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凯特·布兰切特:撩妹魔王的 13 重人格演绎

2016-10-10 ArtWorld 艺术世界ArtWorld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朋克少女,©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撩开布帘,进入一个封闭的暗黑世界,眼前第一面超大屏幕上:全黑的背景图像映衬一团燃烧中的火焰。作为整件影像装置的序言,这段 4 分钟的短片为其余的十二段影片设定了革命宣言式的基调。展厅中唯一的光源即来自这十三面同尺寸的荧幕,它们相互或平行或垂直,将展厅分割为网格状。唱诗般的朗诵声从各个方位“不约而同”地传来,影片的主角们在同一音调上致词,言语不一。她们犹如被一灵魂附体,面无表情地直视镜头,只为传递灵魂给予的讯息。“合声”完毕之后,她们便各司其职,回归自己的位置。



▲朱利安·罗斯菲尔德,《宣言》(Julian Rosefeldt , Manifesto,2015),电影截屏拼接,©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这是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尔德(Julian Rosefeldt)的影像装置新作《宣言》(Manifesto),十三段影片的主角皆由凯特·布兰切特(Kate Blanchett)担当,身份覆盖社会各个阶层,从流浪者、朋克少女、小学教师,到中产家庭主妇、股票交易员、科学家、集团总裁,每段时长 10 分 30 秒的影片都围绕某一角色的日常生活展开。


观者碾转于屏幕间,试图抓获一条宏观的叙事主线,却“意外”地受俘于其影像奇有的“绘画性”:每一个场景的选取,角度的切换,都形成一次视觉的叠加,如同画家的笔触及颜料堆积的质感。这是一种非逻辑的触动,缘于感官领域对媒介自有属性的感应。超大屏幕的震慑力一如大尺幅油画,将观者包围,侵蚀其神经与知觉。这种戏剧化的感染力使得罗斯菲尔德的影像具有一股巴洛克的气质。然而,经典的巴洛克手法着力于将观者“困”在其所制造的假象中,使其迷失自我;而罗斯菲尔德则着力于真实与虚拟之间的互动,鼓励观者游离其间,获取自己的认知与判断。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流浪者,©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舞蹈家,©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以“宣言”为题,整件作品的核心实为其言语。罗斯菲尔德从上世纪前卫艺术家个人或团体的宣言中摘录部分段落,“随意”排列组合,“填入”叙述性的语句,使其一如前卫流派的拼贴画。继而,每段影片都是三个变量的结合体——影片主题,角色身份,流派宣言——作品的真相则隐藏于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射。


其中一段影片的主角是制作布偶的手艺人,言语则借用超现实主义的宣言。场景设定在手艺人的工作室,墙上布满造型不一的布偶及制作工具。摄像的近景推移使得每一个布偶的神态被放大,释放出一股荒谬的气息。手艺人则坐在工作桌前,摆弄一只布偶的头型。镜头从手艺人的背后拉近,聚焦她的手:它们时而停下,待审视后再继续修整;手艺人给布偶戴上了一顶灰色绒线帽,与她自己头上的一样;最后整理刘海,工作便完成了。镜头慢慢转向手艺人的正面,布偶的模样与手艺人如出一辙。这时,她们突然一起对准镜头,开始“吟唱”。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手艺人,©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手艺人创造了一个自己,就像上帝当初创造了亚当。但是,我们究竟是手艺人,还是布偶?该十三频影像装置是否是艺术家为我们制造的梦境?序言的作用如同催眠师,在结语道出其初衷:“我与我的时代为敌……明天,我们一起开始建造一座新的城市。”整件影像装置的魔力归功于“表演性”的渗透。宣言作为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它的存在远超单纯的文本。


从上世纪初的“未来主义”演说,到 20 年代的“达达”表演,宣言必须通过讲演、肢体及动作的配合将文字付诸于行为,从而唤起大众的原始冲动——一种反理性、反逻辑的感化过程。因此,布兰切特作为我们同时代人的化身,以某个特定的角色出现在符合其身份的场景中,发表一份根植于过去的声明之时,她的行为是在将过去嵌入当下。罗斯菲尔德充分理解宣言的本质及其历史性,企图运用当下的传播媒介——影像,在 21 世纪的语境下重演历史,以释放“前卫宣言”潜在的当代性。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小学教师,©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科学家,©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新闻主播,©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宣言》的取景特意避免任何带有特殊象征性意义的标志,因而具备普世价值,聚焦于纯粹的本质。学建筑出身的罗斯菲尔德调用了他对空间的敏感度,及对建筑物结构的把握,寻求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制衡点;影像提供了一种介于三维与平面之间的视觉体验。


其中一段影片摄于股票交易中心,镜头焦点从电脑显示器前的交易员,不断抬升到鸟瞰的高度,直至人物完全消失,画面呈现的是一幅抽象几何图形——百名交易员的工作桌整齐排列,划分成有序的横竖隔间,形成对等的网格。镜头的推移仍然没有停止,角度从俯视慢慢转向平视。在其变换的过程中,工作单元的网格与建筑体本身的包豪斯结构对应,两者的“互相对峙”产生一种视觉肌理,几乎媲美真实的触感。在这个资本主义的中心,交易员发表的是“未来主义”颂扬“速度”的演说——历史性的“革命精神”在当下的植入似乎充斥着一股讽刺的意味。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股票交易员,©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工人,©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记者,©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寡妇,©Julian Rosefeldt and VG Bild-Kunst,Bonn


语言与视觉分别指涉过去与当下,“虚幻”与“真实”。艺术家力图在两极分化共生的过程中引发碰撞与摩擦,孕育真理。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当下所处的位置,所见的外像,从来都是一场虚幻。可能只有在一场超现实的梦境中,现实才能受到最终的审判。




/ 相关展览 /



朱利安·罗斯菲尔德:宣言

Julian Rosefeldt : Manifesto

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6.2.10 - 9.18




---------

* 原文标题《虚拟的现实,现实的虚幻?》,选自《艺术世界》311 体育·喻体©微信内容版权所有,转载或引用须经艺术世界公众号允许



文:黄青

图:网络及展览官方

编辑:ArtWorld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simple life の 展览 | 2016 第 41 周(10.10 - 10.16)


除了兵马俑和摇滚乐,去西安还可以看当代艺术






 
点击进入《艺术世界》小仓库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