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国内ESP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分布与引用研究

黄 萍 谢树英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期刊好文
邀您共读
1. 引言
一般来说,针对ESP的写作研究要么是遵循Swales (1990) 提出的CARS模型,要么就是基于Bhatia (1993) 提出的语步图示结构(黄婷婷、许明武 2003;鞠玉梅 2004; 杨瑞英 2006; Arvani 2006)。然而,Paul, Chamey & Kendall (2001) 追溯修辞学方面的文献发表情况,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了论文发表后的数据信息。该研究提出了收集论文发表后的数据信息来指导写作的新方法,即通过分析论文发表后的数据及探讨一篇论文之所以能够成功发表并被其他研究者频繁引用的原因,来反观和指导研究与写作。 引用率就是论文发表后的数据信息之一。Di Vaio et al. (2012) 认为引用率分析能够阐明某一学科的现状,可用来分析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因素(Leimu & Koricheva 2005; Mingers & Xu 2010; Alberto & Carlos 2012; Bornmann et al. 2012; Di Vaio et al. 2012; Swales & Leeder 2012)。在关于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因素的研究中,Swales & Leeder (2012) 选用了ESP领域的专业期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对1990-1999年这十年间该刊发表的ESP论文进行引用分析;此外,国内学者张维君(2011) 进行了类似研究,选用的期刊相同,他对1980年至2010年间刊登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旨在阐述国际ESP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但是,以上关于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因素研究中,除了Alberto & Carlos (2012)选用的是某西班牙语期刊外,其他研究的视角都集中于国际ESP研究,选取的期刊语料都是国际ESP期刊,类似的国内ESP期刊论文的引用分析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针对1990-2009年这二十年间发表在国内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有关ESP研究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国内ESP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一篇论文之所以能够成功发表并被其他研究者频繁引用的原因,以期为ESP期刊论文撰写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旨在根据可能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对1990-2009年这二十年间发表在国内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的300篇有关ESP研究论文的分布及被引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1) 国内ESP 研究的基本分布状况是怎样的?(2) 哪些因素(客观和主观)与论文的高引用频次呈正相关? 

1. 数据选择标准


本研究选用国内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 

2. 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这300篇ESP论文进行三轮数据分析。首先,运用Google Scholar进行被引用率查询和排序,选取了22篇被引用次数在50次及以上的文章进行第二轮分析。其次,运用CNKI知识搜索对上一轮选出的22篇文章再次进行被引用率查询,结合上步中Google Scholar查询到的引用频次,计算平均数(本研究中被引用率的查询时间为2012年3月),按照该平均数重新排列这22篇文章的名次。根据以上查询得到的数据信息,探讨国内ESP研究的基本状况。接下来进行主、客观因素分析,即分别判定这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与文章被引用率之间的关系。最后,选用22篇文章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文章进行进一步定性分析,分析这两篇文章被引用率之间最高的原因。此外,本研究将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为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3. 结果与讨论
围绕本文的研究问题,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国内ESP研究的基本分布状况;(2)与论文的高引用频次成正相关的客观因素;(3)与论文的高引用频次成正相关的主观因素。 1. 国内ESP 研究的分布状况 经过两轮的搜索与排名可以看出,1990–2009年间,国内ESP论文主要集中发表于2000年、2001年和2004年,即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性文件以推动国内的英语教学发展的年份,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性文件的支撑。另外,22篇论文比较集中在《外语教学》、《外语界》和《外语教学与研究》。22篇论文中超过半数(68.18%)发表在这三家侧重点为教学研究领域的这三种期刊,揭示出1990年至2009年这20年间,国内ESP研究以教学研究为主。 总之,在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支持下,中国国内ESP研究在1990-2009年间主要聚焦于教学研究领域。陈莉萍(2001)指出政府已经意识到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已经为转变教学观念及教育模式的过渡采取了很多措施,有力地保障了ESP教学的顺利推进。随着社会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ESP教学势必成为英语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秦秀白 2003)。 2. 客观因素分析 本文分析四项可能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客观因素: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文章的页数、文章的自引率和文章中参考文献的数量。 统计结果显示,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位于前5的论文共有9篇,这9篇论文中,5篇的引用频次排名在第17之后(分别是第18、19、20、21、22名),4篇的引用频次排名位列前9(分别是第1、3、6、8名)。排序位于第6至第9的论文共有9篇,其中5篇的引用频次位列第11名之前(分别是第2、4、7、9、10名),4篇的引用频次位列第10名之后(分别是第11、12、15、16名)。而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位于第10和第11的4篇论文中,1篇论文的引用频次排名第5,其他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分别排名第13、14、17。因此,一篇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靠前,其引用频次排名未必靠前。 此外,应用SPSS软件,本文对引用频次的排名与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引用频次的排名与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55,即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与论文的引用频次不成正相关。 22篇文章中,文章篇幅最少的是3页,最多的是8页。将近三分之一(共7篇)的文章为3到5页,超过三分之二(共15篇)的文章为6到8页。文章篇幅为3到5页的7篇文章中,2篇的引用频次排名位列第11名之前(分别是第5、10名),其他5篇的引用频次均位列第11名之后(分别是第12、16、17、18、19名)。文章篇幅为6到8页的15篇文章中,9篇(占60%)的引用频次排名在第12名之前,6篇的引用频次排名在第11名之后。引用频次排名位于第12名之前的文章一共有11篇,页数最少的有4页,最多的是8页。然而,并不是说一篇文章的篇幅页数越多,其引用频次的排名就越靠前。 同样,应用SPSS软件,本文对引用频次的排名与文章页数这些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可知引用频次的排名与文章的页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75,即文章页数与论文的引用频次不构成正相关关系。 在这22篇文章中,引用参考文献数量最少的是5个,最多的是37个,参考文献数量分布状况比较分散,比如:引用频次排名在第12位之前的11篇文章中,1篇文章中参考文献数量是14,1篇是23,1篇是25,1篇是37,2篇是7,2篇是12,3篇是16。此外,参考文献数量最少的文章,其引用频次位列第19名,而不是最后一名;参考文献数量最多的文章,其引用频次位列第7名,也不是第一名。因此,文章参考文献数量越多,其引用频次排名未必越靠前。 再次,应用SPSS软件,本文对引用频次的排名与文章中参考文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135,即文章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引用频次高低不呈正相关。 第四个客观因素——文章的自引率,包括作者的自引率和期刊的自引率。这22篇论文在Google和CNKI中搜索到的引用率在50次及以上,然而,其自引率极低,没有一篇在7次及以上。另外,22篇论文中有14篇论文没有作者自引率,有13篇论文没有期刊自引率。基于以上数据,文章自引率这一客观因素也被认定为与论文引用频次高低不呈正相关,亦不是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关键因素。 3. 主观因素分析
可能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三个主观因素分别是作者性别、作者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经历(截止时间为作者论文发表时间)。 根据对这22篇论文的统计数据发现:分别有3篇论文出自于同一作者,因而,22篇论文总共有18位作者,其中7位为女性,11位为男性。虽然在数量上男性超过女性,但是,同一男性作者发表的论文的引用率缺乏一致性,有的论文引用率在22篇论文中排名很靠前,有的则相反。例如,作者辛斌有3篇论文,其引用频次排名分别为第5、第8及第21。如果作者性别是一个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决定因素,那么该作者的3篇论文的引用率都应该排名靠前。因此,作者的性别不是影响论文引用频次高低的关键因素。 接着,笔者搜集了作者的教育背景(截止时间为作者论文发表时间)和工作经历(截止时间为作者论文发表时间)的数据信息。其中,有4位作者学历信息未知,剩余14位作者(77.7%)都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8位作者(44.4%)拥有博士学位。 然而,黄建滨、邵永真(2001)指出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在各高校一直都偏低。这与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分析一致:1997年至2009年,虽然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到2009年,本科学历仍占50%,这一比例远远大于硕士学历的33%以及博士学历的14%。可见,在此期间,拥有硕士学历或博士学历的教师只占较小的比例。 此外,200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大学英语教学与教师情况调查(黄建滨、邵永真 2001;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2;王海啸 2009)。七年后的2008年夏,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又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问卷调查(王海啸 2009)。王海啸(2009)指出,虽然大学英语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等方面有待改进。 据这两次调查中关于教师学历方面的数据信息(见表8),2001年,拥有硕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比例是21.9%,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只有0.3%;72%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学士学位。到2008年,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比例上升到1.2%,拥有硕士学位的上升为53.5%(王海啸2009)。这似乎表明,到2008年,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学位为硕士学位。 总之,2001年以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学位以学士为主,硕士或博士是少数。至2008年,这一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大学英语教师的学位以硕士为主。考虑到本文所选用的22篇文章均发表于2007年之前,绝大部分发表于2000、2001以及2004年,这22篇文章发表时,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学位以学士为主。而22篇文章的18位作者中,已知14位作者都拥有硕士及以上的学位,可以认为作者的教育背景与论文的引用频次呈正相关。 附件2显示作者工作经历包括作者职称及行政职务,其中7位作者职称信息不能确定,剩余11位作者(61.1%)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其中9位教授(50%),2位副教授(11.1%)。 然而,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王海啸 2009):2001年,具有教授职称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有3.7%,副教授为23.4%,72.9%的大学英语教师是讲师及助教;到2008年,教授的比例只有3.09%,副教授的比例只有22.34%,讲师及助教上升到74.57%。这表明,即使在2008年,绝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是讲师及助教,教授及副教授仍是极少数。 此外,2009年至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王守仁、王海啸 2011)。从表11可知,2011年,教授的比例只有3.3%,副教授的比例只有22.6%(王守仁、王海啸 2011),比起王海啸(2009)的研究报告中的比例有所增长,但讲师及助教仍占74.1%。也就是说,直到2010年,中国绝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为讲师及以下职称,教授及副教授只占一小部分。 基于上述职称结构,本文的18位作者中,教授及副教授则占很大比例(61.1%),而且有16位作者(88.9%)拥有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历;有8位作者同时拥有行政职务,具有行政管理相关经历。比如:蔡基刚教授1983年开始从教,1995-1996年担任复旦大学大学英语部副主任主管教学,2001年起担任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还被教育部聘为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因而,作者的工作经历和论文的高引用率也呈正相关。 4. 进一步定性分析
本文针对引用率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篇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分析,分别是《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蔡基刚 2004)以及《体裁教学法述评》(秦秀白 2000)。需要指出的是,虽然Seglen (1997)指出综述类文章的引用十分频繁,极大影响了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应当纳入期刊影响因子的评估分析中。但本文所探讨的是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因素,与期刊影响因子不同。另外,Alberto & Carlos (2012)表明英文综述类文章的引用率是最高的。因而本文没有因为这两篇文章是综述类文章而将其筛除。 首先,蔡基刚和秦秀白两位作者都是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术威望高,成为其论文高引用频次的有利条件,而且从专家角度出发,其研究可以在理论上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框架,便于其他研究者围绕这一框架进行大量具体的实际研究。 其次,论文研究内容的创新之处也会赢得高引用频次。秦秀白(2000)就选取体裁教学法作为研究内容,该教学法当时在国内非常新颖。蔡基刚(2004)围绕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政策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将其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这一热点问题。围绕国家最新政策性文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无疑非常吸引研究者眼球并为其引用。 最后,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也使得一篇论文被高频率地引用。Alberto & Carlos (2012)的研究就表明英文综述类文章的引用率是最高的。蔡基刚(2004)和秦秀白(2000)的这两篇文章都大致属于综述类文章。蔡基刚(2004)是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对社会需求和学生基础进行了分析。而秦秀白(2000)将其文章定位为全面综合的文献综述,介绍和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体裁教学法的教学应用情况。作为全面而翔实的文献综述,加上作者的学术威望和专业知识,该文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为国内英语教师应用体裁教学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使得该文被广泛引用。

4. 结论
本文通过Google Scholar和CNKI知识搜索这两个数据库收集了论文发表后的数据信息,探讨了1990-2009国内ESP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其一,1990-2009年,论文发表最多的年份是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特别是教育部,出台相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性文件的年份,即2000年、2001年以及2004年; 其二,1990-2009年,论文主要集中发表在《外语教学》、《外语界》和《外语教学与研究》这三种期刊上。这说明1990-2009年,国家出台相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性文件为国内ESP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国内ESP研究以教学研究为主。 其次,本文探讨了可能影响论文引用频次的三个主观因素(作者的性别、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经历)和四个客观因素(文章在期刊目录中的排序位置、文章的页数、文章作者的自引率和文章中参考文献的数量)。除作者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经历(截止时间为作者论文发表的时间)与论文高引用频次呈正相关之外,其他四个客观因素和另一个主观因素与论文的高引用频次都不呈正相关。即高引用频次论文作者多是享有很高学术威望的专家学者,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工作经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国内ESP发展还需更多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应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的研究。 最后,本文对引用率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篇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内容的创新(围绕热点问题或者热门话题)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尤其是综述类文章)对高引用频次均有很大贡献。因而,建议ESP研究者,特别是还没有很高学术威望的研究者(例如在读研究生),在撰写ESP论文时,尽可能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创新的研究视角并丰富研究内容。

本文节选并改编自黄萍、谢树英,2015,国内ESP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分布与引用研究,《中国ESP研究》(1):1-13。因篇幅有限,对原文有较大删减。


《中国ESP研究》创刊于2010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旨在推动国内ESP教学研究,加强ESP教学,促进该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两期。


本刊设有以下主要栏目:理论探索、语言研究、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法研究、教材研究及国外学界等。此外,本刊将根据需要,不定期开设“本期约稿”、“学术争鸣”、“学界动态”等栏目。
欢迎各位朋友关注并投稿!网址:http://www.espchina.com.cn(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进入)

声明:本文版权归《中国ESP研究》编辑部所有,感谢《中国ESP研究》编辑部授权刊载。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