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片段则兼具“研究假设”和“实验比较”两个关键指标。
从对上述三个片段的分析可见,实验研究的特点常常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实验研究并不神秘,它只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认识、改造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要理解实验研究的特点,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就应当常常关注生活中具有类似特征的事件,多留意、多体会、多归纳,而不应囿于实验研究的抽象概念体系和某一狭窄的学科问题研究。
既然实验研究以“研究假设”和“实验比较”为本质特征,我们不妨给它下一个定义,如下:
实验研究是基于一定的假设,通过某种实验处理,来观察所导致的结果,最终对实验处理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的量化研究方法。
第一,实验研究一定是基于某种研究假设有意进行的某种探索,而不是偶然发现了某个现象或规律——即使婴儿奶量片段中的夫妇事后偶然发现了宝宝的奶量随着月龄的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也算不上是实验研究。第二,实验研究一定是比较了不同实验处理的结果,以此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大量饮水或许真的对感冒痊愈有促进作用,但小张没有通过实验比较证明这一点,也算不上是实验研究。第三,实验研究旨在揭示“因果关系”,即究竟什么会引发什么,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来改善生活,促进发展。
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怎么做?
实验研究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研究,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从研究内容看,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通常涉及学习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领域,也有部分实验研究综合考察学习、教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综合研究。不论是学习研究、教学研究还是综合研究,根本上是为了探索外语教学所包含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师生更好地操控、调节、利用“因”,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果”。因此,外语教学中一项好的实验研究,首先须锚定值得研究的外语教与学中的目标,即希望促成具有真正意义的“果”。然而,并非所有“果”都值得研究。有很多教与学的目标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例如,如果把外语高考成绩当作目标,来研究哪些因素能影响它、提升它,就很容易把研究作得非常浅表,甚至产生误导。因此,开展外语教学实验研究的基础是充分认识、准确把握外语教与学的根本和核心目标。只有做到这一点,运用实验研究方法才能带来深刻的知识贡献和实践启发。
例如,有些实验研究探索某种教学方法(实则为某种教学方法体系)对学生语言能力(实则为语言能力系统)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通常会在一个班级中采用新教学方法,而在另一个班级中采用原有教学方法,最后再比较两个班的各项能力发展指标。这样的实验研究并非没有意义,但常常无法解释究竟是新教学方法中的哪个或哪些要素或过程使得两个班的能力发展有所差异。
实验研究更适宜聚焦“切片”问题,而非“套装”问题。因此,对研究者来说,需要具备“切片”的能力,即在教学系统中识别特异性元素或过程的能力。例如,研究某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备“切片”能力的研究者在设计实验时会更关注究竟是这种教学方法中的什么要素或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这种激发作用是如何产生的,而不只会观察并验证激发作用是否产生而已。围绕“是否”的问题,实验是比较容易设计的,但结果是比较难以深度解释的;围绕“什么”以及“如何”的问题,实验的设计会非常有挑战性,但却给结果的深度解释创造了空间和机会。
实验研究不是营销中的“种草”“拔草”,不是选择几个因素,实施若干测量,汇总一些数据,就能收获知识;实验研究需要深耕,证实“种草得草”不是终极目标,为何这样种才能得到这样的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以上内容选自《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方法》一书,稍有改动,欢迎关注!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温馨提示
《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方法》的“我来读文献”活动正在举行。2月11日晚7点,将举办第一阶段答疑活动。作者徐浩副教授将带领读者深入本书,欢迎参加!
快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