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善被人欺丨奥朗德拿什么拯救停不下来的法国恐袭?

2016-07-27 周柯言 李烝 北京商报

  26日上午,法国西北部鲁昂市郊的小镇教堂发生人质劫持事件,两名劫持者持刀杀害一名神父后,被赶来的法国警察击毙。鲁昂属于上诺曼底大区滨海塞纳省,位于巴黎以北120多公里,是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家乡,案发后奥朗德赶到当地,将此次人质劫持事件定性为“两名‘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犯下的可耻的恐怖袭击”。


手无寸铁的84岁老人竟惨遭毒手


  法国《费加罗报》称,事发地位于鲁昂西郊的市镇圣太田-迪-鲁夫尔。上午9时45分,当地教堂晨间弥撒时,两名袭击者持刀从教堂后门潜入教堂,他们一人留胡须,另一人戴阿拉伯帽,将84岁的教区神父雅克·哈梅勒与几名准备一同参加弥撒的修女劫为人质。随后,劫匪将神父割喉杀死。


  劫持事件发生后,一名修女悄悄逃出教堂报警。警察迅速赶到进行现场部署,劫匪一露面,特警立即开火,当场击毙两名劫匪。随后急救人员赶到对伤者施救,3名修女与信众受伤、其中一名修女重伤、生命垂危。警方排爆小组也赶到现场搜索检查。


  26日下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布公告宣称认领此次恐袭事件,称“两名‘伊斯兰国’战士响应号召对十字军敌对国采取了行动”。据法新社报道,有关专家认为此次公告发布的渠道与形式与尼斯恐袭案后发布的公告一致,基本可以确认为该组织所为。


  英国广播公司评论称,极端组织将教堂选为袭击目标,越过了近来欧洲大陆一系列袭击事件的“红线”。将一位84岁、毫无抵抗力的神父杀害,将激起剧烈的民意反弹。另外,袭击者在法国政府的S名单之列,将引起对该名单是为何使用、为什么一个应该被监控的人能够拿着刀到处走动的质疑。BFM连续新闻电视台指出,法国反恐越来越难,因为警察与情报部门无法采用“人盯人”方法来盯住每个可疑分子。



  德国新闻电视台称,恐怖分子对欧洲的袭击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攻击教堂说明恐怖分子“有意摧垮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英国《卫报》称,虽然威胁到处都在,但这起袭击预示着极端组织的行动进入新阶段,即便是只有2.7万人的小城镇、即便是教堂,都不再安全。有法国反恐专家表示,这起袭击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开战了,(战场)在法国全境”。


法国恐袭不断只因太过“傻白甜”吗?


  相比头号目标美国,欧洲只是恐怖分子打击的第二目标,但为何每次恐袭都直指法国?


原因一

情报能力弱 无法事先获悉阴谋


  首先是能力弱。以法国为例,有报告指出法国反恐情报处于全面失败状态。情报能力不强使其防范恐怖袭击缺乏最关键环节,这就是法国为何在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下仍能遭遇大规模伤亡恐袭,没有反恐情报前期预警和防范发现能力,再多其他反恐措施也只能依旧是疲于应对、防不胜防状态。


  恐怖分子无孔不入,无固定作案模式也给反恐带来难题。此次法国欧洲杯期间,有报道称,极端组织可能发动恐袭,在法国国家安全机构高度戒备下,欧洲杯相安无事,但恐怖分子却在欧洲杯结束不久就让法国政府再次措手不及。


原因二

反恐投入远逊美国 制约因素多


  “法国虽面临如此严峻恐袭威胁,但每年反恐投入才六七亿美元,而美国投入470多亿美元,美国9·11后在全球和本土反恐情报搜集能力都很强。没投入就没产出,相比之下,法国反恐情报能力与美国相差甚远,美国挫败的未遂恐袭远超法国,法国挫败恐袭次数少,发生频率必然高。”专家指出。



  恐袭令欧洲国家总是很受伤还因其制约因素多,阻碍防范措施升级。虽然棱镜门被曝光,但出于反恐考虑,美国民众的反对声浪不那么强烈。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要通过反恐措施都难度很大,例如,保留航班人员信息的政策也无法通过。一些国家的空港和其他公共交通设施场所安保措施都不强。


原因三

法国与文明的断层线冲突


  “伊斯兰国”这个组织正在企图以现代手段实现中世纪的目标。尽管彻底否定了全部西方文明和价值观,但他们并不拒绝现代化的成果——用机械采油、用“脸书”在互联网发布恐吓视频,工业化的典型产品AK-47自动步枪更是成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标配。


  由于二战带来的巨大创伤,面对基础设施的重建、经济的复兴、劳动力巨大缺口以及法国开放有效的移民政策,促使外来移民不断涌入法国,在其中占多数的恰恰是来自北非原法属殖民地的伊斯兰人口。如果没有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法国在二战后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重新扩张,更不会有法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辉煌三十年”。



  更具有黑色幽默的是,如果不是当年戴高乐将军冒着两次被刺杀的风险果断停止了愚蠢的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放弃了这块法国最大的海外领土,而依然延续此前的法国宪法“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一个省(而不是殖民地)”的话,今天算上阿尔及利亚的4000万人口,超过40%的法国人口将是伊斯兰人。


恐袭真的会在法国日常化吗?


  7月17日,法国总理瓦尔斯在当日刊载的一篇采访中表示,时代已经改变。恐怖主义在长时期内都会成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瓦尔斯强调,人们可以对眼前的事实视而不见,可以遗忘,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但“我必须告诉法国人民真相:恐怖主义将会长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位法国政府总理认为,即便恐怖主义成为日常生的一部分,也不应该以“特朗普式的思维”来应对“ISI S”这样的恐怖主义威胁。


  我们该如何看待总理这番“恐袭日常化”的言论呢?


  人类心理有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会让人对自己大脑无法驾驭的现实压力采取忽视。这叫做“否认”。


  否认是一种重要的人体防御机制。如果没有它,每天早晨我们醒来,会为可能面对的各种死法焦虑不安。然而相反,我们的心理(大脑)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比如准时上班,交税。以此来隔绝和忽略真正让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实。


  眼下,对每一个法国人个体而言,他真的不能改变什么。就算政治转向,选举也在2017年。真相是,目前大家除了袭击来时等死,真的没有更好的预防,保护措施。政府已经证实了力不从心,穆斯林人口比例和难民也是事实,就算右派上台要把穆斯林群体赶出去,从实际上的实施手段来说,也实在是太难也太危险了;政府还没钱。现实令人沮丧而害怕,一旦承认了,就要活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焦虑里。所以目前法国社会无论是“政治正确”,“得不到我的仇恨”,鲜花拥抱,还是干脆漠不关心,都是在“否认”现实,让自己好过些。



  至于勒庞群体,虽然直接提出了反伊斯兰的呼声,也看清了问题本质。然而她大概也知道她本质上是处理不了危机的。她虽然没有否认现实,但却找了个“政治目标”转移了注意力。无论怎样,至少在承认问题下解决问题,总是比否认要好些。


  眼下法国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问题:


  是为了自保走向法西斯,还是为了民主自由的名声等待被害?


精彩回顾


不好好做电商,BATJ炒股的大写尴尬


来自政治局的下半年信号:扩大总需求居首,供给侧改革其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