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央视升级文化类节目新形态,看《绿水青山看中国》如何传达中国文化内涵

2017-10-06 微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


传媒内参导在国庆节假日期间,全国首档聚焦生态文明主题的全新大型演播室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它生动有趣地描绘着一幅幅美丽中国画卷,以喜闻乐见的综艺视角展现中国自然地理与传统人文风貌。


来源:传媒内参节目研究组

文/朝明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水青山,它既是生态环境的根基,又与挥之不去的乡愁紧密相连。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故乡的山水之间,将浓浓的乡愁泼洒于字里行间。

 

特别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留得住绿水青山?怎样安放我们的乡愁?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意义上的“LOGO”,让我们在绿水青山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这句话,如今让中国“体质”、“颜值”都有了大变化,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在重现眼前。

 

日前,在国庆节假日期间,全国首档聚焦生态文明主题的全新大型演播室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它生动有趣地描绘着一幅幅美丽中国画卷,以喜闻乐见的综艺视角展现中国自然地理与传统人文风貌。



绿水青山间,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齐香媛今年9岁,来自苏州,她从小喜欢画画,四岁的时候有一个愿望,想做爸爸妈妈的助理,帮爸爸画中国丹霞地貌的科普图,帮妈妈的书绘制插画。齐香媛还希望像徐霞客那样,用自己的脚丈量这个蓝色的星球。为了离梦想更近一步,齐香媛来到了央视《绿水青山看中国》的舞台,与全国各地的高手过招。

 

和齐香媛一起走进《绿水青山看中国》竞答舞台的还有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理念的户外游侠李天强。2015年大学毕业后,李天强孤身一人用了60天时间从四川雅安纯徒步1900多公里到拉萨,是当时所有已知纯徒步者中用时最短的选手。李天强曾徒步穿越多个无人区,如神农架无人区、小神农架无人区、七藏沟、武功山、秦岭鳌太无人区,他的梦想,就是徒步全中国。


 

在《绿水青山看中国》比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爱好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关注生态环境的选手们同场竞技。据了解,参与节目的选手最小9岁,最大的72岁,有组团参赛的一家三口,有公益环保人,有徒步走完318国道的行者,有从事美丽乡村建设的基层干部,有带着老伴环游世界的退休律师……选手们的传奇经历,构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而参赛的81名选手将通过三轮晋级赛,经过筛选淘汰才能进入最后的总决赛。

 

《绿水青山看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益智文化节目,是“大会”体传播模式的创新升级。

 

《绿水青山看中国》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为主线,挖掘地理内容资源,聚焦“山”“水”“林”“田”“湖”“乡愁”“丝路”和“美丽中国”的不同主题,用丰富多样的电视表现手法,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题作出了创新表达。



悬念迭起的竞答比拼

 

对于益智类节目来说,节目规则设计的科学与否,对节目的关注度至关重要。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可以在主持人与选手、选手与嘉宾之间以及选手自身中构建多种由利益冲突引发的张力关系,能够增强游戏的戏剧性与对抗性,由此引发的悬念让节目更具可看性。

 

《绿水青山看中国》以“淘汰赛+车轮战”为模式的9场大战悬念迭起,81位选手在“大浪淘沙”、“突出重围”和“海阔鱼跃”的比拼环节中激烈角逐。

 

在这场后浪推前浪的知识竞答中,《绿水青山看中国》邀请著名学者郦波、蒙曼、王立群和地理学者张捷跨界融合,在精彩评说中延展信息,升华主题。

 

首期节目中谈到火焰山成因时,地理学者张捷风趣地指出,孙悟空踢翻炼丹炉变为火焰山,这是炼丹炉燃点问题,是碳酸钙爆炸……

 

张捷进一步分析道:火焰山不是山,是山坡,三个原因让它看起来像火焰,一是颜色像火焰;二是形状,切割、浅割、分割形成不同地貌,此处的冲沟让山体看起来像火,三是吐鲁番盆地地形特点造就的高温天气,也更加印证了火焰山的传说。而在南方,即使有冲沟切沟也会被植被挡住。

 

国人游山是寻求精神上的快乐还是对山有征服欲?在说起古代诗人游山玩水的意境时,郦波指出,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在题目中传达文化内涵

 

从《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类节目都不约而同采取了益智竞赛的形式,你出题我回答的模式,以增加节目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但过于冷僻,未免流于应试;太过简单,又难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文化类节目的出题难易程度,一直是业内讨论的焦点。

 

一档文化类节目体现出的文化含量,更在于在题目中传达文化内涵。而如今许多文化类节目,都容易注重答案本身,却忽略答案背后的知识内涵。《绿水青山看中国》摒弃传统的知识问答,换之以“一叶知秋的扫雷游戏”“行万里路的地图行走”和“猜猜我在哪儿的自媒体出题”等极具地理特色和可视性的竞赛题目,在寓教于乐中普及地理知识,展现人地关系,感念乡情乡愁。

 

在《绿水青山看中国》的竞答中,题目涵盖面广,由最开始的浅显逐渐变得深奥,增加人文地理题目广度的同时,也探究着地理知识的深度,让观众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古典名著《西游记》“三调芭蕉扇”提到的火焰山位于我国新疆的什么地方?李白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描述的是他梦游哪座山的情景?有句古语叫山高水深,那么地球上是山更高?还是水更深?

 

以山比德,仁者乐山。在首期以“山”为主题的节目中,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郦波教授在解读“山”文化时指出,山往往有博、大、深、厚的象征,比如恩重如山、寿比南山、父爱如山,山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最沉重、最恒久、最深情的意象。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张捷则认为可以把山比作大自然不甘平庸、突破自我的杰作。

 

《绿水青山看中国》以极具地理特色和可视性的出题方式改变了以往益智类节目给人形式刻板、答题机械的印象。

 

比如导演组为了出题曾实地实景拍摄出题素材,比如在秦岭、太行山、壶口瀑布、雪乡、泸定桥、普者黑、篁岭古村、兴化垛田等短片中,既有大视角的航拍俯瞰,也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述,比如雪乡雪花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节目组用显微摄影还原了雪乡雪花与众不同的六角形状,从而用科学证据揭示出雪乡雪舌形成的奥秘。

 

再比如普者黑的当地渔民为何用船桨拍打水面来捕鱼,水下摄影揭示,这里的湖泊水草茂盛,鱼都沉入水底,只有击水才能让氧气量增大,鱼群才能浮上水面。这些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在《绿水青山看中国》中以短片的形式呈现,并通过知识问答,向全国观众介绍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

 

“我们爬过的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有15座左右,超过4000米的有20多座,超过3000米的就数不清了。”在首期节目中“带着女儿环中国”的齐海亮父女也来到现场,他们带来的“突出重围”最后一道题,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地理认知,更让人们记住了这对父女的传奇故事。



震撼视听的写意山水舞美设计

尽显绿水青山的无穷魅力

 

《绿水青山看中国》以写意山水为舞美设计元素,以LED显示屏为主要背景舞台,从塞北到江南,从太行到秦岭,尽显绿水青山的无穷魅力,在震撼的视觉效果中,让观众看得见蓝天,望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在录制现场使用了特种设备升降臂以及电动轨道机器人,观众通过LED大屏幕摆脱了单一的表演、固定的视角,在视觉上也形成强烈的冲击力。

 

“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山水永携着乡愁,从何时起,我们的回忆从小溪、鱼虾、大树、山野,成了工厂、烟囱、楼宇、灰霾……有些事情换条路也能得到,比如经济;而有些东西失去了就难再回,比如那些梦中的绿水青山。它们是大自然的本色,而山与水,则是我们抒发诗情画意的载体,更是中国人故土家园的记忆。

 

在国庆节假日播出的《绿水青山看中国》依托华夏文化之根及山水脉络,生动营造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自信氛围,将人们现实与情感中的故乡“打通”,而何以留住乡愁?惟有绿水青山。这“绿水青山”不仅仅是单一的自然生态,它更包含着山水文化博大的内蕴和情怀。

 

“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如何现场揭秘海底世界?神秘嘉宾为何撞脸滇金丝猴?沙场老将狭路相逢上演巅峰对决,谁能问鼎冠军宝座?带着这些问题,10月5日至10月13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绿水青山看中国》,在美丽中国画卷中,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文地理知识竞答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