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84岁的福建厦门人,再战防疫最前线!还有这些画面令人泪目......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备受关注。

福建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

再次临危受命,

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给出建议:

“我总的看法,

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

不要去武汉。”

1月18日傍晚,

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

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钟南山两张照片刷屏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


连日来,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84岁的钟南山院士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1月18日,星期六

从广州赶往武汉


钟南山院士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便接到通知要他马上赶往武汉。
当天的航班已经买不到机票了,与广东省卫健委会合后便匆匆赶往广州南高铁站,挤上了傍晚5点多钟开往武汉的高铁。
春运期间高铁票紧张,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餐车一角。一坐定,他便马上拿出文件来研究。晚上,快11点到达住处,他又简单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满满当当的一天工作和行程才算结束了。


1月19日,星期天

从武汉赶往北京


上午开完会,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院士又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
中午来不及休息,下午开会到5点,钟南山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到达北京,他马上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回到酒店,凌晨2点来钟才睡下。

1月20日,星期一

又是高强度的一天


才睡了四个来钟,早晨6点来钟,钟南山院士便起床看文件准备材料,匆匆吃完早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又马上开始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又是忙到深夜。






回顾:“非典”时,他们创下九个“最”


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更有满满的敬意。那一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沉着应对,上下拧成一股绳,在成功抗击非典一疫中创下了九个“最”——


钟南山院士(右一)、黎毅敏教授(左一)诊治非典病


01最早的报告病例


2002年12月22日,一位郭姓病人从河源市人民医院转诊到广医一院呼研所,他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衰竭。病情特殊,护送该名病人的随行医生和护士也出现同样的症状!钟南山院士和呼研所多位专家高度重视这种不同寻常的特殊传染病。后经查实,这是广州市首例报告的非典病例。

02最早的隔离病房


2003年的1月31日,正值除夕,在钟南山院士等专家的指导和带领下,当晚12时,广医一院在呼一区建立了全球综合性医院第一个专用的不明原因肺炎(非典)隔离病房,15位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全部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隔离。

03最早的抢救成功病例


2003年1月8日下午,广医一院收治了一例从其他医院转入的女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人。1月10日,广医一院又接收了一例相同症状的男性病人。在监护中心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下和精心护理下,两例病人都在5天后成功脱离了呼吸机,分别于1月30日、31日康复出院。


04最早提出临床诊断标准


2003年2月初,以钟南山为首的呼研所专家在大量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了非典的临床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包括非典诊治的五个主要依据。


这些诊断标准被纳入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用以指导全省的救治工作。


05最危重病人的救治


2003年2月8日,在非典最严酷的时期,用于治疗非典病人的医院都已经不堪重负,医疗资源的使用,医护人员的疲惫,都在冲击着反非典的第一阵线。钟南山此刻说出了让全社会都会铭记的一句话:“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以风险极大的手段为病人治疗,钟院士背负了极大的压力,所幸经过钟南山所诊治的病人群体死亡率得到了控制。


06最早总结出救治原则和方案


2003年2月17日,在抗击非典初期,钟南山院士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广医一院总结出的非典救治经验。这些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被总结为“三早三合理”原则(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使用激素、合理治疗并发症)。


07最早倡导和推动大协作


2003年2月12日,广医一院呼研所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合作,共同进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成为首家与境内外进行合作的医疗机构。经过两个月的技术攻关,4月12日下午,钟南山院士首次公布了这一合作研究成果,指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


08最高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抗击非典,钟南山带领广医一院承担了广东绝大部分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医务人员的抢救重任,创下了最高的非典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4%,为降低非典病人死亡率做出重要贡献。


09最长的连续奋战时间


从2002年12月22日收治第一例河源非典病例至2003年7月2日最后三位非典病人出院,广医一院医务人员连续奋战193天,创下全国医院非典防治工作的纪录。收治非典病例302例,其中危重医务人员58人,需人工通气的危重患者59人,取得了治愈出院率93%的成绩。



《人民日报》的编辑称赞他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拯救生命于死神的博爱精神”。
 
如今群众在媒体上再度看到钟南山院士,钟院士头发依然乌黑,只是两鬓也多了些斑白,是抗击非典的英雄、敢于讲真话的不老院士。
 
搞研究时,他不苟言笑,态度严峻,在病人面前他永远都是那个慈祥的长者姿态,他会用关切的语调问:“你哪里不舒服?
 
今年已84岁高龄的钟院士再度挂帅亲赴武汉一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就像他18年前抗击非典时所讲的话:“我们本就是搞呼吸研究的,好像排雷兵碰上了地雷阵,你不上谁上?
 

致敬!这群疫情中的逆行者



同济医院志愿者报名满员


正当专家不建议去武汉的时候,
却有人主动申请去到治疗第一线。
近日,一封主动申请
参与到病毒性肺炎的
治疗活动的“请战书”
引发网络关注……


我是一个有着25年工作经历和15年党龄的党员,为了起到一个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尽到一个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应有职责。现在病毒肆虐,如有需要,我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病毒性肺炎活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短短百余字的申请书,
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职责,
还有勇敢与无畏,
当患者被隔离,
当普通人戴上口罩,
他选择参与到治疗第一线,

微博认证用户@蓝莓医生 还表示,
同济医院第二批志愿者报名
都已经满员了。


网友:这是请战书啊



总是要有人要去的


与此同时,微博认证为康护科护士的一名用户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被上报到支援名单一事。目前,这条微博已经无法查看。



对于被分配 ,这位护士是这样说的,既然医院安排,那总是要有人要去的。

作为医务工作者,只能是负重前行。也许生命的珍贵,不只是因为只有一次,更是因为那些割舍不下的牵挂。愿一切平安。


感动!武汉医生的朋友圈


15名医护人员感染,

这是传来的最新消息。

看到时,无比痛心。



对武汉的其他医护人员而言,

他们还来不及感叹或悲伤。

他们,正打着一场硬仗。



他们中,

坚守了432个小时,

有人日以继夜地救治感染病患。



他们,

凌晨1点,仍在奋战。



他们也是儿子、女儿;

为人妻母,为人夫父;

他们也有温馨小家,

也是亲密爱人。



身临一线,他们也会恐惧。

然一旦需要,

他们义无反顾,全力以赴。

即使是最年轻的医务人员,

亦冲到最一线,

无惧于各种风险。


毫无怨言,始终坚守,

正如武汉一线医生

@幸福平安且旺旺的就是我

所说:

“接到通知(24h随叫随到)

前就有了心理准备,

内心比较平静,

知道这是责任。



“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只希望奋战在前线的医生

平安归来!



除了黑白颠倒奋战在一线,

连续多日,武汉医务们

高频次在朋友圈刷屏,

这是他们给这个社会,

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呵护。


我们刷遍武汉医界朋友圈,

撷取那些字字诤言,

希望,更多人看见、听见。



我们希望,

大家能给予他们更多理解,

我们,更希望 ,

 能给战斗最前线的医务人员,

最好的保护,

宁可过,千万不要不及,

向这些一线人员致敬!



厦门大学青春飞翔

转载自:“福建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ID:fj-gqt 编辑:宝蓝),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国家卫健委”“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武汉晚报”,微博@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